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培++蔡盼
[摘要]展示藝術中的視覺動力是形成展示空間視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視覺動態的建構在展示藝術空間中是至關重要的,在展示藝術中展示的展具、展示空間、空間的色彩與展示的燈光等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視覺動力。
[關鍵詞]展示藝術 動態空間 視覺動力
展示藝術不僅僅是被動、靜止的靜態空間,而且作為商品營銷活動的一部分,是一個信息傳達與交流的綜合媒體。無論是博物館展示,還是商業展示環境是聯系觀眾與參展方的媒介空間,其功能內涵已擴展為休閑娛樂體驗、文化交流?,F代展示藝術設計不僅是物理環境、空間視覺環境的設計,更是心理環境、文化環境的設計,從而幫助參觀者實現在新型環境中物質、能量、信息、情感的動態體驗與交流。
一、國外相關理論研究
阿恩海姆是著名的藝術心理學家,他提出的“視覺動力”說對其后的藝術創作領域造成重大影響。從古至今,藝術設計一直產生著巨大的視覺力量,但是人們卻很少給予關注。目前,人們討論的焦點是建筑的實用性、經濟性和社會因素等,還沒有將建筑的視覺表現屬性看作是它們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因此還無法描述人們對建筑的全面需要,這一現象令人遺憾。現在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方法——一種嘗試運用視知覺原理分析那些心理屬性的方法。這種嘗試是魯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這本新作中所運用的。這位以《藝術與視知覺》一舉成名的視覺藝術心理學權威,現在把他全新理論轉而應用于建筑媒介的具體分析中,試圖以自己慣用的清晰與精確來揭示建筑在知覺中的重要意義。
二、國外相關案例分析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建筑大師,他的作品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美國文化。賴特的展示建筑作品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數量不多,但仍能品讀出始終貫穿其中的常用設計手法,我們通過如下兩個經典案例進行分析:一是古根海姆博物館建筑設計中的視覺動力;另一是莫里斯商店展示設計中的視覺動力。
1.古根海姆博物館展示藝術中的視覺動力。古根海姆博物館利用了曼哈頓整個擁擠街區和網狀的道路結構,將內外形式相同的建筑嵌入了這個厚度之中,建筑物內部曲線的斜坡通到6層,螺旋的中部形成一個敞亮的空間,光線從圓形玻璃頂層瀉下,觀眾的視線順著盤旋而上的展廊指向圓形玻璃頂,參觀時觀眾先乘電梯到最上層,然后順坡而下。參觀路線共長430m,美術館的陳列品就沿著坡道的墻壁懸掛著,觀眾邊走邊欣賞,不知不覺之中就走完了6層高的坡道,視覺的流動性貫穿始終。
賴特以一條三向度的螺旋形結構,而不是二向度的圓形平面結構來包容這個空間,使人們真正體驗空間中的運動。他認為人們沿著螺旋形坡道走動時,周圍的空間才是連續的、漸變的,而不是片斷的、折疊的,動態過程的連續性和矢向性還是建立在賴特對于細節的精心處理上,例如電梯口狹小局促的等待空間和坡道終止處開闊的空間形成對比,“欲揚先抑”使人們順坡而下的游覽進程更顯開敞、流暢。又如屬于“靜觀”的水池,作為空間里唯一的介入物,它把坡道“鉚合”在了水平的樓面上,似乎是為了宣告著“動觀”旅程的結束。參觀者不僅可以在沿著環形坡道行進的過程中以私人的尺度欣賞展品,也可以在坡道的內邊緣跨越過中庭遠距離地感受對面遠處的展品,創造出一個有關藝術品與建筑空間兩者的最綜合最有價值的體驗,使視覺流動性得到最大的體現。
2.莫里斯商店展示藝術中的視覺動力。視覺是一種主動性很強的感覺形式,除了感知運動之外,整個視域中都充滿了這種復雜的從屬等級關系。賴特設計的莫里斯商店正是重視參觀者在參觀過程中的主動性來實現空間的流動性,以完成“流動”這一視覺特性。在莫里斯商店設計中,賴特利用了設有界墻的狹小基地和作為陪襯物的狹窄街道將動態的坡道空間隱藏在平實的沿街入口立面的磚墻之后,精心的處理使這個看似“靜觀”的墻面也產生了視覺的流動性。拱形的大門左側落地是真實的“門”,這道美麗的拱形門,是用磚的肌理沿著同心圓方向做凹凸處理,強化了方與圓之間的鍥合,沿著街道人行道方向在底邊上嵌著五彩的街燈,與之呼應的是在水平的磚墻間也暗藏著的燈光,入口處有意的偏心處理更符合在視覺上的動態均衡性,當街道上的人們被吸引進入圓形拱門時,透過玻璃看見內部舒展流動的弧形界面時,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莫里斯商店的內部采光設計同樣采用頂棚采光的方式,內部光線從懸掛在上部的半透明球面組合形成的網格中照射下來,當參觀者沿斜坡上行時,分散在曲墻上的裝有照明物的開口吸引人們做適當的停頓,商品在這片刻的駐足中獲得展示,由于封閉式展示空間的內向性,通過天窗的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都變得更加順其自然,而賴特的光線設計也和參觀者行徑的矢向性相輔相成,具有視覺吸引性。
