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電話



導語:每個熱愛音樂的人內心,大抵都有幾個為之遺憾的歌手——他們也像現在依然光鮮的一線歌者一樣,曾經將自己的才華交付、曾經釋放短暫的音樂光芒,卻在長短不一的事業跑道上停止唱歌不再發片,更甚者,則徹底消失在歌迷的視線中。樂壇用唱片銷量做標準已是慣性,用獎項名號度量商業價值亦無可厚非,只是歌手若沒有依然輝煌的當下,被市場吞噬、被大眾遺忘,這就不僅是一種遺憾的“情思”,該說是可怕的音樂現狀。沒有繼續發片的歌手、沒有在新人期成功的歌手、由于客觀原因,被迫中止音樂事業的歌手,就像被時間列車遠遠遺忘在不知名的小站,再也不被提起。一年也好,兩年也罷,時間的積累就像乘方,當人們意識到時,已經邁過了十年、二十年了。一起遠去的,當然還有那些歌手誠摯的夢想。
但重要的是,他們一樣給予過我們最真實的音樂感動,即便只是十年前的一瞬,也具有相當的價值與重量。曾被他們感動過的人不會忘記,市場忘了,人的心不會忘,被刺激過的感官更不會忘。哪怕他們只發過一張唱片,只唱過一首動人的歌,但凡走過必有痕跡,這痕跡就在歌迷的心里,彼時深刻,此時亦然。我們沒有力量幫他們再戰歌壇,人生機會失而不復,我們同樣經歷,同樣有無可奈何的喟嘆。但是,當那一首熟悉的旋律響起,我們仍能立即想到:這是她,這是他。腦中的畫面像讀取突然翻開的日記,一起復活的,還有那一年共同幸福的時光。
丁文琪——那一年青春校園的瀟灑背影
丁文琪曾簽約于著名詞人許常德的唱片公司——亞洲歌萊美傳播股份有限公司,也稱為“捌捌陸陸”。作為世紀交接期推出的新人歌手,唱片公司在各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且許常德本身就非常懂行,所以丁文琪的定位可謂十分準確,還帶有一定程度的創新與突破性。她的首張唱片My KiKi打破了傳統流行唱片的做法,以英倫搖滾為主,并以許老板的影響力召集大量新銳創作人提供詞曲——包括Cia Cia何欣穗、陳奐仁、心微、林揮斌、徐世珍、黃韻玲、江建民等等在內,陣容在當年看來非常前衛。與主流市場慣用的詞曲、編曲、制作名單略有不同,唱片極力渲染了丁文琪作為學生歌手的個性,更強調了她自身的音樂品味。在唱片內頁中我們看到她背著吉他走在校園的樣子,首首歌詞也體現了她“不要做洋娃娃”的瀟灑宣言。
隔年,她便發行了第二張專輯《KiKi 2 騙子》。唱片前衛度更加夸張,還找來當時已經獨立制作的范曉萱,以及陳綺貞、楊乃文的御用制作人林暐哲(他更在后期成功制作了蘇打綠樂團)操刀,讓專輯在新鮮感、可聽度、專業性上都無懈可擊。詞曲作者也延伸到了深白色創作樂團、陳韋伶等高人,甚至翻唱了Carpenter兄妹傳唱于音樂歷史的經典曲目Top Of The World。而此年正值高三的丁文琪,也在專輯中以《高三癥》唱出真實、坦率的少女心聲,大呼“大家都努力在挽救/升學的壓力那么多/高三癥蔓延的時候/連老師都變成歌手/新歌是一首接一首/詞多的我快記不得”不做作、不矯情的大膽表達,一舉積攢了大量同齡歌迷,也成為了捌捌陸陸公司最具人氣的歌手。
因為許常德這位公司總經理的加持,丁文琪作品的歌詞質量很高。九十年代,范曉萱紅遍華語地區的大量歌曲如《雪人》、Rain、《深呼吸》等都出自其手,打造新人的手腕自然更不含糊,即使不是親自作詞,審核把關也牢靠嚴謹。丁文琪的少女嗓音干凈、純摯,不論如詩般淺吟低唱的慢歌,亦或歡愉激昂的搖滾快歌,都有精湛出彩的歌詞陪伴。如許常德的作品《愛的讀后感》所唱:“你總輕易地/總是無聲無息/把故事說成謎/讓讀者跳進去/你那張無言的臉/滿篇是暗喻/我卻能清晰地/在字字句句里/理出一些頭緒/也許/不是誰都/能夠讀你”遣詞酌句甚有散文的意境,比起同期歌手高唱“我愛你、我恨你”的質感不知要好上幾倍。再如徐世珍創作的《不說》:“我們還要當多久的朋友/你不說我也不能說/期待就像膨脹的氣球/說破了怕什么都落空”將丁文琪的學生心態描寫得絲絲入扣,聽起來特別真實、動人。丁文琪的嗓音其實沒有太多“特征”,但就年輕的質感與本色,再加上眾星拱月的氣勢,唱片質量自然不必擔心,在學生歌迷中的銷量也尤其好。不過最后由于唱片公司運作等原因,以及丁文琪本人升學的現實狀況,2003年后她就少有露面了。十余年過去,現在可以在社交網絡看到她的生活動向,但已經長大、成熟的她,似乎已沒有在音樂上發展的可能性。想起她多年前背著吉他、酷酷走在校園的模樣,真令人感慨萬千。
孫嫣然——那一年不見其人的難忘嗓音
孫嫣然這個名字幾乎已被人徹底忘記——但當年聽過她歌曲的人,恐怕是絕對不會忘記的。她的聲音屬于成熟派,飽滿而有力量,年紀輕輕卻有超越表象的滄桑,既有傳統女伶的內斂深刻,又有靈魂唱將的百轉千回。2005年她簽約于姚謙的維京唱片,有蕭亞軒、江美琪等人的成功案例,以孫嫣然沙啞、性感的實力派嗓音本該就此走紅,不夸張地說,即便超越順子、那英等人的歌唱地位也并非妄想。可是,偏偏姚謙為孫嫣然的首張專輯《嫣然一笑》設定了太多不必要的宣傳手段,甚至以“音樂維新計劃”為噱頭,讓孫嫣然的首次亮相變得怪異莫名。
姚謙試圖通過一次奇異的概念組合,嘗試橫跨流行與前衛的唱片思維。首先,在當年6月為孫嫣然發布了一首翻唱蘇芮的作品《是否》,但卻不署歌手名,只將其放在網絡吸引話題,去激發歌迷討論。因為孫嫣然的重唱效果極佳,所以這段宣傳的目的尚算成功。獨特的音色、精湛的歌藝獲得普遍的好評與鼓勵,短短一周收聽率就已破萬。但當網友們在蘇芮、那英、彭佳慧、黃小琥等人的“結論”中猜測不停時(大眾當然知道這是位新人),姚謙卻還不立即亮出孫嫣然的身份,而是又發布了一系列奇怪的MV來繼續經營“神秘感”。《是否》的MV依然沒有孫嫣然本尊,而是找來本地名模蔡淑臻對嘴演出,雖然故事極具張力,卻沒有為孫嫣然本人帶來任何正面的宣傳效果。更有甚者,直到最后都認為片中的演員就是“歌手本人”。迷你電影的MV花費不少,揭示孫嫣然真正身份的續集,卻沒有得到同樣的關注度了——于是,在發片前后的折騰幾乎都白費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是一次大膽又失敗的企劃,玩弄歌迷智商,只落個自作自受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