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煜蕾
我有個朋友,已經26歲,但與家人的關系卻非常糾結。我們在一起看《爸爸去哪兒》,她和我說:“我不能看這樣的節目,看見別人的爸爸那么好,我心里難過得不行”。我想《爸爸去哪兒》這個綜藝節目,讓很多人都從中看到了自己和父母的影子,開始去反思我們接受的教育方式給自己的生命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I:\2015中學生博覽\2015中學生博覽 內文\2015-11A-31\02.jpg>好媽媽替代不了好爸爸
再好的媽媽,也替代不了爸爸。在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中,父親的教養往往容易受到大家的忽視。很多中國家庭都潛移默化地接受了 “男主外女主內” 這種傳統觀念,會認為父親更多的責任是給家庭經濟支持,而教育孩子則主要是母親一個人的責任。
但實際上,父親和母親在教育中承擔的是不同角色,父親需要承擔的那部分是母親無可替代的。比如父親會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更多地與孩子戲耍,但很少有母親會像父親一樣“做孩子的玩伴”。父親還更傾向于提供一些挑戰性的情境,比如激發孩子去競爭,給孩子一些適當的挫折,能夠幫助孩子去應對挫敗的情緒,而母親出于天性,很少會提供這樣的養育環境。
父親的教養通常可以降低母親自身焦慮或心境問題帶給孩子的消極影響,換句話說,如果一個母親有焦慮障礙,那么孩子有更高的風險會患上焦慮障礙,幸運的是,父親的教養可以綜合一部分來自母親的消極影響。
中國家庭里,父親太忙于工作,很少有陪伴孩子的時光。在第三季《爸爸去哪兒》里,大概只有夏克立在“關心”這個維度上可以得高分。其他人,如林永健、劉燁,雖然他們在與孩子相處時也很關心孩子,但是他們自己坦言平時和孩子的相處不夠。那么,這些爸爸們是時間反省并做出改變了。
<I:\2015中學生博覽\2015中學生博覽 內文\2015-11A-31\02.jpg>關心,是要關心孩子的情緒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關心”并不等同于物質上的滿足和生活上的照顧。在咨詢室里我們會經常聽到來訪者談他們與父母的關系,“盡管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我的生活起居、關心我的學習成績,但卻從未關心過我有什么感受”。在中國,這樣的父母比例非常之大。當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沒有被“關心”到時,會產生一種非常強烈的無助感,這些沒有被處理的消極感受,會使他們部分喪失掉對消極情緒進行調節的能力,嚴重者可能會導致抑郁。
因此,關心孩子的情緒、想法,是“關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通過對孩子情緒的關心去理解孩子,幫助孩子調節負面的情緒,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來說非常重要。
下面我用《爸爸去哪兒》的例子來說明什么是對孩子情緒的關心。
當大竣和夏天都害怕下到泥塘里時,夏克立和林永健的教育方法立見高下。林永健首先用激將法激兒子下水,“你看別的小朋友都能下去,他們多勇敢!你怎么就不能?!”這種“有一種來自父母的傷害叫做其他小朋友都可以”的挫敗感,相信你我中的很多人都曾經體會過。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結果取向的教育方式,父母需要的只是“你能做到”,而他們并沒有在乎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感受是什么,遇到的阻礙是什么。在林永健沒有對大竣 “激將”成功時,他采取了更加簡單粗暴的方式,直接抱起大竣往泥里放。最終大竣哭了,并且也還是沒有克服對泥塘的害怕。在這一回合,林永健的教育失敗了,他希望大竣能更加勇敢,但是適合其反。他并沒有關心大竣為什么會害怕泥塘,因此也就沒有和大竣討論這些害怕的情緒和內心的想法,他試圖把自己不害怕泥塘的特性直接移植給兒子,卻忽略了再小的小朋友也是有自己的意志和思維的獨立個體。