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劉福君 遲宏麗
文化映紅新名片 向應旅游顯魅力
文 / 本刊記者 劉福君 遲宏麗
近年來,遼寧省大連金州新區向應街道加快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步伐,按照上級政府的戰略部署,依托厚重的文化資源,加快推進鄉村旅游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文旅互動”的發展之路,榮膺“中國最美村鎮”榮譽稱號,成為遠近馳名的休閑旅游度假目的地。

街道班子層謀劃未來。
遼寧省委書記李希在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強調,要充分發揮遼寧文化底蘊厚重、歷史記憶獨具風采的優勢,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名區、名鎮、名街和各種遺址遺跡,整理好、傳播好歷史故事,為遼寧旅游增添魅力和活力。
曾憑借獨具特色的“紅+綠”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模式聞名全國的向應街道,充分利用轄區內的AAAA級紅色景區關向應紀念館、集人文與自然景觀于一體的小黑山“廟洞”文化園地、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的小石棚遺址等獨特資源,并以榮膺“中國最美村鎮”為契機,啟動了“大連鄉村旅游文化季”活動,成功打造出“四大文化旅游知名品牌”,進一步增強了旅游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紅色文化旅游圣地”關向應紀念館,是來向應的游客必去的景點。這里不僅是大連地區唯一的一家AAAA級紅色景區,同時也是向應文化旅游的“第一品牌”。
關向應紀念館占地6萬平方米,除新館和關向應同志故居外,還包括延安窯洞、紅三軍指揮所、滿族風情四合院等附屬展館。館內設施先進,除珍貴的歷史照片、資料、實物、模型之外,還采用聲、光、電等多種科技手段詳細地介紹了關向應同志革命的一生。
街道黨工委書記苗立鋒告訴記者,關向應紀念館自建館以來,先后接待了來自世界和全國各地的數百萬游客,始終發揮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先后被授予“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遼寧省國防教育基地”“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遼寧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大連市公務員職業道德教育實踐基地”“遼寧省關心下一代工作教育基地”,首批“遼寧省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大連市共產黨員教育基地等稱號。并通過進一步完善硬件設施建設,加強與相關機構的合作,培養高水準的講授隊伍,廣泛開展紅色教育,更好地繼承和弘揚“關向應精神”。而街道2015年的整體工作思路也是圍繞傳承“關向應精神”來確定的。

小石棚遺址。

旅游主題輕軌專列。
據了解,由于地處鄉村和國家級水源涵養區,多年來向應街道的經濟發展受到一定制約,產業結構比較單一,農民收入偏低。街道領導班子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確立了“一產與三產融合,農業與旅游并進”的經濟發展戰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合理實施產業轉型調整,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紅+綠”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道路。“文旅互動”是街道為推動旅游產業持續發展而實施的又一新舉措。
“關向應精神”是向應人的文化財富,而對“關向應精神”的活學活用則成為了向應人的使命。在向應街道,紅色文化教育已經蔚然成風,不僅推出了“善行義舉榜”“好人榜”,創建了新長征紅色定向拓展基地,而且廣泛開展了“新長征紅色定向拓展——重走長征路”“向應事跡進校園”“我是紅色小講解員”“植樹祭先烈 綠色清明行”“18歲成人禮”等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其中,新長征紅色定向拓展更是東北地區首個新概念紅色文化主題項目。以紅軍長征這一段艱苦卓絕的激情歲月為背景,以“重走長征路”為文化主題,定位英雄故里,秉承向應風骨,模擬長征路線,弘揚長征精神,將愛國主義教育、定向越野運動和團隊拓展訓練有機融合,讓參與者在重溫革命歷史的過程中,激發拼搏斗志,增強克難勇氣,凝聚紅色正能量。
