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淼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第一學段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識字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開始,是形成讀寫能力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認識并學會一定數量的字詞,才能理解書面材料,才能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識字教學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率。那么,如何根據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思維活躍的年齡特征,挖掘漢字本身所蘊含的創新因素,把快樂有效地引入識字教學中呢?經過數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可以聯結漢字的相關資源,讓識字更有效。
一、聯結閱讀,讓識字更綜合
曾經有一階段,為了讓學生能認識更多的漢字,我們對教材中要掌握的漢字進行了單元重組,也就是把這一單元的生字集中到了一起,按照漢字之間的規律把這些漢字進行重組。這些規律包括漢字的構字方法(象形、會意、形聲……)、漢字的結構(上下結構、左右結構、獨體字……)、讀音規律(前鼻音、后鼻音、翹舌音、平舌音……)、同部首等,然后根據規律先集中識字,再來進行單元的文本學習。這種看似科學的編排,最大的缺陷是剝離了漢字間的表意關系,孤立了漢字,以人為的“整體”代替了活生生的語境。
識字的目的是閱讀,假如我們把漢字生硬地從“閱讀”(文本、語境)中剝離出來,也就違背了學習漢字的初衷。因此,我們要把識字緊緊地和閱讀聯結在一起,在閱讀(語境)中識字,在識字中閱讀。蘇教版教材中有很多配合識字的韻文。例如,在學習一組以“青”為基本字的形聲字時,教材安排了這樣一首兒歌:“天氣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飛來飛去捉蚊蟲。”通過這樣一首通俗易懂的兒歌把本課要求掌握的“晴、清、蜻、睛”四個生字都放到了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讀得有趣、學得開心、記得牢固。又如,在學習“他、池、馳、地”四個漢字的時候,教材安排了一則謎語:“有馬能行千里,有土能種莊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養魚蝦。”在有趣而又形象的謎語中,學生認識到了漢字的偏旁有表意的作用,形象的謎語又幫助學生快速地識記了“他、池、馳、地”四個漢字。試想,學生在愉快的兒歌朗讀、謎語游戲中不知不覺地認識了生字,會多么驚喜!
聯結閱讀,就是把識字和閱讀有機結合,這種結合的形式很多,除了是教材上漢字與韻文、生字和課文的結合,還可以讓學生在自己閱讀的書報中找找剛學過的生字,自己根據一個或一組漢字來編寫一則謎語或一首兒歌。例如,“滿”—三點水,草字頭,兩個小人打滴溜。“高”—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大口張著嘴,小口往里藏。這不僅是在語言環境中及時鞏固認字,而且也是讓學生觸摸漢字、感受語文的絕好機會。
二、聯結文化,讓識字更豐厚
一個漢字就是一個美麗的文化故事,由漢字組成的漢語系統更是一個燦爛的文化寶庫。因此,識字不應該僅僅是單純的識字,識字過程很應該是一個文化積淀的過程。以往我們對這一點關注得很不夠,我們只看到了漢字的音、形、義,看到了漢字的外表,而忽略了漢字本身的文化:漢字的起源、漢字由古到今的演變過程等。其實,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這些方方正正的漢字,就會發現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畫、一首詩、一則故事。例如,在教學漢字之前,教師可以把“倉頡造字”的故事給孩子講講。在教學“田”字的時候,可以把現代的“田”字和古代的“田”字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甲骨文的“田”字像一塊大田,分成幾塊,多的有十二塊,少的有四塊。金文的“田”字就只分成四塊,和現代的“田”字的字形比較接近。通過對比和講解,學生知道了“田”字生動地展示了中國早期農田的基本樣子。又如在教學“泉”字時,讓學生觀察甲骨文的“泉”字,它像一幅畫:一股山泉從山石間的泉眼里汩汩流出,所以“泉”的本義指“清涼的泉水”。
除了讓漢字文化滲透在漢字的學習過程中,還可以在習得漢字的同時,讓學生接觸一些“國學寶典”,如《三字經》、《弟子規》《聲律啟蒙》等。“云對霧,雪對霜。和風對細雨,朝霞對夕陽。花對草,蝶對蜂。藍天對碧野,萬紫對千紅。桃對李,柳對楊。山清對水秀,鳥語對花香。”面對這樣的識字課,我們還會只是進行簡單的識字訓練嗎?盡管我們并不期待學生領悟什么、明白什么,但是可以讓學生在朗讀中去感受,去體驗。對仗這種古老的語言形式,蘊含了多少中國人的智慧,反映著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學生通過吟誦能獲得春雨般的滋潤。
三、聯結情境,讓識字更生動
語文生來就是為著放飛兒童的夢想而存在的,每一個漢字都可以激發學生無窮的想象。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草原的早晨》一課時,針對江南的孩子對草原不太了解的情況,教師可先放一段結合課文內容的視頻,配合悠揚的馬頭琴聲,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接著問:“你覺得草原的早晨怎樣?”學生通過觀察和想象,會興致勃勃地訴說自己看到的情景。最后教師又問:“這么美好的草原早晨,你知道這個‘早字怎么寫嗎?”從看圖說話、學文自然過渡到識字教學,學生興趣濃厚,印象深刻。
又如,在識字鞏固環節,教師可以組織游戲,活躍氣氛,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來鞏固漢字學習,幫助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識記漢字,如“猜認生字”“組合生字”“叫字排隊”“送字回家”“讀詞賞畫”“玩玩字卡”“眼明手快”“郵差送信”,等等,就這樣,僅僅一個小小的游戲,就能讓學生愉悅地去識字。
四、聯結生活,讓識字更開放
生活是最活的識字課本,社會是最活的識字課堂。我們倡導的識字教學應該是一個全方位的、開放的過程,教材的識字量和課堂的識字速度僅僅是一個基礎,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自主識字、主動識字,讓識字的過程同時成為交流生活經驗、打開想象世界的過程。我們還要拓寬識字教學的途徑,讓識字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
漢語是母語,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可以接觸到很多漢字:同學、親人的名字,路邊商店的招牌,大幅的廣告以及家中物品的包裝盒等,可以說,漢字無處不在。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隨時隨地識字,也不失為一個開發識字的好辦法。例如,在發作業本時,讓學生輪流發,從而認識同學的名字;星期天,讓爸爸媽媽帶到大街上去“找漢字”,收獲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裝盒上,漢字就更多了,當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讀出生活環境中的字時,他們是多么興奮啊!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了一個開放性的自主識字課堂,對學生來說,這樣的課堂更有吸引力。聯結生活識字,從生活中學漢字,再讓漢字回歸生活,這種開放式的識字教學,既充分利用了生活中識字資源,又凸顯了語言文字學習的實踐性等特點。讓我們引導學生走進“大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給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給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給學生展示成就的舞臺,讓學生在生活中快樂識字,學會做生活的有心人,從小享受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