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弟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對依法治國方略內涵的深化,宏觀上有助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確立,法治國家的構建、法制體系的確立,微觀上則是對卓越法律人才這一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提供了深入發展的切入口,拓展了人才培養的管理、教育、就業等方面的路徑。本文以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為例,積極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在科研能力培養的新機制,為今后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提供新的啟示。
[關鍵詞]依法治國;卓越法律人才;新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1-003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1-01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深入界定了依法治國的內涵、目標、原則、任務、方法,凸顯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主旨,為今后國家的執政方針、制度建設、法治建設等方面提供了指導思想和發展方向,特別是為法治人才培養提供了發展的指導性意見。
一、卓越法律人才科研能力培養的內在要求
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著力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自2011年開始,國家在法律專業人才教育的培養方面逐步形成和落實了《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分別從指導思想、總體目標、主要任務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在法律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將學科結構、課程設置、專業活動、學生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提升和完善。按照卓越法律人才的定位要求,其應為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其工作開展的重點應為實踐能力培養,而卓越法律人才的科研能力作為高校學生能力培養的關鍵點,是政法院校提升人才層次的突破口,有助于學生整體素質及綜合能力的培養,也有助于政法院校對依法治國方略的踐行。為此,提升卓越法律人才的科研能力是落實黨的有關決定的具體體現,也符合高校內涵式、跨越式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卓越法律人才科研能力培養的探索
結合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有關精神,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方面,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以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為突破口,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方法體系:
(一)構建訓練體系,建立科研團隊
科研人才的培養注重過程的長期性。民商法學院在學生入學之初,即將學生編入不同的科研小組,并配備有學院專業教師擔任科研小組導師,年級輔導員擔任科研小組班主任,通過對相關教師人員的配備來保證人才培養方式的科學化和穩定性。通過精心設計、緊密配合的這四個階段,構建起四年不斷線、循序漸進的臺階式科研訓練體系,形成了科研共同體,逐步增強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
(二)開展科研立項,總結科研成果
科研人才的培養注重成果的科學性。民商法學院高度注重研究志趣與社會問題的緊密結合,注重專業知識與能力實踐的緊密配合。學院依照《學生科研管理辦法》,由大三學生在各個科研小組的基礎上自發組成科研團隊,圍繞法理難題、社會熱點、疑難案件等方面進行專業選題,注意研究志趣與社會問題的緊密結合,注重專業知識與能力實踐的緊密配合,在逐步明確研究范圍的同時,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進行科研立項申請與論證,并形成科研成果。
(三)增強教師引導,注重學術傳承
科研人才的培養注重教師的引領性。民商法學院堅持以學生發展為導向,以教師引導為助力,以綜合發展為目標。為此,在學生科研活動中,學院十分重視教師在學生培養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相繼建立“導師點津”、教師——學生聯系渠道、專業學術講座等特色工作制度。通過這些活動的舉辦,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學術視野,增強了學生的學術鑒賞能力,并為教師發揮專業引導和學術傳承作用提供了重要平臺。
(四)擴大社會交流,營造科研氛圍
科研人才的培養注重學術的開放性。民商法學院高度重視校內與校際、國內與國外之間的學術合作與學生交流。學院先后與美國杜肯大學、英國利茲大學、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法學院建立有校際交流及合作辦學等項目。同時,學院積極組織學生將學術能力與學生活動結合起來,通過法律相關學生活動的舉行來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科研興趣和能力,從而在人才培養中踐行“法治信仰、中國立場、國際視野、平民情懷”等學校精神的鮮明特色。
(五)建立激勵機制,改進研究方法
