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鈺斌 胡 靜
最近一則“中國老人在日本碰瓷”的消息在各種媒體上爭相報道。這則消息出自一名中國留學生的微博,他稱今年8月,一名中國老人在日本京都只園旅游時“碰瓷”,一名日本餐廳老板賠償了10萬日元,約合5300元人民幣。目前只園附近店鋪現在家家張貼此文,以提醒民眾,如遇中國人“碰瓷”,“別軟弱、先報警”。消息引發了國人的熱議,甚至有人上綱上線,罵老太丟人丟到國外,讓國人蒙羞等等。
兩天后,鳳凰衛視等多家權威媒體反轉報道了這一事件,稱老人并非是“碰瓷”,而是確實因車禍腳部受傷,這一點當事司機不否認,當事老人所報團的廈門一旅行社多位工作人員也向《新京報》記者否認老人在日本“碰瓷”一事,此前發布公告京都祗園町南側地區協議會也承認通告有失實之處,會進行更正。
這一事件為啥會弄成這樣?我覺得首先是日本媒體記者的職業精神的缺失,處于某種目的需要歪曲報道了這一事件。可是為什么國人和大量的網友會相信,會第一時間的聲討呢?細心的媒體人讀到這一消息時,就會發現它包含了很多刺激輿論的敏感詞語,如中國老人、“碰瓷”、日本、10萬日元等。國內輿論對“老人碰瓷”不陌生,甚至衍生出“老人變壞了”之類的群體污名化。究其根本,是在國內信息高速發展時代,媒體在追求市場利益中出現了太多新聞輿論導向的偏離,使得它在輿論導向上只有市場原則,只為吸引眼球。所以,我們的輿論導向需要正面宣傳為主,在眾說紛紜中凝聚共識,在眾聲喧嘩中唱響主旋律,使輿論起到引領社會思潮、凝聚共識、激發正能量的作用。只有在這樣的輿論氛圍下,國民素質才有提高,我們的國民才會更愛我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