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
摘要:民族聲樂藝術是我國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族聲樂的發展離不開對民間音樂的吸收與借鑒,本文主要探討了民族聲樂如何對民間音樂進行全方位的吸收與運用。
關鍵詞:民族聲樂 民間音樂 借鑒 吸收
民族聲樂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一直以來受到各界的重視和青睞,經過多年的磨礪和發展,民族聲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和音樂感染力。在博大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族聲樂的扎根有著不同的地域風格和民族風情,在旋律創作與演唱技巧方面都大量地吸收了民間音樂的精華。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我國民族聲樂對民間音樂的吸收與運用,來闡述民間音樂的與民族聲樂之間的關聯,進而證實民間音樂在民族聲樂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民族聲樂的旋律創作對民間音樂的吸收
民間音樂是我國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智慧的結晶,它不同于專業的創作者和文人所作的曲調,它是勞動人民表達情感和心聲、抒發愿望與意志的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從古至今,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形式的民間音樂,這些蘊藏在民間的音樂元素卻成為了專業作曲家們進行音樂創作的主要素材。在我國眾多的民族聲樂作品中,都“若隱若現”地隱含著民間音樂的“身影”。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戰爭時期,尤其是五四運動之際,我國近現代的民族聲樂開始崛起,很多音樂家意識到了民間戲曲和民間曲藝是我國民族聲樂進行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與此同時,作曲家們開始大量地從戲曲曲藝中吸收和借鑒音樂曲調,比如:藝術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是吸收了京劇西皮原板過門的旋律;歌曲“小二黑結婚”中吸收了山西梆子的素材;大型歌劇“江姐”則廣泛吸收了京劇、川劇以及四川清音等大量的音樂元素等等。通過對民間音樂的吸收與整合,使得這些聲樂作品更加吸引人,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同時,這時期我國民族聲樂的創作幾乎都吸收了民間小調、戲曲與說唱的元素,可以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了我國民族聲樂創作的“多產期”。再比如:聶耳的歌曲《大路歌》,是由號子發展而來的,著名的歌劇《白毛女》則是以民歌作為基礎創作出來的。
由于民間音樂的曲調易上口且深受人們的喜愛,因此以民間音樂為基礎創作的民族聲樂作品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二、民族聲樂的歌詞創作對民間音樂的吸收
從古至今,在民族聲樂的歌詞創作中,對我國民間藝術的借鑒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古代詩詞的借鑒。以詩詞作為聲樂作品的歌詞,再進行編曲是很多作曲家嘗試過的創作方式。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有305首民間收集的詩歌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可以歌唱的。還有很多以詩詞作為歌詞的作品,比如:《長相知》《陽關三疊》《滿江紅》等,甚至還有黃自以白居易的《長恨歌》作為歌詞創作的大型清唱劇聲樂作品。這些詩歌時至今日以聲樂的形式演唱出來,則另有一番味道。近現代的詩詞作為歌詞創作的作品主要以毛澤東的詩詞為主,比如:《沁園春·雪》《蝶戀花·答李淑一》。這些聲樂作品的選擇無不緊密地反映了詩詞的內容與情感,使得這些聲樂作品真實地體現了詩詞的意境。二是對戲曲藝術的借鑒。由于聲樂作品的歌詞較戲曲藝術短,因此聲樂作品對戲曲歌詞的借鑒主要以四言、五言和七言句式為主。比如:歌曲《不怕不抵抗》則是運用了五言句式,七言句式的比如借鑒了京劇《甘露寺》的歌詞,縱觀我國聲樂作品對戲曲歌詞的借鑒,則主要是以五言和七言的句式為主。
不僅如此,民族聲樂的創作,除了對戲曲藝術歌詞的借鑒,還保持了與戲曲藝術一致的藝術風格,使得演唱的情感與意境都能夠達到一致的效果。比如:京劇樣板戲《紅燈記》的歌詞描寫與歌曲《紅星照我去戰斗》的內容以及情感表達都很相似。
綜上所述,民族聲樂的歌詞創作以古代詩詞與戲曲藝術作為借鑒的對象,它吸取了二者的精華,為民族聲樂的發展提升了品位,奠定了基礎。
三、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對民間音樂的吸收
民族聲樂最大的特點和藝術魅力就體現在它的演唱方式與演唱方法上。由于我國的民間音樂藝術豐富多樣,而且不同民族的音樂具有不同的演唱方式,因此我國的每一民族幾乎都有屬于自己民歌的演唱方法。比如: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就以悠揚和歡快的節奏表達質樸的情感;江南水鄉則是以婉轉、細膩和清秀的曲調表達含蓄的情感。不同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不同了藝術風格,也為不同的民族烙上了烙印。但由于我國民族之間的不斷融合與發展,使得不同的民歌之間越來越趨向于用共同的風格與類型來表達不同的文化環境與審美情趣。
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由于西洋美聲唱法的傳入,使得我國的聲樂演唱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吸收了美聲唱法的技巧。與傳統的民歌演唱方式相比較,借鑒了美聲唱法之后的聲樂訓練更加地趨于科學化,再加上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以戲曲和曲藝的藝術風格作為基礎,其音色圓潤明亮、韻味獨特、質樸自然的演唱更加突出了民族聲樂的獨特風格。
我國民族聲樂之所以能夠發展至今取得輝煌的成就,就是因為聲樂藝術家不斷對科學演唱方法的借鑒和對民間音樂的不斷吸收。比如:藝術家郭蘭英、李谷一和劉斌等,他們原來都是戲曲演唱家,他們的演唱都是以戲曲的演唱方法為基礎加以改變和發展,深受群眾的喜愛。
總而言之,任何藝術作品都可以在民間音樂中找到“根”,再優秀的民族聲樂作品亦不過是廣大群眾所創造的藝術精華的復制和再現。我們的民族聲樂藝術只有通過借鑒民間音樂這一道路才能繼承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讓民族聲樂的發展適應時代多元化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陸蓉,俞子正.傳承和發展——關于民歌演唱和“中國唱法”的思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2003,(04).
[2]舒模.繼承與發揚民族聲樂藝術傳統[J].人民音樂,1957,(03).
[3]欒珊珊.戲曲在民族聲樂中的解構與建構[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