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宏
生命倫理類電視節目的新聞倫理探究
□王占宏
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互融合、共同發揮作用的全媒體格局下,各種類型的電視節目創新精彩紛呈,以往涉及范圍有限、關注程度不高的生命倫理類節目也以新的形態和樣式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甚至成為一種現象。在這樣的創新氛圍中,如何以打“預防針”的心態和行動,對生命倫理類電視節目傳播實踐中新聞倫理的作用與功能進行審視和研究,就顯得很有必要。
生命倫理新聞倫理電視節目創新
2014年以來,以上海衛視《急癥室故事》、北京衛視《生命緣》、深圳衛視《來吧孩子》、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生死之門:ICU見證實錄》為代表的、充滿了生命倫理和人文情懷的電視節目獲得較好的收視,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生命倫理類電視節目是電視創新實踐活動在題材解放和內容挖掘上的新突破,有著較強的現實意義和引領作用。對生命倫理類電視節目傳播實踐中新聞倫理的作用與功能進行探究,是電視媒體和電視從業者的職責所在、使命所在。
生命倫理本質上體現的是對人的生命、權力、價值和尊嚴的關懷,或者是“為人類更好的生存開處方”。值得重視的是,關懷和“開處方”都離不開一個“愛”字。生命倫理就是在“愛”這一倫理精神光輝下,對“人”的生命個體生與死,對增進人的健康和改善人的生命質量,以及對協調人與自然關系過程中遇到的倫理問題進行研究,是為人的生存和人類社會發展開出的道德和倫理處方。客觀、真實是新聞報道的最基本要素,堅持新聞的真實性,是對新聞工作者和媒體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但是,生命倫理類電視節目與單純的新聞節目有所不同,雖然有新聞節目的信息內容,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卻又在節目中傾入了許多意向性元素,有著藝術創作的充分。也正因為如此,節目對新聞倫理的要求也隨之高漲。
過度消費與惡意炒作。與赤裸裸的有償新聞或有償不聞不同,生命倫理類電視節目一般不會采取不正當手段向被采訪報道對象索取物質報酬,甚至有時候還會應被采訪者的要求,提供一些精神、物質和資金上的幫助。但是,電視媒體為了收視效果,會采用“真情報道”的方式,不惜將一個普通人甚至是受害者推到鏡頭前,誘導被采訪者一次次陷入痛苦的回憶中,進而把他的窘迫放大,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在這種“輿論暴力”下,造成了被采訪者的二次傷害、重復傷害,最終演變成怪誕荒謬的“大眾狂歡”事件。
合理想象與主觀臆造。生命倫理類電視節目通常采用紀實性的表現手法,給受眾的直觀感受是真實。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出于讓節目更好看、關注度更高的想法,工作人員經常采用所謂的合理想象,以主觀臆造的方式對真實內容進行加工剪輯。虛構成分雖然提升了節目的“看點”,更易于傳播和引起轟動效應,但是卻會背離客觀事實,一定程度上出現憑空捏造、捕風捉影、夸大其詞、文題不符、違反常識等誤導性報道。
責任不強與取舍不對。電視節目的內容都是媒體有選擇的呈現給受眾的,怎么樣取舍靠的是責任心。毋庸諱言,生命倫理類電視節目素材是海量的,如何掌握好“合法”與“非法”的界限,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尊重法人和公民各種合法權益的框架中取舍有度,是加強新聞倫理建設,營造客觀、公平、正義的輿論環境的關鍵所在,也是每一個新聞從業人員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節目工作人員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對自己的觀眾負責,對自己的使命負責,不要忘記節目之上還有人性,也應該對被采訪人負責,對倫理道德負責。
概念準確與標準統一。從目前的電視屏幕內容來看,生命倫理類電視節目或者與之有一定關系的欄目節目已經是遍地開花,乃至成為一種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就需要對這一類型的節目有明確的、基礎性的概念化描述,從而用普遍性的概念去指導、引導每一地每一期節目的形式與內容。有了一致的標準,就可以在新聞倫理的框架下對涉及生命倫理的電視節目進行方向性的引領,進而凝聚社會力量,推動社會進步。
