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良
摘要:我國有著深厚的原生態音樂文化資源。近年來,有關推廣原生態音樂電視的節目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借鑒管理學中的SWOT矩陣分析法全面、系統地探討電視傳播原生態音樂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為以后的發展理清思路。
關鍵詞:原生態 音樂文化 電視傳播
一、優勢
(一)原生態電視音樂節目有助于推廣我國國粹
電視,是當今社會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電視的覆蓋面之廣,影響之大,有助于使我國優秀的原生態音樂節目進入大眾的視野并為大眾所喜愛。眾所周知,我國的原生態音樂具有即興性強的特點,即表演時音樂的唱腔、曲調、節奏節拍都存在很大的變量。如新疆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該音樂的演出形式較靈活,并且其演唱方式具有明顯的波斯——阿拉伯樂系的特點,經常采用1/4音,很難以當今通用的國際記譜法保存。但是電視作為一種有效的傳播工具,則可以把原本即興表演而難以記錄的音樂形式,穩定而真實地保留下來。同時,電視媒介的介入,還可以將原生態音樂與其表演時的服裝、舞蹈、風景等圖畫元素完美融合,使中外觀眾可同步領略到原生態音樂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魅力。
(二)原生態電視音樂節目有助于提升大眾審美
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的利益驅使下,音樂創作者普遍講究音樂作品的功利性。為了創作出更多博人眼球,刺激人感官的音樂作品,許多被金錢和利益淪陷的音樂創作者不惜降低自己的審美要求和藝術品位,過分加入到音樂市場的商業性運作中,使音樂作品呈現出“流水線”式的生產狀態。其中不免充斥著大量低俗的音樂作品,蒙蔽了普通大眾對音樂審美的定義。而歷經我國各民族時間積累和文化沉淀的原生態音樂,具有豐富的音樂表現形式和最真摯的情感表達,通過電視這一傳播媒介,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效地使原生態音樂為人們所熟知,對大眾文化審美水平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原生態電視音樂節目有助于促進我國原生態音樂的保護
原生態音樂是我國傳統音樂中色彩絢麗的瑰寶。它集聚了我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展現出各民族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態和豐富的審美情趣。但是原生態音樂又是相對封閉的,常常伴隨著當地民族的儀式進行,因而很難被廣大觀眾所熟知。但通過電視節目的制作和播出,使原本神秘、閉塞的原生態音樂走向大眾。如:《民歌·中國》欄目于2009年11月播出《魅力黔東南》系列節目就是一個將侗族婚嫁音樂完美呈現的范本。在節目中,主持人周迅同欄目組跟隨迎親人群實時地記錄《錦屏平秋花歌》《攔路歌》等侗族民俗歌曲。這種實地采集的方式真實、客觀地保存了侗族的原生態音樂。
二、劣勢
(一)原生態民歌唱法讓渡于模式化的民歌唱法
我國各民族的原生態民歌唱法豐富多樣,其風格特點既有蒙古族“呼麥”的廣博深沉,又有藏族“昂疊”的高亢華麗,既有侗族大歌的“眾低獨高”,又有朝鮮族充滿明暗交替的“顫音”等等。但這些極具特色的民歌唱法在現代電視傳媒中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反而讓渡于時下流行的“學院派”模式的“民族唱法”。誠然,當今民族歌壇的“規范化、科學化”的訓練方法值得肯定,但若將其作為固定唯一的標準范式來評價所有民族的民歌唱法,并試圖影響廣大觀眾的審美心理,那就成為值得商榷的問題了,比如:當今民族唱法盛行的高音崇拜現象。正如田青先生所言:“一個古老的歌聲能讓我們直面歷史、直面真情,但在規范化的歌聲里不要說歷史,常常連人性都感覺不到,感覺到的就是技術。”①從某種意義上講,如今原生態民歌的模式化道路是電視媒介向市場妥協的產物。
(二)原生性場域讓渡于藝術表達的重構
原生態音樂之所以充滿魅力,與其所生存的環境,也就是原生性場域有著緊密的聯系。原生態音樂的初始環境或是高山流水,或是塞外邊陲,或是農耕田園,離開這些獨特的自然場域,其審美趣味也會隨之變化甚至削弱。而電視的介入雖然從影像資料的保存角度有助于保護原生態音樂,但另一方面也讓渡于電視藝術的傳播方式。因為,當電視面臨收視率及大眾審美趣味的雙重壓力時,不得不用它所具有的畫面、鏡頭、文字、特技等藝術手法解構完整場域下的原生態音樂,然后根據其藝術表達的需要重構原生態音樂,因而被電視重構出的原生態音樂也失去了特定場域下原生態音樂的審美意味。此種現象正如本雅明所言:“即使最完美的復制,也必然欠缺一個基本元素:時間性和空間性,即它在問世地點的獨一無二性。”②
三、機遇
(一)三網融合,拓寬傳播范圍
當今時代是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電視媒介的日臻完善以及電信、互聯網如雨后春筍般的迅速崛起都極大拓寬了原生態音樂的傳播范圍。無論是在閉塞的鄉村還是偏遠的山區,數字化電視早已不是新鮮事物,憑借其高效節能以及信號接收強的優勢迅速覆蓋到尋常百姓家,讓這片廣袤土地上的各族人民都能即時欣賞到不同地域的聲音。與此同時,我國目前正在大力發展對外電視的傳播力度,找準定位,拓寬國際渠道,強化資源的整合力度,形成具有自己本國特點的優勢頻道建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原生態音樂會向西方的古典音樂一樣,響徹在世界的各個角落。
