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穎
摘要:《臨安遺恨》由我國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創作,融合古箏藝術將曲目內容以及形式進行進一步的劃分,以細膩的演奏手法結合不同的歷史故事背景完成了對于古箏藝術與歷史發展的融合。在《臨安遺恨》之中,無論是曲目的背景、主題還是音樂表演因素都能夠展現出古典藝術特點對于古箏作品的影響,無論是曲目的選材、音樂旋律設定還是古箏藝術的深度融合都成為了《臨安遺恨》作品如此受到歡迎的重要原因。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古箏音樂的發展都能夠被探索出與眾不同的藝術足跡,無論是創作題材、器樂還是演奏技巧的革新都深度的擴展了古箏藝術的未來發展之路。本文就以《臨安遺恨》作為基本的古箏創作曲目進行分析,簡要了解在古箏藝術音樂發展的過程中編曲的創新性和歷史遺留的古典性與歷史事件深度結合所帶來的不同作品感悟。
關鍵詞:《臨安遺恨》 古箏藝術 歷史
一、古箏藝術的發展歷程
在漫長的音樂歷史發展中,古箏藝術一直都是我國音樂種類中的主流藝術內容,其音色較為清麗而內部構造簡單,所具有的豐富的表現能力能夠深度地展現曲目中所蘊含的藝術情感,所以在秦朝統一之后,古箏這一樂器就被逐漸普及到全國各個地區,使其從戲曲、說唱以及民間音樂中吸取了獨特的藝術內涵,實現了對于古箏藝術領域的豐富與發展。在漢族的發展過程中,古箏藝術形成了多個流派,其自成一體卻又互相融合的演奏曲目以及演奏手法為古箏藝術的發展增添了別樣的魅力。本文從古箏藝術的發展史入手,根據不同時期的古箏藝術發展特點來分析現代箏曲的藝術特點。
(一)古箏樂曲創作初期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音樂領域逐漸認識到我國民間器樂所擁有的重要意義,其對于民族音樂中的器樂進行了總結,古箏樂曲創作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了其在新時代的發展探索之路。在傳統的古箏曲目中,無論是曲式結構還是表現內容都趨于單一化,其單樂段的結構特點導致樂曲中所表達的情緒不豐滿,古箏藝術的演奏情感不能夠與基本的演奏技巧相結合,進而導致了民族發展歷史限制了古箏樂曲的創作。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對于民間音樂的整理和歸納使古箏音樂正式走入了藝術發展正規之中,《慶豐年》《鬧元宵》等一系列的古箏曲目被創作出來,在原有的傳統古箏藝術基礎上現代音樂人進行了再創作,在古箏曲目中融合了新型的創作思想以及藝術技巧,為古箏藝術的發展揭開了新的藝術篇章。
在古箏藝術創作初期,曲目的創作需要與不同的藝術元素進行結合才能夠保證其創作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所以在樂曲的創作過程中創作者融合了生活化的藝術特點,以歷史典故或者詞牌名作為創作的標題,從現實生活以及古典歷史中選材,將我國的音樂藝術文化與歷史藝術文化進行了深度的融合,反映了真實的現實生活寫照。《臨安遺恨》作為以歷史背景為題材的古箏藝術作品,是在古箏創作初期就被開闊了的創作道路。除了創作題材之外,基本的音樂創作手法也有了一定的創新,古箏樂曲借鑒了西方音樂藝術的特點,融合了本民族的和聲語言,為古箏藝術的多樣性創作打開了發展的大門,為古箏藝術向多聲部發展樹立了里程碑式的標桿。
(二)古箏樂曲創作發展時期
根據古箏樂曲創作初期打下的良好的藝術發展基礎,六七十年代古箏藝術正式開始了在我國的多元化發展,各大藝術院校也根據古箏專業的特點開始了對于創作以及演奏藝術人才的培養,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之下,古箏樂曲的發展逐漸走入了大眾視野之中,被民眾所認可,意味著古箏藝術的發展正式走入了高潮創作時期。