選擇適當與情緒把握。生命倫理類電視節目時常面對生與死、情與法等生命情態,是一種跨文化的社會情態。不可避免地會對人類生殖、生育控制、遺傳基因、意外死亡、器官移植等敏感的倫理問題進行呈現,在這樣的過程中,題材選擇的藝術與技巧,內容選擇的適當和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些因素會對社會的情緒產生直接的影響。“效果美”還需要“過程善”,惟其如此,人道與醫道、生命與仁愛才會體現得更加和諧。
個案呈現與社會影響。百分之一和百分之百是對于不同人而言的。生命倫理作為一門應用學科,包含有倫理、臨床、研究、政策、文化等五個層面,是普遍意義上的宏觀概念。在生命倫理類電視節目中,往往注重個案的經典呈現,忽視社會的普遍影響。在新聞倫理和生命倫理的交互中,應該做到倫理與實踐的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典型與系統相結合,既要讓每一個案百分之百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又要讓社會的每個成員體會到正義的氣息。實現信息更加迅捷、資訊日益發達傳播環境下輿論導向的正確和社會效果的顯著。
生命倫理與新聞倫理原本只是醫學科學和新聞領域內的學術門類,二者之間不存在交集。發生“化學反應”是因為在新聞傳播的實踐中,生命倫理被吸納為表現內容的緣故。探究生命倫理和新聞倫理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和共同影響力,需要從道德倫理、社會因素、心理情緒諸多方面全盤衡量,盡可能找尋二者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一、將生命倫理置于時代格局中重新認識。從問題導向的思維來看,生命倫理的本源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命科學和醫療保健中的倫理問題。但是隨著時代發展、技術進步,加之電視媒體的傳播活動,《急癥室故事》《生命緣》《來吧孩子》《生死之門:ICU見證實錄》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鏡子”型節目,有隱私的披露,有生活的重塑,能夠讓大家從中感受到人物的命運以及自己的內心體驗。
在時代的框架下,生命倫理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倫理框架,規定了研究人員和被研究對象的權利,并體現在有利、無傷、尊重、公正四項原則上。有利原則體現了行動者維護或增進他人利益的義務。無傷原則強調了行動者維護他人利益,保護此種利益不被減損的義務。尊重原則強調了行動者尊重他人、視他人為完整利益主體的義務。公正原則強調根據一個人的義務或應得而給予公平、平等和恰當的對待。
二、推進新聞倫理的研究與建設。在強調規范與原則建設外,新聞領域的道德倫理建設更應該重視道德教育與修養的養成。在確立“對社會負責、對受眾負責、社會效益第一”的社會責任前提下,以職業道德的教育促進職業自律,用時代責任打造電視的未來。
新聞從業人員要自覺進行道德推理,守住底線和良知。羅伯特·斯蒂爾在《媒體的職業道德準則》提出的:“為什么我會如此重視這條新聞?發表新聞會帶來什么好處?信息是否準確、完整?如果這則報道與我或我的家人有關,我會有什么感受……”這些問題給從事生命倫理類節目的工作人員提供了參考坐標。當節目內容與新聞倫理發生沖突的時候,采用這些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報道,會給出一個明晰的選擇。這些標準同樣可以衡量新聞行業、新聞媒體、新聞工作者“三位一體”的人格意識和人文精神。
三、生命倫理類節目的生命在于創新升級。生命倫理類電視節目的發展不能只靠簡單“整改調整”與“重新定位”,需要系統化的提升和全員的參與。升級的動力來自改革創新、規劃設計,升級的能量來自系統思維、時代氛圍。在發揮基礎資源配置的最大作用的同時,每一位員工都應該做到盡心盡力,每一期節目都應該做到盡善盡美,每一個細節都應該做到精益求精。這樣更有益于節目“量”的擴展和“質”的提升。
生命倫理因為電視媒體的介入而更具有時代特征、時尚特點。為了讓生命科學綻放出光彩,生命倫理與新聞倫理應該從過去的相離相背進化到相親相融,進而推動生命倫理類電視節目科學創新和持續升級。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
①劉曉峰:《淺談新聞報道中新聞倫理的缺失》,《新聞愛好者》,2012年09期。
②張瀟,丁曉楠:《當代中國新聞倫理缺失的原因剖析》,《現代經濟信息》,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