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瀅舟
摘要:海頓創作的12首《倫敦》交響曲是其100多部交響曲中的最高成就。第《104號交響曲》為其中的一首,同時也是海頓生前的最后一部交響曲。該作品是海頓晚期創作風格的代表,也是他交響曲創作積累的結晶。其自身所顯現出的新穎特點使它從古典主義時期浩如煙海的交響曲中脫穎而出,成為音樂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本文通過對曲式結構以及寫作手法等多方面的分析,以此總結出該部作品的動機、和聲、配器等創作特征,并可借此闡明這部作品的被譽為杰作的原因。
關鍵詞:海頓 交響曲 曲式結構 創作特征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1809)作為十八世紀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樂留給世人的印象是歡樂、輕快以及無憂無慮的。事實上,這也正是海頓這位作曲家本人的性格。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基本上也是自學成才,在十八世紀貴族主宰一切的社會他所幸得到了這一階級的庇護和榮寵。1761年29歲的海頓供職于保羅·安東·艾斯特哈齊親王府,而這位貴族恰巧非常喜愛藝術,并樂于資助各種藝術活動,因此這成為海頓一生的轉折點,他在這種氛圍中安心創作,一生衣食無憂,創作出大量優秀的作品。
被鑒定為真品的海頓交響曲共有108首,早期的作品內容多屬于表現生活娛樂的,較為空洞。從1780開始他的交響曲漸漸擺脫了宮廷音樂的影響,進而體現出更為廣泛的市民階層思想感情并逐漸具有了比較深刻的思想。他最高成就的交響曲是他的12部《倫敦》交響曲。其中第7部《第104號交響曲》創作于1795年,本曲命名為《倫敦》交響曲,是19世紀以后的事情,這一名稱并沒有任何的意義。該部交響曲被看成是海頓成熟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下面我們將先從曲式方面逐一分析各個樂章。
一、曲式結構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是典型的奏鳴曲式,速度為小快板。一開始是一段帶有強烈戲劇性但節奏緩慢的引子。調性為d小調,以此烘托即將到來的D大調的快板樂章。呈示部的主部短小,是典型的8+7的上下兩句對稱結構。
副部的調性穩定在主調的屬調A大調上。結構也非常精煉,主要的動機就是分解和弦的音型。該樂章的展開部發展的程度并不大,僅僅就是將呈示部的主部主題動機在各個聲部進行分裂或者展開。在分裂的過程中,音樂一直發展到最高點d3然后下落進入準備句,預示著再現部的到來。這里的調性變化是整個樂章中最頻繁的。再現部的副部遵循著奏鳴曲式最基本的原則,回到了全曲的主調D大調上。
第二樂章不同于一般使用三部曲式的慢樂章,海頓在此應用了復三部曲式加上變奏曲式的原則,給原本中規中矩的慢樂章增添了些許色彩。
這一樂章的主題就是帶附點的節奏型如,整個樂章都是在這一主題的基礎上進行變奏發展而成的。A段就為單三部曲式,之后B段的c和d樂段的素材全部來源于a,但又加入一些新的素材,與A段形成了對比。A1雖然是A段的反復,但是它卻在原來a的基礎上加了大量的裝飾,使得整個A1段的情緒和A段大為不同。
第三樂章是遵循傳統的小步舞曲模式,該樂章在展現小步舞曲風格的同時,還用帶三聲中部的復三部曲式表達其內涵。
該樂章開頭的a是典型的8+8的方整型上下句樂段,a的主題是貫穿整個樂章的三度動機是典型的小步舞曲音型。B樂段雖然出現新素材即半音動機,可三度動機還貫穿始終。而三聲中部中三度動機同樣是作為主題出現的。
末樂章在交響樂套曲中起到了總結的作用,所以這一樂章一般使用規模宏大的曲式來作為結尾,因此海頓選用的還是戲劇性最強的奏鳴曲式。
主部主題是一組五聲音階動機,來源于克羅地亞的民歌(海頓在他的音樂創作中非常愛使用民歌主題),而展開部沒有太大的發展,依次使用了主部和副部的主題進行發展后直接進入再現部。最后海頓在該樂章的結尾加上了一個有力的結尾??梢哉f這一樂章直接暗示了貝多芬交響曲的終樂章。
二、創作特征
(一)動機的運用
在這部交響曲四個樂章的寫作中,海頓大量運用了主題動機貫穿整個樂章的原則。如在第一樂章中,主部主題這一動機便貫穿了整個樂章,連接部Ⅱ和展開部中頻繁出現這一主題,展開部中這一主題是游移在各個聲部,并且將這一動機分裂成了的形式。
