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忠
當前,主流教學要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去思考、去“問”,才能促使學生真正學習,這也是當前眾多教育理論者關注的重點。
一、不斷思考問的作用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思維總是由問題引起的。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問不僅僅體現為教師的提問,還體現為學生對知識,對教師的提問,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對問題的討論交流。有價值的問題能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反饋,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有著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的活躍狀態。
例如,“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一課。教師提出:我們知道三條線段圍成(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的叫三角形,那是不是任意三條線段都能組成三角形呢?一開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回答:“是。”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他們自己利用信封中的小棒動手演示。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小組合作討論否定了自己的答案。教師抓住學生的結論引導他們提問:“能不能組成三角形與三條木棒的長度有什么關系?”學生得到了初步的猜測性提問,然后利用答題卡上的三角形去驗證他們的問題是否正確,最后由學生自己得出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一系列富有啟發性、連貫性、可操作性的提問不僅有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而且能使學生學會探索,學會學習。
研究表明,一堂課中師生之間的問答約占課堂教學時間的80%左右。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我們現在所說的課堂上的問,其表現形式應該是更加多樣的,不僅僅是一種“教師問,學生答”的被動方式,更應該以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思考提問的形式存在。
二、善于總結問的缺失
透視當前的一些課堂模式,我們不難發現,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上課不乏激情,學生聽課也主動熱情。可往往一遇到具體的問題,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很難激發出來。歸結起來,其根源在教學過程中“問”的缺失。造成這種缺失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記。這種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師為了課程進度,達成一定的教學效果,沒時間讓學生提問,從而忽視了對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其次,滿堂提問的方式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現在有一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嘗試著改變模式,努力把問題貫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樣的課堂場面熱鬧,學生看似不斷思考,善于發現和解決問題。然而,仔細推敲,這種模式其實是教師通過問答的形式牽著學生走。熱鬧的場面實質上是教師思維過程的體現,而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教師的過度指導,實際上壓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
最后,小學生懾于教師的權威不敢發問。小學生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是學生問題意識的開端。如何引導這個開端走向對學生有利的結果,取決于是否有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而這個環境要靠教師營造。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學生還是習慣于讓教師提出一個個問題,絲毫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們認為提問是教師的專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主動發現、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都被掩埋了。
三、教問融合,鼓勵提問
(一)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通常都是學生在教師所謂的啟發教學中去學習,但有時我們會發現學生根本沒有理解教學內容。因而,要給予學生問的空間,就必須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讓教師去樹立問題意識。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去提問,如何去獨立學習。這樣,學生在教師逐步的指引下,才能夠真正駕馭自己的思想,擁有真正的問的空間。
(二)為學生創設問題,鼓勵學生愛問
愛問是孩子的天性,主動去問卻需要后天的培養,而要教會學生駕馭自己的思想,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設置問題情境,在教材基礎上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的實際經驗,讓問題更加生動化和生活化。例如,在教學“時、分、秒”這一課時,教師先利用課件再現央視春晚的倒計時的畫面,很容易讓學生身臨其境。同時,教師拋出問題:“這里的‘10、9、8…3、2、1,它們用的是什么單位?”這樣的一個問題情境,學生可以聯系到自己的生活,比較容易將經驗帶入問題中。
其次,引導學生提問。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問題的層次性,讓學生一步步地學會提問。
最后,數學問題都是一環接著一環,一個問題的背后往往有很多問題,這就要教師鼓勵學生具有刨根問底的精神,具有探索精神,自己去追索。學生在經歷發問、追問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數學思維得到了提升,駕馭知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問的質量要提高
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提高了,就可能什么都問。在問的空間里,教師要為學生設計一些本質性的問題,從而引發學生對數學現象的探索。這就是需要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要符合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問題的設置要具有針對性,必須結合教學知識的重難點。問題設計上要根據教學的階段性,不能過于超前,應適當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這也可以使學生養成問題由思考而產生,問題又將思考引向深入的學習習慣,逐步達到提高提問質量的目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漁溪梧瑞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