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慧
魏晉隋時期,導引醫學有了長足發展,也相應地涌現出一批導引大家,其中有藥學家,有醫學家。雖然術業有異,但諸位大家無不憑借終身之學治病醫人。身后,他們留下了一部部經典著作,用篆刻在紙箋上的文字延續那顆懸壺濟世的心。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樸子。生于公元284 年,卒于公元363 年,是晉代醫藥學家、導引養生家,今江蘇句容人。著《抱樸子》與《神仙傳》傳世,對中醫、導引醫學、養生學等的發展均有較大影響。《抱樸子》認為,“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于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至要者,在于寶精行氣……”;其提出“夫胎精固神與守元氣同,但莫止出入之息可也……”,“夫導引不在于立名眾物,……或伸屈,或俯仰,或行臥,或倚立,或躑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皆當閉息:閉氣,節其氣沖以通也。凡人導引,骨節有聲,如大引則聲大,小引則聲小,則筋緩氣通也。夫導引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動之則百關氣暢,閉之則三宮血凝,實養生之大律,祛疾之玄術矣”,“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病惡。養生之盡理者,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可以不病”。葛洪這些生動、精妙的重要論述,至今都對我們與后人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又如《抱樸子·內篇·遐覽》中載有《按摩經導引經》10 卷,云:“其腫痛所在以摩之皆手下即愈。”又云:“腹痛者……亦還以自摩,無不愈者。”《肘后備急方》載有“救卒中惡死”方,即“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這時“自我按摩”有所發展,它被用來治病,并偏重用于強身防病(如用手進行“干浴”)。有研究資料提示,《抱樸子》在人之生命運動、導引、養生之道諸多方面,均有許多精辟之論述,是內源性醫學的寶貴財富。但其囿于宗仙之說,故書中瑕喻互見,有的說道,雖不無道理,但亦有過偏之嫌。
葛洪撰《神仙傳》中,記載了84 位古代傳說中之仙人事跡,《漢魏叢書》之《太平廣記》里,則增至92 位,其中如:邛疏、修羊公、陵陽子明等,常為后世內源性醫學文獻引用。
梁代著名醫學家與導引養生家陶弘景,字通明,晚年號稱華陽隱士。生于公元452 年,卒于公元536 年,今江蘇南京人。博學多才,精通經史子籍,對醫、儒、釋、道諸家學說均有鉆研,著作頗豐,尤有志與善長于養生之道、導引醫學和醫藥之研究。其著有《養性延命錄》、《真誥》與《導引養生圖》等內源性醫學專著,對內源性醫學養生功法等闡述極為豐富,對內源性醫學的發展有許多貢獻。
《養性延命錄》是導引、氣功專著,共上下兩卷。上卷為教誡、食誡、雜誡祈禳;下卷有服氣療病、導引按摩、御女損益。本書使先秦至魏晉之服氣、導引按摩諸法得以保存與傳承。服氣療病篇指出吐納咽液,行氣攻病,去五勞六極,除七傷七痛。導引按摩篇言啄齒、握固、干浴,令人血脈流通、齒堅目明發黑。篇末附有華佗五禽戲,是現存最早的、十分珍貴的五禽戲動作之文獻。陶氏認為只有“養性”才能“延命”,云:“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減壽;躁而能養,延年;然靜宜御,躁難持,盡順養宜者,則靜也可養。”其對意念與醫療疾病之關系和作用方面也有生動精彩的論述,如“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這乃“以意領氣”,令“氣攻病灶”之妙道。陶氏之“干沐浴法”(又稱“摩身術”),也很著名,其以自我按摩之法,暢通氣血,舒暢筋骨,調和陰陽,疏通經絡,并可配以坐功、“八段錦”、十二種全真“調氣法”、“六字訣吐納法”、靜功等,以達導氣,益壽延年之目的。至今對內源性醫學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與作用,值得我們高度重視、應用、研究和提高。
《真誥》共20 卷,書里論述導引養生極為豐富。全書7 篇:運題象第一,甄命授第二,協昌期第三,嵇神樞第四,闡幽微第五,握真輔第六,翼真檢第七。主要論述導引、氣功之基本原理、導引動功與靜功。如守元白法、服霧法等。《真誥》有云:“鏡以照面,智以照心,鏡明則塵垢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養心須要寧靜,排除雜念,方可專心煉功,方能功成而不傷身。
總之,陶氏之學術思想、著作、功法等,對后世導引醫學、中醫學、氣功學、養生學之發展具有指導意義與作用,故我們應當進一步發掘整理與深入研究陶氏之著作,用其為內源性醫學的日臻完善服務。
巢元方不僅是一位隋代著名醫學家、太醫博士,還是一位偉大的導引醫學大師。一說其生于公元550 年,卒于公元630 年;一說其約生活于公元6 ~7 世紀間。史書缺傳,其具體生卒年與籍貫尚有待進一步的考證。巢元方等編《諸病源候論》又名《巢氏病源》,是中醫學現存的第一部病因學專著,亦是應用導引按摩防治疾病之專著,共50 卷,67 門,其中38 卷,157 候之末附有養生方和導引法,共載有養生方120 條,導引法289條,其中有76 條重復,共有213 法之多。其中論述導引特有的肢體運動有167條;論述導引特有的呼吸運動有126 條;論述導引配合意念的有55 候,99 種導引法。《諸病源候論》不同于前賢醫學著作之最大特點是全書只講各種病之癥候與其產生原因,基本不提及方藥,只在每論末尾附上一句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帶過。這表明巢氏對導引醫學的高度重視與應用,而且表明巢氏對導引醫學的高度智慧與啟迪后世之良苦用心!
