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燕 沈和榮
(江蘇省昆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昆山215300)
從絡病論治復發性亞急性甲狀腺炎臨床觀察
毛曉燕沈和榮△
(江蘇省昆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昆山215300)
目的觀察自擬活血通絡方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1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予自擬活血通絡方聯合小劑量潑尼松口服治療,對照組給予潑尼松片治療,兩組均治療8周。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陽性體征評分與紅細胞沉降率。結果治療后兩組臨床癥狀、陽性體征評分與紅細胞沉降率均較治療前改善,治療組改善更明顯(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77%,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結論自擬活血通絡方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的臨床療效確切。
亞急性甲狀腺炎絡病活血通絡方
亞急性甲狀腺炎是病毒感染有關的自限性甲狀腺炎,以頸部疼痛為主要癥狀。治療以減輕炎癥反應及緩解疼痛為目的,疼痛較劇時可選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易反復發作。對于復發性亞急性甲狀腺炎,一般仍繼續給予糖皮質激素,但有較高的復發率,且不良反應較多。筆者從絡病論治復發性亞急性甲狀腺炎,自擬活血通絡方聯合小劑量強的松口服,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病例選擇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以及《中國甲狀腺疾病診治指南-甲狀腺炎》[2]擬定。納入標準:符合癭癰(復發性亞急性甲狀腺炎)診斷標準和血瘀痰凝證辨證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年齡在18~75歲。排除標準:有心、腦血管、造血系統、肝、腎、風濕免疫等原發性或基礎性疾病;妊娠期婦女;糖尿病或精神異常者;既往亞急性甲狀腺炎病史未經治療者;初次發作的亞急性甲狀腺炎患者。
1.2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61例復發性亞急性甲狀腺炎門診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1例,年齡19~72歲,平均(32.52±8.54)歲;病程65~126 d,平均(82.32± 15.37)d。對照組30例,年齡20~69歲,(33.25±8.95)歲;病程67~132 d,平均(83.16±16.12)d。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治療方法治療組予活血通絡方聯合小劑量潑尼松口服。活血通絡方:當歸10 g,桃仁10 g,姜黃10 g,絲瓜絡15 g,橘核6 g,僵蠶6 g,忍冬藤15 g,黃芪10 g,黨參10 g,夏枯草15 g,牛蒡子10 g。每日1劑,水煎取液400 mL,早晚分2次,飯后溫服。并予口服潑尼松4周,第1、2周潑尼松減為10 mg,1次晨服,第3、4周尼松減為5 mg,1次晨服。對照組給予潑尼松片10 mg,每日3次,連續2周后逐漸減量,第3、4周減為10 mg,每日2次,第5、6周潑尼松減為10 mg,1次晨服,第7、8周尼松減為5 mg,1次晨服。兩組均治療8周。
1.4觀察指標統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消退時間,癥候積分及差值(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中的癥狀量化表,重度計3分,中度計2分,輕度計1分,無計0分);治療前后檢測血沉、甲狀腺功能。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擬定并評價臨床療效。痊愈:癥狀及體征積分≥95%。腫大及疼痛消失,甲狀腺功能及血沉正常。顯效:癥狀及體征積分≥70%且<95%,腫大及疼痛基本消失,甲狀腺功能及血沉基本恢復正常。有效:癥狀及體征積分≥30%且<70%,腫大及疼痛減輕,甲狀腺功能及血沉有所改善。無效:癥狀及體征積分<30%,腫大及疼痛無減輕,甲狀腺功能及血沉未改善。停藥后隨訪1年,統計各組復發及甲功減退例數。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χ2及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后甲狀腺疼痛消退時間比較治療組疼痛消退時間為(5.35±1.79)d,對照組為(4.53±1.57)d,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見表1。兩組患者經治療治療后癥狀、體征積分均明顯下降(P<0.05),且治療組下降幅度比對照組更明顯(P<0.05)。
2.3兩組治療前后紅細胞沉降率比較見表1。兩組經治療后紅細胞沉降率均下降明顯(P<0.05),但治療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
2.4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結果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2.5兩組停藥后復發及甲功減退例數比較治療組復發1例,甲狀腺功能減退1例;對照組復發7例,甲狀腺功能減退6例,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紅細胞沉降率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紅細胞沉降率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差值比較,△P<0.05。