三、展示藝術中的視覺動力要素分析
1.展示藝術的空間。展示藝術中空間和視覺語言是兩個密不可分的藝術概念。設計中常常提到“設計,以人為本”。而在展示設計中,設計的主體發生了變化,由人轉為了展品,所以,也可以說,“展示設計,以展品為本”。其中展品與人之間的關系又發生的微妙的變化,人們在觀展期間形成了人流、路線等,以此擴散,與展品一起形成了展示空間,又形成了“設計,以人為本”。展示設計可以說是一種對空間進行藝術處理的過程,在進行展示設計時,空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甚至可以說展示藝術就是對空間進行組織利用的藝術。
展示空間形成了展品空間、觀展空間、人的流動空間、休息空間、公共空間等,在展示設計中,“空間”的概念是貫穿始終的,空間規劃就成為展示藝術的核心要素。展示設計中,空間的概念有著相對和絕對的雙重性??臻g有由真實物體或者界面圍合形成的真實空間,也有由光、影、隔斷等形成的虛擬空間,這有形的和無形的兩種空間在展示設計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在這樣虛實并進的空間中,由展品的位置和布展形式共同決定了展示的空間,展示的流動空間也在此形成。所以,展示空間的流動性是必然的,它是由展示空間的功能特點決定的,在這個特定的空間中,產生了和其它空間不同的環境藝術效果。
2.展示藝術中的色彩語言。色彩在設計中通常與燈光一同出現,是室內設計中不可缺少的設計手法,在展示設計中也同樣是展示設計視覺語言的主要元素,創造展示環境氣氛不可缺少的表現形式之一。展示設計在色彩設計上更加注重色彩的心理效應,色彩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是設計中的重中之重。設計中同樣要遵守統一性、突出主題、服務觀眾的設計原則。創造和諧的觀展環境,滿足觀者的求新、求變、求奇的心理需求。
3.展示藝術中的光環境。光,設計中重要的設計元素。展示設計中視覺空間環境不可缺的元素,常常以人工光源為主出現,起到很好的渲染氣氛的作用。作為視覺的基礎,人工光源的使用直接影響著展示空間中展品的展示效果,除了起到基礎照明的作用外,更加重要的是渲染空間。有時,在展廳中加入自然光源,更加增添了設計效果,展示視覺空間與展品渾然天成,但這其中,展示視覺空間室內人工光源與自然光源的比例安排顯得尤其重要。有些特殊的展廳設計完全采用自然光源,這對展品的要求比較高,此種設計大多結合人工光源出現。展示設計的光照度是由展品的感光度決定的,展品的光照度一般大于展柜的光照度,各個不同的展示廳內的光照度不宜相差太大。展示設計中的光環境主要是為了讓觀展者有一個舒適的觀展環境,其次達到較好的展示氛圍,創造獨特的藝術氣氛。
視覺動力就如人類語言一樣,是人類文明和歷史傳承的主要媒介。視覺語言作為展示空間的主體內容,其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強大的。視覺語言的發展和進步代表了博物館展示設計整體發展的水平,不同的時代賦予了不同的視覺語言,博物館展示中新技術的不斷更新,賦予了視覺語言無窮的表現活力。視覺語言已經不僅僅只局限于傳統的平面媒體范疇,而是取得更為廣泛的應用。視覺語言與空間之間緊密的結合,使二者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之間成為了缺一不可的整體,其界線已經變得模糊。視覺動力與空間之間是一種虛與實的關系統一體,空間的虛無需要視覺語言去表現和傳達,我們在設計展示藝術的過程中,要把這種虛無關系貫穿在整個設計的過程中,才能很好地將二者緊密結合在一起。
展示藝術的視覺動力領域在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不是特別豐富,目前的狀態是設計實踐多,而相關理論總結少,理論的缺乏會嚴重阻礙博物館展示的發展和進步,很多設計工作者對理論研究比較淡薄,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設計沒有創新點,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你借鑒我,我借鑒你。作為博物館展陳設計人員,在工作中除了要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外,對相關文化和民族傳統的深入學習,才能更好地把握展陳思想和文化內涵。視覺語言與博物館展示空間的相互融合,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視覺平面設計與空間環境的結合已經成為了設計學科發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