苗立鋒書記介紹說,下一步,街道還要打造以關向應精神為主題的生態休閑公園,并對關向應紀念館進行升級改造和功能拓展——成立關向應人物研究會,進一步深入提煉和挖掘關向應精神的深刻內涵;從技術升級、內容擴展、豐富館藏文物三個方面進行策劃設計,用2年時間對紀念館的陳列布展進行一次全面提升;利用閑置老館,改建一個集教室、多媒體室、榮譽室、展覽室、接待室等功能齊全的教育培訓中心,努力把關向應紀念館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的品牌和示范。該項目得到了新區財政局、教育文體局的大力支持,已成功申報國家補助資金100萬元。
苗立鋒強調:“愛國主義歷來是中華民族最為深厚的歷史情感,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關向應就是我們最具體、最形象、最鮮活的一面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光輝旗幟!我們要繼續發揮好關向應紀念館的應有作用,讓廣大青少年從紅色基地不斷汲取無窮的精神力量,進一步培養青少年對祖國民族的深厚感情、對黨的無限熱愛和為國家繁榮富強的獻身精神,把紅色文化世代傳承下去。”
巍峨的小黑山,是國家級生態水源涵養保護區。這里不僅生態環境優越,而且擁有眾多自然與人文景觀。北面頂峰下建有佛爺廟,廟宇上方有陡壁“鷂子翻身”,堪稱鬼斧神工,被譽為“金州八景”之一。山中還有扳倒井、蓋蘇文洞、大龜石、云霧洞、點將臺等幽洞奇石。這些共同構成了小黑山森林公園獨具特色的“廟洞”文化園地。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每一處景點都伴有一段歷史傳奇故事。比如蓋蘇文洞:話說唐代初年,唐在東北地區的屬國高句麗,表面上積極與唐修好,可暗地里整軍備戰。其軍中大將蓋蘇文反叛奪權,于貞觀年間,一路燒殺擄掠,殺到了遼東。走到紅旗山(即小黑山)前,見山頂巨巖分裂為二,峻峭難登,南坡山尖有一個直上直下約百米高的懸崖,懸崖中上部有一個大洞,洞外有一個石制棋盤,幾棵巖松和草藤將洞口遮蓋住。于是,蓋蘇文就下令扎營于此,把石洞作為自己的營房,并以此山為屏障,圖謀南侵。可是,沒過多久,唐軍的到來就把他趕回了老窩。而蓋蘇文洞卻保留下來,直到今天。
為了充分利用好這些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街道不僅采取多種措施嚴格保護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免遭破壞和豐富的山水資源不受污染,而且還通過“青山生態系統建設”和“百里香徑”等工程加大環境改造力度,使生態文明成為促進街道鄉村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優勢和內在依托。
小黑山腳下,就是充滿浪漫文化氣息的薰衣草莊園了。2012年下半年,總投資4.5億元、占地1500畝的“紫云花汐”薰衣草花田一問世,隨即成為金州大地文化景觀的代表。接下來,隨著歸田居、小黑山森林公園、范家大院、槐之鄉莊園、農家游一條街以及各種采摘園的相繼落成,更加豐富了小黑山園地的文化內涵。
眼下,街道正組織專人,并準備聘請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研究院的專家,共同研究如何對小黑山“廟洞”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圍繞小黑山現有的文化和生態資源做更大的文章。還計劃打造一個規劃面積約為7平方公里的小黑山文化園地,使之成為一個集“吃、住、行、游、養、購、娛”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服務中心。其中,重點打造遺址文化區、郊野體驗區、尋幽探奇區、運動休閑區以及商業服務區等各具特色的五大功能區。同時還要設置十大景群貫穿小黑山整個旅游路線,輔以40多處人文與自然相互交融的景點,形成一條“步移景異的文化旅游線路”。
位于向應街道小關屯的“小石棚遺址”,屬青銅時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金州地區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據說,在小石棚南邊大約250米的小丘陵土包上原來還有一座比小石棚要大了許多的石棚,故被稱為大石棚。如今,大石棚的石板已經不知去向,只是不遠處一個名叫“大石棚村”的村莊,算是對歷史的一個紀念吧。

秀美莊園。
