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許方霄
提到藥廠,大多數老百姓的第一反應是“賺錢太容易”,甚至將藥價虛高也一并算在藥廠的頭上。面對這種聲音,身為“當事人”的藥企則明確表示,與光鮮亮麗的“外表”相比,他們在研發的道路上也有鮮為人知的艱難經歷。在藥品研發和上市的過程中,藥企到底經歷了哪些艱辛和無奈?付出了多大的精力和財力?目前又面臨著哪些困擾?就此,記者采訪了北京四環科寶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立,聽他講述藥企在“孕育”新藥過程中發生的故事。
說起北京四環科寶制藥有限公司,還得從20 世紀90 年代說起。據張建立介紹,北京市最早有5 家名稱中有“四環”的藥企,除了四環科寶以外,還有“四環制藥”、“四環生物”、“四環科技”(現在改為華素)和“四環藥業”,其中,前四家前身均來自軍科院。“1998 年,軍隊從經營性企業脫離出來之后,就把企業都賣了,如今幾家‘四環’之間已經沒有什么關系了。”張建立回憶說。
最初,北京四環科寶制藥有限公司僅擁有幾個品種,而且集中于生化藥上。張建立說,在四環科寶籌建之時,他們就考慮到當前擁有的品種較老,而且競爭也很大。“企業要發展,就必須要新增品種!”張建立與其他幾個股東一拍即合。“雖然在建立之初公司人員很少,但是在品種研發的問題上我們始終很重視,并在這方面持續投入。”張建立說,四環科寶在產品經營獲得第一筆盈利之時,雖然每一位股東都很激動,但卻沒有一個人提起分利的事,所有人都支持公司將財力投入到擴建規模和產品研發上去。
在張建立的帶領下,北京四環科寶制藥有限公司逐漸發展壯大,從最初的四五十人壯大到今日的400 多人,而研發部門也成為發展最快的部門。“研發人員從最初的兩三個人,到現在已經有近70 人了,研發品種有90 多個。”張建立表示,研發一直是公司投資的方向,“地上投的看得見的錢沒有研發投的看不見的錢多”。
“北京市很多藥企雖然擁有比較多的臨床批件,但是四環科寶拿到的生產批件卻是最多的。”張建立不無驕傲地說。從2011 年~2014 年,在北京市化藥新藥推薦中,北京四環科寶制藥有限公司占25%以上,其研發的新品種也已陸續上市。
張建立透露,在研發的諸多新藥中,治療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藥物占大多數。說起當初選擇研發慢性病藥物品種的原因,張建立以公司新上市的鹽酸貝凡洛爾為例,他說:“鹽酸貝凡洛爾是一種治療高血壓的藥物。由于高血壓患者群體龐大,而且必須長期服藥,所以降壓藥也是各大藥企研發的熱點。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雖然研發這種藥起步慢,但只要推廣出去就能穩步增長。”
歷經前期風雨才能迎來美好未來,世事皆如此。說起鹽酸貝凡洛爾的研發過程,張建立至今仍感慨不已。鹽酸貝凡洛爾的臨床批件是四環科寶制藥有限公司于2006 年購買,經過探討研究,研發人員發現,鹽酸貝凡洛爾既能選擇性阻滯心肌的β1受體,減慢心率以及對抗交感神經對心肌細胞的過度興奮所致的不良作用,同時還可以擴張動脈血管,有一定的降壓作用,兩者共同作用可使心肌耗氧量明顯下降,減少心肌細胞缺血,在治療高血壓的同時對心臟有保護作用,且對脂質代謝無不良影響。看到鹽酸貝凡洛爾具有巨大的研發價值,隨后,四環科寶便如火如荼地啟動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

但不巧的是,2007 年,就在鹽酸貝凡洛爾的起步階段卻趕上藥品研發政策的動蕩時期,對于今后的路該怎么走,研發該怎么做,技術方向往哪兒走等問題,整個行業都處于觀望狀態。但在這段不明朗、不確定的情況下,張建立卻毅然組織人員力量、增加研發投入,按規范要求將鹽酸貝凡洛爾的研發項目繼續推進。“如果等所有人都看清未來方向和前景之后再決定是否研發,那時候可能就晚了。”張建立說,“上了車之后,可能會因為不合規或其他原因而在半道上被踢下來,但是如果不上車,永遠到不了目的地。”2008 年,四環科寶制藥有限公司便著手為鹽酸貝凡洛爾申報項目、進行臨床試驗、報生產。在所有人員的共同努力下,2011 年,四環科寶制藥有限公司拿到貝凡洛爾的生產批件。
被問及在鹽酸貝凡洛爾這個項目上花費的資金,張建立笑著說:“之前還真沒細算過。”隨后,張建立便開始認真地算起賬來。“因為當時購買臨床批件的費用很低,所以在臨床研究和物料采購上的花費并沒有多少錢,也就200 萬左右吧,但由于鹽酸貝凡洛爾的研發工作持續了8 年,公司在人力資源成本和生產上的投入卻是不可估算的。”此外,由于生產投入對原料合成車間、生產車間都要求規模性生產,因此,只要一做樣,生產車間就要停下來,對應的水電氣消耗和對正常生產車間產能的占用的投入,比購買原料、輔料要多得多。“按照成本來算,這些年在這一個項目上的花費也得小一千萬吧。這還是在以前技術轉讓費用相對便宜的前提下計算,現在得更多了,僅一個批件就得七八百萬。”張建立說。
