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2015 年5 月18 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站首頁報道了中科院研究員季紅斌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胸科醫院教授陳海泉帶領的研究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該成果首次揭示LKB1 缺失引起的氧化還原態失衡可調控非小細胞肺癌細胞的可塑性及對藥物的響應。
季紅斌與陳海泉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基因工程小鼠模擬人類肺癌發病過程,并結合臨床樣本分析,致力于研究LKB1在肺癌發病過程中的功能和機制。該研究結果詮釋了LKB1 在非小細胞肺癌惡性進展過程中的階段性“雙刃劍”功能:即早期作為抑癌基因,晚期作為氧化還原/代謝穩態的調控因子;LKB1 缺失引起的氧化還原態失衡會使肺腺癌細胞ROS 異常積累,并促使肺腺癌轉分化為肺鱗癌,從而應對代謝應激。更重要的是,這種轉分化影響了肺癌細胞對靶向代謝藥物的敏感性和療效,提示臨床上LKB1 突變的肺腺癌可能通過轉分化為肺鱗癌,以逃脫某些靶向腫瘤代謝藥物的殺傷。結果提示,臨床上發生耐藥的肺癌患者,需要在治療過程中進一步活檢,明確其病理類型是否發生改變,從而使醫生可以對癥下藥。
(姚君)
本刊訊2015 年6 月11 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腫瘤放療科聯合超聲診斷科、婦產科為一名原發宮頸癌Ⅱa 期患者成功完成192Ir 高劑量率后裝近距離放療。
該患者子宮呈后屈位,宮頸處腫瘤體積較大,同時合并子宮多發肌瘤,施源器導管插入宮腔非常困難。為確保宮腔施源器準確送達腫瘤組織,同時避免操作過程中發生子宮穿孔危險。腫瘤放療科、婦科、超聲診斷科專家團隊經過認真研究、反復討論、精心準備,決定實施在腹壁超聲引導下宮腔內插入施源器治療。由于采用超聲適時引導技術,指導導管進入路徑,施源器順利達到目標位置,同時經過CT 掃描驗證,導管位置準確無誤,患者成功完成后裝近距離放射治療。
據國內外報道,在沒有影像引導下,即使是由對宮腔內放置施源器非常熟練的醫生操作,也有3%~10%發生子宮穿孔的風險。為了降低這一風險,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多學科團隊發揮整體技術水平高的優勢,聯合攻關、勇于挑戰極限的精神,對患者實施精準治療。
(廖安燕)
本刊訊2015 年6 月17 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高衛平研究組在生物材料學國際頂級期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位點選擇性原位生成的熒光高分子-抗體偶聯物通過信號放大提高對抗原的檢測靈敏度》的學術論文,報道了他們在抗體-高分子偶聯物研究中取得的新進展。
該研究創造性地通過化學生物學和高分子化學手段,位點選擇性地從單抗的四個鏈間雙硫鍵上原位高效生長出熒光高分子,所制備的抗體-高分子偶聯物不但較好地保留了抗體的活性,而且通過增加單個抗體所偶聯的熒光分子的數量和降低熒光分子間的淬滅,提高了對抗原的檢測靈敏度(見附圖)。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高衛平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醫學院博士后張立彬為論文的第一作者。
據悉,與傳統的抗體-熒光分子偶聯物相比,這種抗體-高分子偶聯物檢測靈敏度提高了10 倍以上。論文評審人評價道:高衛平研究組成功研發了新一代抗體-高分子偶聯技術,利用該技術可以制備出新一代抗體-藥物偶聯物和抗體-熒光分子偶聯物,可分別用于癌癥的靶向治療和疾病的早期診斷。

附圖 位點選擇性原位合成抗體-熒光高分子偶聯物,用以提高對抗原的檢測靈敏度
(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