《諸病源候論》在論述病癥同時附論導引法,一癥下往往配有數法,供靈活選用,讓人一目了然。這213 種導引法的應用范圍,遍及內、外、產、婦、皮膚、美容、養生等諸科。是一部“導引醫學大全”,其之問世,標志著我國內源性醫學——導引醫學,在醫學上的應用已進入成熟階段,為后世內源性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卷十五·五臟橫病候導引法》對五臟之病,存想其光彩,內外相連,遮沒全身,其中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黃等論說,符合醫學原理,而其意念存想之鍛煉方法,又頗具道家功法特色。又如“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去肝氣,令面有光。又摩手令熱,令熱從體上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等,至今仍是很值得我們珍視之寶貴內源性醫學文獻。有研究資料提示:巢氏創造了“辨證論治導引法”之先河,是“辨候”施“導引處方”倡導者。這是內源性醫學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是內源性醫學——導引醫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當下西醫雖有心理治療之法,但還遠不能及巢氏系統地開出各種恰當的經自我心身調整后便能病愈的“導引處方”。可惜一千多年來,巢氏這一偉大創舉并未引起醫界之足夠重視!歷來大家,對巢氏雖都交口稱贊,然只注意了其病因、病理學方面的成就,而對其如此龐大數量的《養生方導引法》與“辨候”施“導引處方”,不僅輕描淡寫,未能予以應有評價與肯定,研究工作更是寥寥(僅清末廖平將導引法的前半部分分摘成編;近人曹炳章續編《巢氏宣導法》),并早已將其邊緣化,從未將其列入高等教育教材。筆者堅信,在不遠的將來,醫生通過對“辨候”施“導引處方”等進行深入研究、篩選、發揮、創造、教育、推廣和普及,無論是國內外,還是中西醫,都會懂得在給患者治病時,應高度重視患者自身免疫力(顯在的與潛在的)的調動與激發相結合,重視藥物治療等常規防治與非藥物療法防治相結合,重視外源性醫學(如外源性免疫療法、藥物療法與非藥物療法等)與內源性醫學(如導引醫學等)相結合。這不僅有益于中國人民與全人類的健康、長壽、美形與美容,有益于中國與世界有限醫藥資源的最大化,還有益于中國與世界醫學步入真正以人為本,綠色環保,低碳、零碳,無致癌、致畸、致突變,無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正軌。
行氣玉佩銘

1953 年,天津博物館在民間征收來一個十二面、呈棱柱狀的小玉柱,長5.4 厘米,外徑3.4 厘米,中空,有頂無底,下部有3 毫米的穿孔,與中空孔相通。據郭沫若考證,認為是公元前380 年左右(戰國時期)的文物。上刻行氣銘文,故名之《行氣玉佩銘》,是為全世界現存最早的功法專論,主要闡述小周天功的實際用法與注意事項等豐富內容。銘文共45 字,內有重文字符9 個。全文云:“行氣,深(吞)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明,明則長,長則復,復則天。天其(兀)春在上,地其(兀)春在下。巡則生,逆則死。” 研究資料提示,銘文總的精神是:玉柱中空體現了玉銘本身的觀念達到了虛、空、靈與煉神化虛的階段;“定”字是玉銘的法;“固”字是玉銘的質;“明”字是玉銘的神;“復”字是玉銘的整體運動規侓;“兀”字是玉銘的功能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