在大、小石棚東面的山坡上有一塊巨石,后人稱之為擎馬石。這里還有一段傳說呢:話說貞觀十九年,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兵伐高句麗。前來投軍的薛仁貴因受人嫉妒,被安排在南馬場(即今向應地區)養馬。荒野草地放馬,沒有遮風擋雨的地方不行。于是,薛仁貴就搬了兩塊大石頭,豎在地上,又搬來兩塊大石板,一塊橫在地上,一塊搭在兩塊豎石上,這樣就搭成一個小石棚了;為了便于看護軍馬,他又在遠處搭了個大石棚。石棚東面的山崗地勢很高,山崗上有一塊巨石,足可以站下一匹馬。站在巨石上面,北可以遙望小黑山,南可以俯瞰平原。郁郁寡歡的薛仁貴每次策馬狂奔之后,都會馳馬登上巨石,仰天長嘯。久而久之,石頭成了擎馬石,上面留下了深深的馬蹄印。至今,這塊石頭上還依稀能看到馬蹄印跡。后來,唐太宗李世民被困鳳凰城,薛仁貴遵令救駕。從此便離開了南馬場,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石棚建筑是古代的一種巨石文化,一般底下鋪墊一塊石板,四壁用巨大的石板立成長方體,上面再覆一塊大石板蓋頂。石棚是古代的高規格墓葬,墓的主人身份應是貴族或氏族部落酋長,在墓的主人去世后,將其埋葬在石棚內,然后用沙土將石棚埋上。現在看到的石棚都是裸露在地表之上,是因為經過幾千年的風雨洗禮,沙土流失,石棚墓逐漸呈現在地面,也使石棚上的石板經過風吹雨淋而發生風化,或者倒塌、或者消失。小關屯小石棚能夠保存至今實屬不易。2008年6月1日,小關屯小石棚被遼寧省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棚遺址文化是中國的金字塔文化,極具遼南地域特色。小石棚遺址是我國現存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精神生活和情感歸屬的紐帶。保持這一文化生態,將文化遺產在適宜其生存的社區和環境中原狀地加以保存,使其成為“活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緬懷英烈。
由于小石棚遺址長期以來一直處于自然放置狀態,缺乏相應的保護及管理。目前小關屯小石棚僅剩東壁、北壁和頂部有石板,南壁和西壁僅存底部,上蓋向西南方向傾斜。進一步加強對小石棚遺址的保護工作勢在必行。因此,街道計劃以小石棚遺址為圓心,建設一座圓形的小石棚文化遺址廣場。廣場建成后,不僅可以加強對小石棚遺址的保護,還將豐富街道文化旅游的市場。在滿足文化功能的基礎上,還可以開展文化藝術交流等活動,重點宣傳向應街道及小石棚歷史文化,進一步推動向應街道歷史文化、旅游休閑、觀光服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伴隨著國內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單純的自然風光旅游已不能滿足旅游者越來越高的品味提升和精神追求,于是,文化旅游便應運而生,并逐漸占據了國內旅游業市場的半壁江山。小關屯小石棚遺址文化廣場建設,以歷史悠久的小石棚遺址為核心,充分迎合了目前的主流市場需求,同時對小石棚文化遺址的保護工作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并有利于傳承和弘揚民族古老文化。
每年的七、八、九三個月是大連的旅游旺季,而由向應街道推出的“大連鄉村旅游文化季活動”更為旺季的大連旅游平添了一道口味獨特的文化盛宴。
2013年,向應街道榮膺“中國最美村鎮”。次年7月7日,以“走進中國最美村鎮·向應”為主題的大連首屆鄉村文化旅游季活動,在槐之鄉莊園拉開帷幕。從“登山吶喊”大賽到“我們相愛”愛情盛典、“帳篷來露營”,再到“我愛我家”親情篝火晚會、唐詩宋詞朗誦會以及“最美向應”主題征文、繪畫寫生大賽……為期三個月的“鄉村文化旅游季”不僅為向應街道的鄉村旅游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氣息,更提升了向應旅游的品牌影響力,擴大了“中國最美村鎮”的文化傳播效應。
2015年,向應街道又成功舉辦了第二屆大連鄉村文化旅游季活動,推出了金秋露營節等14項系列文化旅游活動,精心策劃了一日、二日游線路。并在利用傳統媒體宣傳基礎上,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發揮各級微信平臺、網站等現代傳媒手段,創新旅游品牌宣傳,推出東北首列大連至金石淮立體旅游輕軌專列。積極探索和引入“互聯網+鄉村旅游”模式,啟動智慧旅游規劃設計工作,以智慧農業和智慧旅游為重點,全力打造“智慧向應”。
苗立鋒書記介紹說,“以往我們只有一個真正叫得響的文化品牌,那就是關向應紀念館、關向應故居。如今,我們在自然生態旅游、歷史人文旅游、鄉村體驗旅游等方面都打響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現如今,鄉村旅游業名副其實的成為了向應街道的富民產業,引領著當地群眾幸福地奔跑在致富路上。僅去年就接待游客8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5億元;街道人均收入達到了2.5萬元左右,是4年前的8倍。而“文旅互動”則讓大家對向應旅游業的未來發展有了更多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