在古箏樂曲創作發展時期,對于調性和調式的探索結合了西方音樂與民族音樂的多重特點,在《鬧元宵》曲目的演奏手法上進行了進一步發展,保證了以多樣化的藝術特點來完成不同意義上的民族音樂發展。另一方面,古箏創作曲式在其他音樂元素的影響下更為完整,在基本的古箏藝術創作中加入散板,是結合了戲曲說唱元素對于古箏民族音樂所進行的創新。在原有古箏藝術的基礎上,這樣的曲式結構升華對整體的獨奏曲目起到了情緒烘托的作用,保證了藝術作品能夠以更為完整的樣式呈現在大眾面前。總體來說,六七十年代作為古箏曲目創作的繁榮時期,雖然受到了當時政治背景的影響導致其題材較為單一,但是創作者對于音樂結構、曲式等內容的創新還是為之后的古箏藝術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古箏樂曲創作多元化發展時期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文化背景的變革,音樂領域的古箏藝術也在八十年代開始了對于創作題材、創作風格以及藝術表現形式的突破,越來越多的專業作曲家參與到了古箏藝術的繼承與發揚之中,多元化的古箏樂曲發展時期正式到來。從題材上來看,其創作打破了六七十年代一味歌頌的套路禁錮,創作者開始從不同的文化以及歷史角度上尋找新的創新形態,再結合當時調式發展、演奏技巧的改變,古箏創作中不僅能夠深度地展現出基本的民族韻味以及藝術風格,還能夠根據西方音樂的基本內容完成對于古箏藝術形態的融合。
在古箏曲目創作的多元化發展時期,創作者不僅探索出一定的古箏音樂與民族音樂的融合規律,還將西方所具有的美學觀念元素融入到了音樂理論之中,將生活化風格融合到古箏的基本音樂形態之中。在這樣的歷史感悟紙張,古箏藝術的創作以不同的藝術創作形象吸引了音樂乃至其他領域專業人士的注意,中西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為古箏藝術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和弦也逐漸成為古箏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箏作品中音色以及特點能夠被深度的展現出來。
二、《臨安遺恨》中歷史感悟與藝術發展的融合
在近代古箏藝術的發展中,無論是對于題材、調性還是音響效果的創新都造就了一批有著代表性的曲目誕生,這不僅意味著我國的古箏藝術發展正在逐漸走入繁榮之中,還能夠展現出在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過程中古箏藝術特點與歷史感悟深融合的完美效果。在這樣的發展中,《臨安遺恨》就是較為成功的典型性創作曲目,無論是音樂體裁選擇的成功還是旋律以及人物形象的藝術鮮明性,都令其在古箏藝術的曲目發展中占據了一席之地。下面我們就以《臨安遺恨》為例,全面分析歷史特點與古箏藝術的融合與發展。
(一)《臨安遺恨》作品中的歷史感悟
作為民族化音樂發展道路的堅持者之一,何占豪的創作曲目都取材與我國的歷史故事,經過精心的改編完成歷史感悟與古箏藝術的深度融合。從《臨安遺恨》這一古箏曲目的內容上來看,其基本創作題材來源于我國傳統題材《滿江紅》,以岳飛的故事作為基本背景,對于我國南宋時期民族英雄的故事進行了歌頌,其樂曲的委婉和細膩,與故事的基本背景進行了融合,全面展現出當時故事背景下岳飛對于自己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在鋼琴與古箏藝術的融合之中,古箏藝術作品中對于歷史的深度感悟被古箏音樂的獨特情感所闡述出來,其中所蘊含的愛國情懷更加進一步表達出來,保證了民族歷史感悟與古箏藝術的發展深度融合,以此保證了民族情懷在音樂創作中發揮的作用被全面的挖掘出來。
從《臨安遺恨》的主題上進行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其主題旋律是悲壯的歷史之美,在極富抒情音樂奏鳴曲目之下,古箏作品中厚實而又不沉悶的藝術特點能夠幫助該曲目快速融合到其主題背景之中,在藝術氛圍中保證營造出無奈與嘆息的藝術人物主題情感。岳飛作為我國歷史上的悲劇英雄,從美學角度來看,其歷史背景需要以悲痛和憐憫的角度來刻畫其悲劇色彩,保證在悲劇的古箏曲目中來展現其崇高的藝術理想以及人生價值。而《臨安遺恨》正是這樣的一個對于愛國豪情和民族英雄主義的高度贊揚的古箏曲目,無論是深沉、悲憤還是豪邁、高昂的情感都是從歷史內涵的角度來展現主題情感,其悲壯的英雄形象在高潮的古箏曲目中得以進行了最后的塑造。
(二)《臨安遺恨》作品中的樂曲感染力
