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建民
用人如器 各取所長
文/黃建民

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用人的技巧和規律,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漢高祖劉邦。從以上案例可知,領導用人有“方”“圓”之分。“方”指用人的原則性,包括用人的規范和范圍:“圓”指用人的靈活性,包括用人的技藝和策略。
《史記》里有個經典故事,講了漢文帝與兩位丞相的對話,如今成了MBA都要學的重要的一門課。朝而問右丞相勃曰:“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勃謝不知。又問:“一歲錢谷出入幾何?”勃又謝不知,惶愧,汗出沾背。上問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謂誰?”曰:“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谷,責治粟內史。”上曰:“茍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謝曰:“陛下不知其駑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帝乃稱善。(見《史記。陳丞相世家》)
這是一個關于找對人、做對的事的經典案例。德魯克也舉過一個決定美國歷史的關鍵的用人之道。南北戰爭的關鍵人物之一,就是北軍的格蘭特將軍。當林肯總統任命格蘭特將軍為陸軍總司令時,有人來密告說,格蘭特嗜酒貪杯,難當大任。林肯卻回應:“假如我知道他喜歡什么酒,我會送他幾桶。”林肯在用了幾位大將來完成任務之后,才學會了用人之道,當然林肯總統不是不曉得酗酒可能誤事,但他更清楚在北軍諸多將領中,只有格蘭特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后來的事實也證明,格蘭特將軍臨危受命,正是南北戰爭勝負的轉折點。
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用人的技巧和規律,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漢高祖劉邦。相傳高祖在總結其戰勝項羽的原因時,他說,論出謀劃策我不如張良,論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論安邦治國我不如蕭何,這三個人都是人中之杰,但我能夠用他們才能夠成功;而項羽雖有范增,卻不能為己所用,所以失敗。作者表示,高明的領導者總是抓住人性的優點,摸透人性的弱點,巧妙地加以引導和使用,進而使下屬忠心耿耿地為你的事業服務。
古人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著眼于人的優點和長處,就能發現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當領導的,若求全責備,對下屬總是橫挑鼻子豎挑眼,在巨大的壓抑之下,就會人心離散。而只有用其所長,各得其所,大家才能心情舒暢,團隊效率自然會不斷提高。
首先,要能夠發現下屬的長處。員工的長處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需要你去發現,這是用人所長的前提。有幾個方法可供參考:借助素質測評的工具和方法;注意在日常工作中觀察員工,看他們什么事情干得又好又順手,什么事情則做起來費力又沒有成效;傾聽員工的意見;給員工充分的發揮空間來自我發現;多授權,“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其次,量才適用,力求最佳和最合理的人力資源配置。每個人的能力都呈現出一定的傾向,就是說,在一些領域能力表現突出,而在另一些領域里能力表現一般或低下。作為領導者,應該優先在人才擅長的領域內配置崗位。比如:長于空間思維能力而人際能力較差的人,適合技術性的崗位;有較強計算能力的人適合做會計、投資類工作;統籌能力強、頭腦清晰的人適合做生產調度;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的人適合做行政、人事、營銷等工作等。
現實當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稱職者,因人設崗的情況十分嚴重,“人才”的選拔也不是依據人的能力,而是依據其與領導的親疏遠近,只有“親才”才是“人才”,它們不重視對人的培養,真正的人才也很難得到信任與重用,由此導致組織發展日益侏儒化。
其實,辯證地看——對于民營企業而言,規模不大時,任人唯親甚至還可以起到穩定組織、高昂士氣的作用。但是,企業做到相當規模時,很多牽涉到組織運營才智方面的事情,需要專業人士去處理。一旦由于任人唯親所至,一些重要的崗位,尤其是關乎企業存亡大計的特殊崗位,被非常不適合于該崗位資歷的人員占據,勢必會對企業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
曾經有家民營醫院,在規模上,雖然從“診所”變成了“醫院”,在身份上,也從“醫生”變成了“院長”,但是,在經營意識上,依然是小農意識,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通過兼并、注資改制的醫院,同樣是任人唯親,而不是任人唯賢,一些比較重要的工作崗位,比如財務、收銀、采購、行政等,全是“自己人”。看到這些情況,我不禁感嘆——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是民營醫院必須要轉變的思路,沒有人才的醫院是沒有發展前途的醫院,沒有人才的醫院也是不可能賺錢的醫院。
堅持“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這是按照德才兼備的標準選拔主管的基本準則,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做不到這一點。為什么呢?有的領導主管擔心的是自己的高職位,害怕更加有德有才的人,把自己擠下舞臺,于是,甚至就產生了一種“排賢”的思想根蒂,而招至身邊的“臣子”并不一定是“賢能之人”。試想想,這種用人制度怎么會不導致本身紅火的企業慢慢的衰敗呢?
我們常常看到每一個行業最先發展起來的企業往往在業界都會留下“黃埔軍校”的美名。這些企業無不遵循著這樣的軌跡:因得人才而發展,因發展人才更多,因利益分配不公導致人才流失,因人才流失而倒閉。而從中流失的人才不是另起爐灶,就是為他人所用。國內企業想做大做強,能不難嗎?
在企業發展的同時,要使員工各方面也獲得發展,員工成長將是企業未來生存的基礎。正如海爾集團所說的那樣,“小河有水,大河滿”。企業和員工雙贏,這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也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價值所在。比如,阿里巴巴選才就是選擇對公司的價值觀有認同感的人。客戶第一:關注客戶的關注點,為客戶提供建議和資訊,幫助客戶成長;團隊合作:共享共擔,以小我完成大我;擁抱變化:突破自我,迎接變化;誠信:誠實正直,信守承諾;激情:永不言棄,樂觀向上;敬業:以專業的態度和平常的心態做非凡的事情。
對進來的員工都給予他們三樣東西,一是良好的工作環境,即人際關系;二是錢,今天是工資,明天是資金,后天是每個人手中的股票;三是個人成長。第三點是非常重要的,企業要成長首先要讓員工成長,人力資源不是人力總監一個人的事,而是從CEO到每個員工都要認真對待的事。要讓員工成長是件很困難的事,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幫助外面剛進來的員工融入公司這個團隊。
從以上案例可知,領導用人有“方”“圓”之分。“方”指用人的原則性,包括用人的規范和范圍:“圓”指用人的靈活性,包括用人的技藝和策略。前者是用人的內在要求;后者是用人的藝術形式。領導用人的方圓藝術即“方”與“圓”的辯證統一,也即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結合。過于求“方”,可能有“迂腐”之嫌,會導致下級和群眾敬而遠之;過于求“圓”,則會有“圓滑”之嫌。兩者的結果都是沒有用好人,沒有發揮人才的最大效益,都是領導不稱職的表現。現代領導要想做到“方”與“圓”的辯證統一,可不是一件簡單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