春季,很多人都有出游的打算,這些計劃卻很難完成,因為對很多骨關節炎患者來說,每年春天是他們關節疼痛頻發的季節。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春節過后,南方多地已經迎來雨季,北方的柳樹也長出了新芽。每當季節變換的時候,萬物都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人也不例外。冬春交替時節,氣溫變化大。骨關節病,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骨性關節炎以及四肢關節陳舊性外傷等容易復發,春季尤其應該注意養護,防止舊病復發。
首先,俗話說“春捂秋凍”,說的就是春天早晚氣溫偏低,肌肉和皮下組織血液流動較差,持續受涼和溫度反差,可導致肌肉和血管收縮,從而引起關節疼痛。老人體內產熱能力較差,血液循環也沒有那么旺盛,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影響。一些年輕姑娘由于愛美,在氣溫忽冷忽熱時就穿起了裙子、短褲,即使穿上了打底褲,薄薄的一層也抵擋不住春風。女性的膝關節對冷空氣刺激本來就敏感,受冷空氣襲擊后,關節局部容易出現麻木、酸痛等癥狀,時間長了會引起風濕性關節炎。
其次,春季多風,“風為百病之長,且善行而數變”。受風會對關節產生影響,加上致病有游走竄行的特點,可能出現全身性的關節疼痛、活動受限。
再次,南方地區受“回南天”的影響,氣候潮濕,濕邪重濁且黏滯,人容易出現四肢無力、關節酸痛等癥狀,導致中老年人容易在陰雨天發生腰背酸痛以及各種骨關節炎的發作。
最后,春天也是運動損傷的高發季節。據統計,春天運動損傷的病例要比其他季節多三成。由于人體肌肉“潛伏”了一冬,多數相對比較松弛,關節黏滯性較強,韌帶偏僵硬,中樞神經協調性也較差,身體各項功能都處于運動“低潮期”。如果突然劇烈運動或運動不當,身體很容易發生損傷。
春天是養護關節的好時機。盡管春天的氣候特點會導致骨關節病高發或加重,但這也是一個養護關節的好時機。由于陽氣生發,適度鍛煉、郊游,可促進關節血液循環,讓關節更健康。
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盡量多“捂一捂”,尤其對于手、臉等容易遭受冷空氣襲擊的部位。睡眠時被子應蓋得稍厚一點,以不出汗為宜,必要時可采用電暖氣等設備取暖。關節處要注意保暖,局部可以用護膝、護腕、長襪或手套等。
其次,要堅持適量運動。春天多雨潮濕,汗液不易蒸發,激烈運動后,身體容易感到悶熱不適,建議多做溫和、持久的運動,如乒乓球、廣場舞等,尤其是快走和慢跑等運動,損傷較少,且可在運動中調整心肺功能。運動前,做原地踏步、抬膝、轉腰、俯身、舉臂繞圈等伸展運動,每次5~15分鐘,可增加身體的柔韌性和協調性,擴大關節活動范圍,避免扭傷等。運動后,不要驟然停止,或馬上洗澡、猛喝水等,以免打斷肌肉的收縮節律,影響血液循環。同時,注意及時增加衣物。已經患有關節疾病的人要做無負重運動,如仰臥屈膝、平躺蹬三輪等,增加局部肌肉力量。發病時盡量休息,避免徒負重、爬樓梯等運動。
再次,堅持合理飲食,尤其要保證鈣的攝入量。老人鈣的攝入量應較一般成年人增加50%左右,即每日不少于1200毫克,適宜多吃蛋類、牛奶、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必要時可補充鈣片和硫酸氨基葡萄糖。同時,要適度補充維生素D。少吃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海水魚、蝦、蟹和肉類。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