在我國古箏藝術的發展之中,其音樂的交響能力是音樂表現手法的重要展現內容,能夠以交響樂的方式來完成對于曲目中的歷史感悟展現,能夠更加深度地突出其曲目的表現破空之勢,保證能夠在曲目中提升藝術感染能力,以此來保證古箏曲目的藝術情緒能夠將觀眾推向高潮,使《臨安遺恨》這首以歷史文化為背景的古典古箏曲目的構思能夠具有完整的音樂感染力襯托,以此來保證曲目之中完成的人物形象能夠全方位的表達出耐人尋味的歷史遺憾之感。
探究《臨安遺恨》中的樂曲感染力,本文從基礎性文章基調的角度入手,對于古箏音樂內涵在整體音樂曲目中的構思進行了探究,在分析出岳飛這一英雄人物形象之后,就能夠真正感受到在樂曲襯托下的內心情感世界,可以以古箏這一樂器為基礎,更加深度地了解在那段風雨飄搖的民族歷史之中千古的悲情以及遺憾,這樣的音樂效果,也就更加能夠加深在古箏藝術特性中歷史感悟與古箏發展的融合與貫通,保證了其交響音樂效果能夠提升音樂的藝術特性,保證古箏藝術能夠有中西方其他的古典器樂相結合達到古箏藝術文化的交響化和古箏語言的擴展性。在《臨安遺恨》這樣的曲目影響之下,我國的古箏藝術發展能夠與歷史完成深度的結合,保證了古箏藝術以民族歷史作為一個新起點完成了基本的藝術創新發展,這樣的民族藝術發展內涵,能夠促進古箏作品以及藝術能夠在其他藝術特點的交流融合下不斷推出更加優秀的經典曲目。
三、結語
在探索古箏藝術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我們可以認識到不同的歷史背景對于其藝術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在歷史的發展經驗之下,樂器的改革需要從音樂創作的角度入手,結合中西方在發展中所遇到的優秀的藝術發展經驗來完成古箏藝術的探索。而以《臨安遺恨》這一經典古箏交響藝術曲目為例,也是對于我國經典文化和歷史內涵的深度探索,分析了在我國歷史背景影響下所涌現出的一大批民族英雄的自我情懷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所經受的歷史考驗。對于民族發展來說,這樣的古箏藝術曲目的推廣能夠令更多人以深度的視角來探索民族英雄的精神,以此來了解到我國民族發展的艱難與不易。
在《臨安遺恨》的基本曲目之中,樂曲的經典構成以及音樂的主題框架是對于歷史在再創作的深度體現,使其曲目創作能夠以敘事的方式來完成變奏手法的音樂展現,在這樣的特點之下,古箏藝術的發展與民族歷史的進程就進行了全方位的結合,古箏曲目的主旋律不僅取決于古箏音樂創作效果,還從歷史的角度探究了其故事背景以及主體情懷。總體來說,《臨安遺恨》是我國古箏藝術發展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無論是其中所擁有的情感體驗還是曲目中所表達的藝術內涵,都是對于我國經典歷史的傳揚和贊頌。
參考文獻:
[1]牛颯颯.《二泉映月》的旋律風格和演奏特點[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3).
[2]陸媛媛.浙江箏派的藝術特征及演奏特點分析——以《銀河碧波》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9).
[3]楊秀麗.中西音樂文化的交融——箏曲《臨安遺恨》的創作特點[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
[4]樂藝.談民族器樂協奏曲中,鋼琴演奏的處理——以何占豪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為例[J].黃河之聲,2014,(04).
[5]蔡振宇.十指間揮灑男兒情懷——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J].大眾文藝(理論),2008,(07).
[6]盛秧.何占豪的英雄“情結”——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與《西楚霸王》評析[J].樂器, 2007,(04).
[7]劉潔.淺談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與中阮協奏曲《滿江紅》的異同[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