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

摘要:《音程視唱練習曲18首》中,“增二度音程練習曲”的訓練重點在于旋律中增二度音程及其轉位的音準把握。教師必須要求學生進行結構分析、基礎練習、重難點掌握等訓練步驟,做到精唱精練,才能達到訓練目標。
關鍵詞:視唱 音階 增二度 構唱 搭橋旋律
一、教材介紹
《音程視唱練習曲18首》是法國作曲家呂葉夫編寫的一本由18首獨立練習曲組成的視唱教材,每一首練習曲都是為了訓練某些特定的音程而創作。作者運用現代的和聲作曲手法,將目的音程巧妙地插入其中。本文所要分析的作品是本教材中的“增二度音程練習曲”。
二、練習曲教學方法分析
增二度音程,即在大二度的基礎上,將冠音升高一個半音或者將根音降低一個半音構成,它是和聲調式的特性音程①,由特性音級②所引發,只存在于和聲調式中。當學生拿到這首視唱曲時,教師應當首先要求學生進行作品分析,為接下來的訓練做好鋪墊。
(一)作品結構及調式調性分析
這首樂曲的結構為無再現單三部曲式。
引子(第1小節):a和聲小調的主和弦A-C-E和省略五音的重屬和弦B-#D-A相互交織,由鋼琴彈奏。將此音群拆開來看,是以低音區純五度與中音區純四度疊加,再附加高音區小二度組成。
A段(2-7小節),此樂段包括樂句a。從第二小節開始,出現單聲部視唱旋律,為全曲的主題旋律:
此主題旋律主要由C、#D、E、F、#G五個音構成的增二度音程組合而成,它與彈奏聲部進行融合,極度不協和的音響營造出一種神秘空曠的感覺,這是整首作品的特點。
第6-7小節是2-5小節的擴充,重復主題中的前三個主要音C、#D、E。
B段(8-19小節):B段為非方整性樂段,包括b1、b2兩個樂句。首先從第8小節處轉入d和聲小調,出現增二度音程bB-#C共兩次,第10小節單聲部旋律出現了增九度bb-#c2;b2樂句的特殊處在于彈奏聲部由d和聲小調轉為f和聲小調,而視唱聲部則轉回a和聲小調,直到第16小節才轉為f和聲小調。這一樂句中的增二度音程分別為C-#D以及bD-E,各出現一次。
C段(20-26小節):此樂段包括一個樂句c,調性轉回a和聲小調,并且重復出現了A樂段和B樂段中的增二度音程F-#G和bB-#C,與前兩個樂段相呼應。此外,樂段第23小節處的單聲部旋律中還出現了增九度音程ba-b1。
全曲最后結束于a和聲小調,由鋼琴彈奏省略根音的主四六和弦以及省略五音的重屬二和弦音群。
(二)基礎訓練
1.音階的構唱練習。本曲建立在和聲小調上,首先練習相關和聲小調音階,同時找出特性音級和特性音程,將其從音階中獨立出來進行練習,然后結合音階,進行反復唱練。
2.增二度音程的構唱練習。由于增二度與小三度是等音音程,運用十二平均律來計算,二者音分值都為300,無法體現二者的區別。但使用純律則可以計算出它們的偏差,因純律中有大全音、小全音和大半音之分,故所得出的增二度音程的音分值勢必比小三度音程的音分值少。因此分清不同的音準是訓練的關鍵。
練習時,可采用“搭橋法”。將增二度音程分解為大二度與增一度。利用大二度旋律音程的第二個音進行過渡,D→#D是增一度,從純律上來計算,它比小二度的音分值稍大,在聽覺上比小二度略寬松。多次練習后省略過渡音,直接構唱增二度旋律音程。
3.增九度音程的構唱練習。增九度音程是將增二度音程進行擴充,在根音或冠音上,向上或向下加入一個純八度而構成,也可使用“搭橋法”進行練習。
(三)綜合訓練
1.單聲部旋律視唱練習。在基礎練習的鋪墊之后,可以進行旋律視唱部分的訓練。全曲旋律基本是由增二度與小二度構成,構唱時要特別注意音感上細微的差別。
2.加入鋼琴伴奏進行練習。由于大部分伴奏和弦中都隱藏著單聲部旋律的提示音,因此在練習過程中,首先只彈提示音,其次彈奏和弦,要求學生哼唱提示音,最后加入旋律視唱,彈奏完整的鋼琴伴奏。
(四)針對性訓練。要求學生針對難點和自己技術上的弱點,查漏補缺,將需要練習的部分單獨提取出來進行反復練習。
三、教學補充
由于這首練習曲變化音非常多,有些樂句調性比較模糊,因此練習之前的分析是關鍵。樂曲中經常出現增二度音程與小二度音程來回轉換,將這兩種音程單獨進行構唱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步驟。
注釋:
①特性音程:論大、小調體系中特性音程的調式特征(陳明),《黃鐘》 2014年第2期。在和聲調式中,由于和聲大調第六級相較于自然大調第六級降低了一個半音,和聲小調第七級相較于自然小調第七級升高了一個半音,因而產生了自然大、小調中沒有的增二度、增五度、減四度、減七度。這四種音程為和聲調式所特有,所以叫做和聲調式的特性音程。
②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英國著名哲學家和經濟學家,19世紀影響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是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的后繼者。在哲學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論自由》(1859)。
參考文獻:
[1]熊克炎.視唱練耳教程(上、下冊)[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2]陳明.論大、小調體系中特性音程的調式特征[J].黃鐘,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