藥品研發成功需要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對此,四環科寶制藥有限公司研發部總監謝玉紅頗有感觸。2006 年之前,藥學研究的要求還比較松,藥品的雜黏度很高,而現在基本上就是按照國際上ICH 要求去研究,而且要跟原研藥作對比。“人員精力是最大的投入。”她說,“從2007 年開始,法規的要求就嚴格起來,生產規模和工藝重現性都得在改進之后才能得以實現,否則研發的腳步根本沒辦法繼續走下去。”
因為鹽酸貝凡洛爾屬于三類,國內根本就沒有直接的原料來源,所以必須由四環科寶進行自主合成。“自主合成的好處就是可控性強,比如對雜質的控制,就能從原料階段就把雜質降下來。”謝玉紅說,如果直接購買上市原料,初始的雜質有多高并不好把握,而且沒辦法把其中存在的雜質程度降低,在做成制劑之后,其中的雜質含量只能往上漲,要想在這個基礎上降低雜質,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與市面上的同品種藥物相比,鹽酸貝凡洛爾的最大優勢就是原料的雜質控制得很好,無論是臨床試驗還是上市之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雜質控制和溶出方面都能和原研藥相媲美。”
雜質就是人們常說的可能引起藥品不良反應的關聯物質,因而,從安全性來講,當然是把雜質降得越低越好。“不可否認,解決雜質問題確實比較難。要控制雜質,就必須先降低原料的雜質,其中可能要用不同的處方、不同的合成工藝,需要研發人員反復摸索。”謝玉紅舉例說,比如合成,有的反應得持續一晚上,而這個過程必須有人看守,甚至得連續堅守24 個小時。而在制劑包括穩定過程中,可能會引入、降解出新的雜質,這些都會讓臨床用藥過程產生比較大的不良反應。“為了確保藥物的安全性,所有研發人員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謝玉紅說。
張建立表示,從研發到上市,鹽酸貝凡洛爾遭遇的“曲折故事多了去了”。“報產量已經做完了,但在審評過程中通常會發補要求,要求公司根據發補要求,重新調整工藝路線、定義研究。要知道,這個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此外,張建立還講述了一件“坑大發”的事。“申報生產審評的時候,國外對照藥說明書的用法用量變了。”張建立哭笑不得地說,“花了兩年多時間,僅臨床費用就花費700多萬,這么一來,我們不得不再重新做一次臨床。”
鹽酸貝凡洛爾在2001 年就已經拿到文號,但直到2014 年年底才具備上市資格。藥品研發真的需要花費這么多年?對此,張建立解釋道:“如果藥品想上市,生產車間就得通過GMP 認證,但我們的原料車間最初是按老標準而建。”張建立坦言,當時也想過把原料轉到山東去生產,但又考慮到這個品種是國內獨家,在眼前生產,會對藥品質量更有把控。經過再三權衡,四環科寶才決定對原料車間按新標準進行改造。終于,2014 年年底,鹽酸貝凡洛爾橫空出世。
但藥品的上市不代表成本回收的開始。“一種藥要想上市、銷售,制約因素太多,第一個就是招標問題。”張建立說,“不招標就沒藥價,也就進不了醫院。但是這幾年招標各省主要都是招基藥,非基藥個別省份也會招,但是反招醫保品種。但像鹽酸貝凡洛爾這種剛上市的藥,又哪來的醫保呢?”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令張建立深感無奈。而且,自該藥上市之后,全國招標省市也寥寥無幾,只有吉林省和和湖南省招了標。“此外,我們還期待著醫保目錄能夠調整。”張建立認為,如果能由醫保支付一定比例,就能對藥品的銷售有大的提升。“目前我們正在等這幾個機會,如果能進醫保,我對鹽酸貝凡洛爾的前景非常有信心。”張建立透露,去年四環科寶的利潤增長40%,如果各地招標能更快的話,預測今年能達到60%以上。
與苦等各省市招標相似,四環科寶也在等醫院召開藥師會。“因為鹽酸貝凡洛爾是新藥,要想廣泛推廣,就需要大夫的處方推動,那就必須得進醫院,所以,我們還得等著醫院開藥師會,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很多醫院不召開藥師會。”張建立說,他們現在只能熬時間,等著各種機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