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寫話和習作教學提出,第一學段要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學段“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第三學段“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可見,課標把加強想象能力的訓練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筆者在作文教學中,以大量寫想象作文為突破口,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主動表達,不斷提高習作水平。下面,從四個方面進行淺述。
一、想象,順應兒童天性
喜歡想象,樂于幻想是兒童的天性。小學生正處特殊的年齡段,內心充滿著好奇,常想著能像孫悟空一樣自由地出天入地,一個跟斗就是十萬八千里。如今,電視傳播高速便捷,科技產品日新月異,網絡世界新奇有趣。隨著學生接觸面的不斷擴大,他們的內心更是充滿著奇思妙想,有著強烈的表達愿望。筆者想,既然學生這么愛想象,我們何不順應其天性,以指導寫想象作文為突破口,不斷創設想象時空,讓他們放飛想象的翅膀,用“心”寫作,自由表達。這樣,既順應了學生的天性,又容易解決無米之炊的難題;既培養學生敢想敢說的心理,又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促進習作能力的提升。
二、閱讀,鋪開想象之路
1.大量閱讀,開闊視野。孩子善于想象,頭腦里充滿著多彩的世界、多姿的形象。但是,如果沒有豐富的語言,還是難以具體地表達出來的。試想一下,當一個人步入想象之時,頭腦沒有貯存一定的信息,沒有表象的積累,思路能清晰嗎,語言表達會順暢嗎?這正如莊子所說:“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大翼也無力。”所以,指導小學生寫好想象作文,更應該引導他們大量閱讀。可以開展課外閱讀實踐活動,如“向你推薦一本好書”“書海拾貝”“詩歌朗誦會”等,讓學生擴大視野,豐富知識經驗和語言積累,為習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2.有針對地閱讀,豐富意象。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這樣的習作訓練:“假如我會克隆……”乍一看,覺得新奇有意思。可要讓學生交流,卻說不出所以然來,更不知從何下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窘況呢?原因是學生不知什么是“克隆”,對克隆技術知之甚少。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在習作前指導學生閱讀有關克隆方面的書籍,了解克隆的時代背景和發展過程,查閱相關的圖片資料,感受到克隆的神奇有趣,為寫這篇習作做好充分的鋪墊。如此一來,習作中學生思維活躍,表達精彩。例如,有的學生想利用克隆技術大量復制珍稀動物,挽救瀕臨滅絕的物種,調節生態平衡,為人類造福……可見,作文前有針對性的閱讀,不但能掃除學生想象的障礙,而且能激發表達欲望,豐富想象內容,寫出的文章自然妙趣橫生。
三、情境,叩開想象之門
1.活用教材,創設想象情境。小學語文教科書里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根據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精心選編的。教師可以利用課文巧妙設置想象情境,激發學生再次想象。低年段,可以根據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如在教學《小小的船》《問銀河》等課文時可這樣設問:“如果讓你也坐在小船里,你是否只看見閃閃的星星和藍藍的天?”“小朋友,你還想問銀河什么呢?”……以教材為憑借,學生想象的空間得到有效的拓展,發言精彩且有個性。到了中、高年段,學生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可以讓學生根據詩歌進行擴寫,或對課文的空白處進行補寫,或給那些言雖盡、意猶存的課文進行續寫,或根據自己的看法對課文內容進行改寫。這樣活用教材,讓學生展開想象,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2.借助課件,激活想象情境。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兒童往往是用形象、色彩、聲音等來思維。”進行想象作文教學時,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如錄音、錄像、攝影、網絡信息等,巧妙運用各種卡通形象、圖片資料、動漫電影等制作成課件,讓活生生的情境激起學生的共鳴。這樣,一個個富有個性的想象故事就會如泄閘的洪水,源源不斷地噴涌出來。
四、交流,豐富想象內容
1.作前交流。作前交流在習作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指導學生習作,一般要遵循先說后寫的規律。小學生自我表現欲望強,喜歡與眾不同。當教師創設情境,誘發想象時,他們常常會按捺不住那“一吐為快”的沖動。在這時,教師要因勢利導,讓學生大膽傾吐,在小組學習中交流自己的構思,展示自己獨特的想象。通過交流,加大學生的信息量,拓寬習作思路。學生可以從“占有材料的過程與方法”“表達的情感與態度”“有創意的想象”等方面得到資源的互補與共享。
2.作中交流。學生思路打開了,大部分能較順暢地完成心中所思。怎樣能讓想象更充分?這就要安排“作中交流”,即教師在保證學生有充足寫作時間完成習作后,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初作”,讓學生互相欣賞,相互評價,從“用詞是否準確”“語句是否通順”“想象是否合理”“表達是否清晰”等方面相互探討、相互幫助,再加上教師的適時啟發點撥,能使學生想象更豐實、表達更靈性。作中交流更大的意義在于,幫助習作有困難的學生打開想象空間,模仿、借鑒別人的寫法,有利于大面積提高學生習作水平。
3.作后交流。傳統作文教學的做法是把習作當成交給教師的作業,讓教師包攬批改的“重任”。實際上,學生完成了習作,更應互相欣賞,共同體驗習作的成功與快樂。安排成文后的交流,一方面,學生能夠取長補短,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修改自己的作文;另一方面,學生會逐漸明白:習作不只是交給教師的作業,更是自己與他人真誠交流的有效工具,是傾吐自我、表達自我的必需。當然,教師的批改指導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師生交流提升的又一重要環節。
總而言之,小學生習作訓練是一個寓聽、說、讀、寫于一體的綜合實踐過程。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以想象作文訓練為突破口,注重豐富閱讀、創設情境與交流分享,學生就會敢想敢說、愛想樂說、會說愿寫。這樣,學生的習作能力就能得到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縣八二三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