組別時間癥狀、體征積分(分)紅細胞沉降率(mm/h)治療組治療前25.16±3.6789.13±15.63(n=31)治療后9.65±1.77*△11.31±4.72*△對照組治療前24.53±3.5288.75±15.62(n=30)治療后11.38±2.01*13.54±3.92*

表2 兩組反復發作性亞急性甲狀腺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亞急性甲狀腺炎屬中醫學“癭癰”范疇,是以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甲狀腺疾病,其特征為短暫的疼痛,甲狀腺的細胞和組織的損傷往往呈破壞性,且伴有全身炎癥反應。目前尚無明確的發病機制,但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和病毒感染密切相關,尤其是其發病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臨床表現上亦有病毒感染的前驅癥狀,同時研究表明發病和和多種病毒相關,如腮腺炎病毒、腺病毒、柯薩奇病毒、流感病毒等[3]。其患者的甲狀腺組織可以測到相關病毒抗體或其甲狀腺組織的病毒培養呈陽性表現[3]。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特征性檢驗指標是血沉及C反應蛋白升高。在治療上,阿司匹林和非甾體抗炎藥在緩解疼痛上具有明確的效果,當患者癥狀較重時,可應用糖皮質激素,雖然它可以在24~48 h內可以迅速緩解癥狀,但卻不能阻止疾病的進程,也不能預防甲減的發生[3]。因甲亢期的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發病是由于甲狀腺組織的破壞和甲狀腺素的大量外流導致,所以一般不使用抗甲狀腺素藥物,而僅僅使用β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來改善甲亢癥狀;同時,因其甲減也大多為一過性,所以加減早期也一般不使用甲狀腺素治療。
中醫學對于“癭癰”的認識,古代醫家認為其病因主要是水土、情志內傷等因素,多是氣滯、痰凝、血瘀壅結所致[4]。近來,業者多將其病因病機歸結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4],癭癰多由外感火熱之邪,郁結于頸部,癭腫而痛所致,或外感邪毒,瘀久化滯,氣血不暢,痰瘀毒結而發;或外感、內傷、疫毒,相互交叉影響,瘀而發病。在治療上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顯著,尤其在減少糖皮質激素使用量,減少其不良反應,降低復發上尤為突出[5-7]。
而復發性甲狀腺炎的發病,往往由于首次發病未治療徹底,激素用量不足或反復病毒感染導致[8]。其病程長,遷延難愈,正如葉天士在其《臨證指南醫案》中言“大凡經主氣,絡主血,久病血癖”,“初病氣結在經,久則傷血入絡”,故復發的癭癰,必然由初起的熱毒蘊結、風熱痰濕郁結于頸部[9],延綿日久則由實致虛,內傷氣血瘀滯[10],乃致虛實夾雜,以血瘀痰凝為標,正氣不足為本。故治以通絡活血、扶正補虛為要。“絡以通為用”[11],故方中當歸、桃仁、姜黃,活血通絡止痛;絲瓜絡化痰通絡;橘核理氣散結通絡;僵蠶、忍冬藤祛風通絡;黃芪、黨參扶正補虛,益氣以榮養絡脈;配合夏枯草、牛蒡子,以清肝瀉火、散結止痛,諸藥合用,絡脈通則瘀滯除,共奏“祛絡瘀、補絡虛”之功。
同時,通過本項研究表明以絡病論治復發性甲狀腺炎,與激素治療消退的時間相同,說明不僅效果顯著,同時可以減少激素的用量,從而有效的降低激素的不良反應及副作用,所以以絡病論治復發性甲狀腺炎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值得推廣。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0-233.
[2]中國甲狀腺疾病診治指南編委會.中國甲狀腺疾病診治指南—甲狀腺炎[J].中華內科雜志,2008,47(9):784-788.
[3]賀子懿.中西醫結合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療效隨機對照試驗系統評價[D].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13:1-45.
[4]岳權,吳志香.中西醫關于亞急性甲狀腺炎病機的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6):94-95.
[5]金哲.清熱消癭湯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4):735-736.
[6]鄭海燕,程長明.連翹敗毒散加減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35例[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11):1868.
[7]吳旭芳.中西醫結合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5):832-833.
[8]張玉娥,陳繼東,向楠,等.陳如泉教授治療復發性亞急性甲狀腺炎臨床經驗[J].四川中醫,2014,32(10):1-4.
[9]易群,李飛躍,李赫男.加味普濟消毒飲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4,21(5):102-103.
[10]曲庚汝,趙英英.清熱消癭湯聯合冰黃散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19(8):78-79.
[11]吳以嶺.絡病治療原則與通絡藥物[J].疑難病雜志,2005,4(4):213-215.
R581.4
B
1004-745X(2015)09-1676-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9.066
2015-04-10)
(電子郵箱:452657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