然而可惜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總是難以辨識出家長不太好的教育方式,而總認為自己才是那個錯的人。大竣可能會越來越覺得自己是個不能讓老爸滿意的失敗者,而自己有害怕的情緒是非常不好的,因此他的自尊水平會變得更低,對自己更加不滿意。我們已經從大竣在每次被林永健批評后的膽怯表情中看到了這一點。而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臨床病患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與之有鮮明對比的,是夏克立的教育方式。不得不贊嘆,夏克立的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簡直無可挑剔。當夏天不能跳進泥塘時,夏克立并沒有指責夏天,也沒有強迫她立刻跳到泥塘里。當第一次鼓勵夏天可以嘗試到泥塘里玩一玩后,夏天因為害怕而拒絕了。夏克立沒有生氣,而是自己去泥塘里玩了。這時,夏克立的行為起到了示范作用。
由于父母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開始也最重要的老師,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可以做什么,那你可以先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可以怎么做。我有個小來訪者有非常嚴重的社交焦慮,在社區遇到鄰居時沒辦法和人家打招呼,覺得怎么打都顯得自己不夠禮貌。他媽媽對此非常不滿意,經常批評他為什么那么不禮貌。但是在和這個來訪者咨詢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他的爸爸媽媽都有社交焦慮,家里平時和鄰居們的往來就非常少,所以實際上他并沒有什么機會去學習到社交技能。如果家長在某方面對孩子不滿意,那么家長也應該反思,在這個方面是否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
此后夏克立再一次鼓勵夏天,并開始和夏天討論她為什么害怕泥塘。夏天說,我怕蛇。這樣,夏克立就知道了夏天在怕什么。他溫柔地安慰夏天說泥塘里邊沒有蛇,并舉了其他小朋友的例子——請注意,與林永健非常不同的是,夏克立沒有用“其他小朋友都能做到,但就你做不到”這樣的語言去挫傷夏天。相反,“其他小朋友能夠到泥塘里玩,他們沒有受到傷害,因此泥塘里是沒有蛇的”,這成為幫助夏天去反駁她的恐懼的一個證據。終于,夏天克服了她的恐懼,開心地和孩子們在一起玩。
<I:\2015中學生博覽\2015中學生博覽 內文\2015-11A-31\02.jpg>讓孩子按自己的節奏成長
讓孩子按照他們自己的節奏去成長,也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有的孩子天生氣質就是偏抑郁或者焦慮的,與那些神經大條整天傻樂好養的孩子相比,無疑是會讓父母更費些工夫的。但這就是孩子們的本色,無所謂好壞。因為所謂的“好壞”,只是父母自己的價值觀,而孩子每一種天賦的氣質,如同硬幣的兩面,既會帶來一些優勢也會帶來一些劣勢,而沒有哪一種氣質是完美的、應該的,或必須的。
還拿那位有社交焦慮的小來訪者舉個例子。他雖然天生內向,有些羞怯,可是內向的性格使得他非常注重精神層面的滿足,因此他在一個人呆著的時候飽覽群書,知識面非常淵博,對世界的思考也很有深度。可惜這些亮點并沒有進入他父母的視角中,而被父母注意到的,均是他所謂的“弱點”——不擅長社交、不勇敢。但其實這些問題除了受到他天生氣質的影響之外,和他反復受到父母在這方面的批評和挫敗也是有緊密聯系的。如果他的父親可以像夏克立那樣去傾聽他的恐懼、鼓勵他邁出勇敢的一步,那么他并不會真的出現那么嚴重的社交焦慮。幸運的是,他選擇了心理咨詢,而他的咨詢師也就是我,充當了他的“夏克立”。
如果夏克立在嘗試了鼓勵的方法,但夏天還是害怕拒絕的話,夏克立該怎么做呢?
我相信夏克立不會逼迫夏天做出改變的。我們需要去尊重孩子是一個自由的靈魂,是一個不同于我們的獨立個體,因此他/她可能會有與我們完全不同的興趣、完全不同的恐懼、完全不同的人生選擇。所以當大竣不喜歡泥巴時,那就要尊重他不喜歡泥巴,尊重他是個愛干凈的小男孩,讓他也能夠接納他自己的喜好和決定(而不是在被父親責怪之后覺得自己喜歡干凈是件錯誤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