科研人才的培養注重人才的積極性。民商法學院將科研目標、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緊密結合在一起。學院在堅持學生四年科研訓練不斷線的的基礎上,在學生每學年結束時,將學生一年的科研成果作為學年考核評優、申請獎學金、研究生推免和推薦入黨等方面的重要參考項確定了下來。在科研活動中,堅持將科研成果的真實性與價值性結合起來,強調公平、公正與公開的認定方式,充分實現“科研加分有上限,科研成果有質量”的科研目標。
(六)加強人才培養,提升專業能力
科研人才的培養注重人員的專業性。民商法學院在科研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依托《西部法苑》這一平臺對學生中的優秀分子集中進行加強訓練,通過吸納優秀科研人才參與專業文章編輯來推進這些同學的科學研究,試圖使科學規范和學術素養貫穿其中,從而保證成果的準確性和人才的穩定性。與扎實的學術編輯相對應,學院通過專業學術沙龍來提升學生的學術輸出能力。沙龍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引導、律師參與為輔,以當前社會熱點問題或法學難點為討論內容,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對時事熱點與科學研究的關注程度,激發了學生的科研熱情。
(七)拓展實踐能力,打造實務平臺
科研人才的培養注重能力的實踐性。學院每年堅持在大一、大二、大三這三個年級中舉行暑期社會實踐和普法活動,將這兩項常規活動作為檢驗學生專業學習和處理問題能力的重要方式;緊密圍繞實踐這一主題,學院在高校大四學生普遍進行的畢業實習之前,積極組織學生在大二結束時開展專業見習,通過深入各級法院、檢察院與律所來實現專業知識與實際工作的對接;同時學院創設“法官說法”、“律師說案”、“校內開庭”等一系列內容豐富、設計精密的實踐活動進行“代入式”、“交互式”場景教學,注重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培養。
三、卓越法律人才科研能力培養的創新
以科研能力培養為平臺,著力打造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機制,既是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深入貫徹,也是集中發展卓越法律人才工作的一種創新,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民商法學院顯示出教育培養的創新點:
(一)打造訓練平臺,實現“兩個融合”
民商法學院積極構建學生“科研訓練臺階”、打造學生科研訓練平臺,積極開展以學術活動為核心內容的第二課堂活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學生學術科研訓練體系,在培養學生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的同時,有效地實現了“兩個融合”——學生工作與教學工作融合,課外環節與課堂教學融合,從而形成全方位推進素質教育的體系,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設計學生工作體系的指導思想,把學風的全面提升作為學生工作的核心目標,把全面與教學工作對接作為實施學生工作的重要途徑。學院圍繞法學教育這一專業核心,結合學生活動精心組織編排高效優質的專業活動,將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專業素質培養落到實處,落到每位學生身上。
(二)創設科研環境,培養實踐能力
通過開展“模擬法庭”、“準律師”大賽、“天倫杯”辯論賽以及專業見習、實習活動,將科研的意識貫穿在活動中,將科研的方法滲透在活動中,將科研的能力融合在活動中。通過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科研意識、能力和方法,逐步培養出學生的觀察、發現和認知法律事實的能力;歸納、概括案件爭執焦點的能力;收集、分析、判斷和采信證據的能力;正確確定案件性質和認定案件事實的能力;組織和駕馭庭審活動的能力;出庭公訴及擔任案件辯護和代理的能力;提供法律咨詢的能力;正確闡釋法理和適用法律的能力;嚴謹的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語言表達能力;法律文書及論文寫作能力等等,為最終培養出“新世紀創新性法律人才”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三)堅持教學一體,重視隊伍建設
民商法學院自2005年至今,始終堅持“科研成果有保障,科研人才有培養,科研團隊有支持”的管理培養模式。在學院建設上大力支持教師與學生的科研活動,重視教師對學生的輔導與培養,先后成立科研小組、科研團隊、實踐小組、編輯群體等科研組織,力圖以隊伍建設帶動人員管理,以科研探索帶動專業學習,以實踐操作帶動學術挖掘,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教師各負其責,全學院形成合力”的科研局面。目前民商法學院中的16位教授,35位碩士生、博士生導師,學院黨政領導及各年級輔導員全部參與科研團隊建設,基本做到“每個學生有教師指導,每個活動有教師參與”,教師各負其責,章法有序。
(四)理清發展思路,塑造完整人格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力爭培養出政治立場堅定、思想品德端正、學術功底扎實的優秀人才,是學院始終堅持的教育方針。緊密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堅持以科學研究為導向,以專業學習為基礎,以科研立項為平臺,以學生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學生創新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踐行國家關于高等教育的各項方針政策,充分落實黨和國家關于青年培養的各項方案措施。近五年來,民商法學院在各行各業中涌現出一批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較高的學生,人才就業普遍呈現出起點高、單位好的特點,這與他們在民商法學院打下堅實的科研與實踐能力密不可分。
(責任編輯:章樊)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