在第三樂章,主題a是典型的三度動機,而這三度動機則貫穿了樂段b以及三聲中部B。
(二)和聲的運用
海頓在和聲構思方面也是非常大膽的。他在創作中使用同主音大小調的轉換來增加和聲色彩的對比。比如該部交響曲的第三樂章的主題A是典型的小步舞曲,首先是在D大調呈現的,可到了三聲中部調性卻轉到了六級調上bB大調,這一調性的設計便給人以不一樣的感覺。在第一樂章的引子是在d小調上的,具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但在四小節之后,該引子的主題又在F大調上呈現,這便與小調形成了調性上色彩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戲劇性并也為即將到來的快板樂章做好了準備。
第三樂章的A段為G大調,然而在中段B段卻轉成了意料之外的g小調,B段時基于A段發展而來的,然而在調性上和A段形成了調性對比,這使得這兩段在本有的聯系上形成了微妙的區別。
(三)配器的運用
《104號交響曲》在配器方面自然是不落俗套,海頓的一些創新做法使得整個樂隊獲得了新的空間感和明亮度。首先來看弦樂組,小提琴歷來在各種體裁的的音樂中都是擔任主旋律聲部,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都是依附于小提琴聲部而存在。反觀這部交響曲,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似乎掙脫出這種模式,有著自己的一些特點。如第一樂章展開部Ⅱ,該樂章的主部主題就在中提琴和低音提琴上出現。
木管組樂器開始有了獨立性,縱觀這部交響曲,大多數時候木管組樂器和小提琴是同時擔任演奏主旋律聲部,有時候木管組樂器單獨挑此大梁,弦樂組只是作為加厚聲部的作用而存在。如第三樂章A主題就是由長笛與小提琴共同演奏的。此外木管組樂器偶爾還作為除主旋律外的獨立聲部存在,起到了裝飾加花的作用。如在第四樂章再現部的副部并沒有完全按照呈示部再現,而是增加了用長笛演奏的新聲部。
四、結語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第104號交響曲》的創作絕對不是遵循死板的“教科書”。海頓的全部交響曲代表著個人風格的發展體現了古典交響曲從初創到成熟的歷程,也反映出古典主義音樂從早期到盛期的某些特征。在曲式上除了他對于交響曲末樂章的貢獻和突破外,這部交響曲的其它樂章在曲式上也有著創新,如第二樂章使用了兩種曲式結合的原則。關于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海頓曾說過,但愿有人能寫出“真正新穎的小步舞曲”,但從這一樂章看來他創作的小步舞曲就是新穎獨特的。此外,從動機、和聲、配器運用這幾方面都顯示出了海頓的音樂創作才華,他的音樂也絕非后人所認為的僅僅是歡樂、明快、缺乏思想內涵的。
從另一方面看,擺脫宮廷與教會束縛的傾向是海頓交響曲創作的又一顯著特征。18世紀后半葉,歐洲思想界的“啟蒙運動”蓬勃興起,人們要求個性解放,爭取自由、平等、博愛的先進思想。海頓同其他音樂家一樣,也毫不例外地被卷入到“狂飚”思潮的巨瀾之中。從1790年起,他開始擺脫了貴族、公爵長達30年的禁錮與束縛,獲得了創作上的自由,因此他這一時期的創作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走向。①《第104號交響曲》一改以往海頓音樂中宗教影響,由安謐、純樸的風格開始變得高亢振奮、氣勢宏偉,是海頓交響曲音樂創作中不可缺失的一部精品,也是后人學習創作借鑒的典范。
注釋 :
①姚德利:《海頓交響曲的貢獻與風格》,《運城學院學報》,2004年4月,第22卷,第2期。
參考文獻:
[1][英]菲利浦·唐斯·諾頓音樂斷代史叢書:古典音樂·海頓、莫扎特與貝多芬的時代[M].孫國忠,沈璇,伍維曦,孫紅杰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2][美]唐納德·杰·格勞特,克勞德·帕里斯卡.西方音樂史[M].汪啟璋,吳佩華,顧連理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3]李哲洋.最新管弦樂名曲解說(第一冊)[M].大陸書店,1999.
[4]姚德利.海頓交響曲的貢獻與風格[J].運城學院學報,2004,(02).
[5]胡楊樹.海頓第104號交響曲中動機的運用[J].大舞臺,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