(二)制播分離,促進產業化運作
制播分離指的是電視播出機構將部分節目委托給獨立制片人或獨立制片公司制作。制播分離的產生反映了人們對電視節目欣賞水平的提高以及電視節目產業化、規范化運作的新方向。在這里,制播分離對原生態音樂的發展是一個很好的機遇。通過前面的論述可知,我國的原生態音樂分布地域廣,與本土的風俗人情結合緊密,并常常包含在儀式中進行。采用制播分離方法將避免在電視機構人力資源缺乏的情況下對原生態音樂進行粗制的播放,從而不利于原生態音樂的本土化傳播,更不利于原生態音樂的產業化運作。因此,電視臺將原生態音樂節目交給文化傳播公司等相關單位進行精致加工,將會播出更多高質量水平的原生態音樂節目。
四、威脅
(一)中國流行音樂電視的沖擊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度進展,中國的流行音樂憑借其通俗易懂的歌詞、朗朗上口的曲調迅速被人們所熟知。而中國的流行音樂電視,就是在這種大背景、大環境下應運而生。尤其自20世紀以來,流行音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成為整個中國音樂市場的主旋律。各種傳媒公司、唱片公司層出不窮,而中國本土的原生態音樂則逐漸落入被世人遺忘的角落。
探究中國流行音樂電視對原生態音樂的強烈沖擊,筆者認為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加以分析:1.隨著經濟生活的快速發展,忙碌、緊張、壓抑等詞語已成為現代人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與此同時,表現現代人精神生活的流行音樂以其隨意自由的唱法、現代電子音樂的技術手段和細膩刻畫內心情感的唱詞剛好與現代人的精神訴求相契合,從而引起人們的極大共鳴。2.電視宣傳力度不夠。近年來,電視作為引領大眾藝術素養的宣傳媒介對原生態音樂的關注始終處于欠缺狀態。即使是在代表國內最高音樂水準的“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原生態唱法”也只是在2006-2010年期間舉辦過三屆,之后便銷聲匿跡。與此同時,央視音樂頻道用大量時間去關注和播放時下流行的“廣場舞”音樂,即便偶爾會出現充滿地域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歌手登臺演唱,也只是演唱一些為了迎合大眾趣味、具有“廣場舞”式節奏律動的改編版原生態音樂。
(二)互聯網音樂對原生態音樂的沖擊
隨著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偶爾得來的閑暇放松時間主要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因此,方便、快捷的娛樂工具成為人們的日常首選,由此反映到音樂媒體的選擇層面,人們更加傾向于以互聯網作為音樂的媒介。
從宏觀層面來看,選擇互聯網作為音樂的媒介確實有一定好處。首先,人們可以根據自己方便的時間選擇收聽音樂。其次,互聯網上存有海量的音樂形式,并且更新速度快捷,人們由此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音樂。再次,互聯網音樂不同于電視音樂而受特定時間播放的控制,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們對時間碎片式的利用方式。由此可見,互聯網音樂對原生態電視音樂的沖擊不容忽視。
綜上所述,通過SWOT矩陣法分析,我們在為原生態音樂電視的優勢或成就感到欣喜地同時,也應到看到差距,反思不足。筆者認為,我國的原生態音樂電視應更加精確地鎖定目標人群,在播放已有民歌精品欄目的同時培養新的衍生欄目,從而形成對原生態民歌欄目的品牌建設與產業化運作。與此同時,我國的原生態民歌欄目應在立足市場的前提下保持該欄目原有的淳樸性、民族性,場域性,以此還原原生態民歌最初的魅力。最后,我國的原生態民歌欄目應重視當今的三網融合優勢,加大宣傳力度和有關原生態民歌的線上線下互動模式,讓原生態民歌真正在祖國這片沃土上開花結果,流芳百世。
注釋:
①田青:《原生態音樂的當代意義》,《人民音樂》,2006年第9期,第19頁。
②[德]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2006),引自楊洪濤論文《論電視對原生態音樂的解構與重構》,《電視觀察》,第42頁。
參考文獻:
[1]司思,張暉.中國傳統音樂類電視節目現狀與發展展望——以中央電視臺音樂電視節目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02).
[2]司思.我國傳統民族音樂電視節目發展對策分析[J].ContemporaryTV,2014(10).
[3]周偉.西方音樂“全球化”參照下少數民族音樂的崛起[J].貴州民族研究,2015,(02).
[4]陳美霞.福建文化創意產業的SWOT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2).
[5]張志剛,弓雅琪.遼寧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的SWOT分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