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靖
(甘肅省文物保護維修研究所,甘肅蘭州730000)
甘肅藏區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夏河、臨潭、卓尼、迭部、舟曲、碌曲、瑪曲八市縣和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肅省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是我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也是甘肅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甘南地理位置特殊,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期就有遠古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漢代以后,這里一直是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交流融合、頻繁交往的地區,也是諸多少數民族如戎、羌、吐蕃建立割據政權、展示風采的舞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些地區成為中原通往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先后形成了漢代的羌中道、魏晉時期的吐谷渾道以及唐代的唐蕃古道。璀璨的歷史造就了甘南藏區深厚的文化底蘊,甘南燦爛多姿、豐富悠久的文化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許多重要的考古發現和蜚聲中外的民族瑰寶,文物遺存比較豐富。
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甘南藏族自治州共有不可移動文物449處,占全省總量的3%,覆蓋了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等類型。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占全省總量的4%;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占全省總量的4%。全州不可移動文物主要為史前遺存、歷史時期城址、民族宗教建筑和紅色革命舊址,特色鮮明。
天祝藏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中部,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也是甘肅省唯一的藏族自治縣。天祝地理位置特殊,烏鞘嶺是地扼東西的通道,勢控河西的咽喉,地勢險要,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自古以來就是藏族先民的駐牧之地。
天祝文物遺存比較豐富。根據第三次文物普查結果,全縣共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135處,占全省總量的0.8%,覆蓋了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五大類。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占全省總量的1%;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占全省總量的1%。
由于地理上的過渡性、文化上的交融性、宗教上的包容性,甘肅藏區文物遺存具有明顯的民族特征和獨特優勢,是民族交流融合、發展繁榮的重要歷史見證。
第一,甘肅藏區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分布于洮河、大夏河流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傳播、發展乃至我國民族源流及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甘肅藏區屬三大藏區之一的安多藏區,遍布藏區的宗教建筑及內容豐富、風格獨特的民族民俗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和文化資源,充分反映了甘肅藏區各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歷史風貌,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這些歷史遺存對全方位展現和弘揚藏區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深化全國各族人民對藏族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認識,積極促進中華民族的認同,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第三,甘肅藏區豐富的文物遺存,反映了藏區各民族的悠久歷史,對藏區人民群眾繼承和弘揚民族優良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他們與全國人民共同發展進步的堅定信心,加強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交流,促進甘肅藏區經濟社會可持續和跨越發展,實現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天祝境內漢、明長城和甘南境內洮州邊墻在歷史時期保證了甘肅藏區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為甘肅藏區文化和宗教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礎。
第五,紅軍長征經過甘南留下的紅色革命遺存,是弘揚革命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
根據實地調研,甘肅藏區文物的保存現狀不容樂觀。
現在,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例進行概述。
第一類:古遺址。甘肅藏區的古遺址可分為史前遺址、城址和線性遺產。
六處史前遺址均保存一般。安果遺址和大族坪遺址為耕地所覆蓋。磨溝遺址及墓群和然鬧遺址大部為耕地,局部被村鎮覆蓋,受到村鎮發展建設的威脅。葉子遺址現為荒地,但臨近縣城和公路,曾被取土。羅家灣遺址位于山間臺地上,南北兩側有洪水侵蝕痕跡。
六處城址保存程度不一。岔口驛堡遺址保存較好,城墻基本完整,但位于村莊中,內有單位使用,外部緊鄰公路和機關單位。八角城城址、牛頭城遺址和松山新城保存一般。八角城城墻局部風蝕坍塌,城內現為村莊,部分院墻直接與城墻相連,有居民從城墻取土;由于缺乏有效管護,隨意攀爬城墻現象比較普遍。由于過度放牧城外草場,出現嚴重沙化,缺少必要的安防設施。牛頭城遺址城內現為耕地,城外為斷崖,墻垣雖破損嚴重,但格局完整。因自然剝蝕、人為取土和修建房屋,松山新城城墻坍塌,護城河因修建公路和居民地局部消失。羊巴古城遺址和??瞥侵繁4孑^差。羊巴古城遺址分為兩部分:位于村莊內的部分保存較差,僅存兩段城墻,一段依山坡而建,一段位于幾戶人家房后,其上種有小片耕地;位于河對岸山上的城址為草甸,保存一般,城墻及其壕溝清晰可見。桑科城址依山形走勢而建,城墻因自然剝蝕坍塌嚴重,城內外現為私人草場,被防護欄分割。
線性遺產兩處:天祝縣境內漢明長城和臨潭、卓尼兩縣境內洮州邊墻。天祝漢明長城保存程度不一,位于烏鞘嶺上的長城保存較好;位于河谷地帶的由于受基本建設和城鄉居民生產生活影響保存較差。洮州邊墻整體保存一般,局部被公路穿越,部分墻體兩側修建有居民院落或有耕地。
第二類:古墓葬。羊永墓群保存較好,墓區內現為荒地,部分封土有一定程度風化。李氏家族墓地保存一般,封土無存,僅存墓地四周低矮的塋圈,墓地內外現為耕地。
第三類:古建筑。由于多為宗教建筑,整體保存一般。紅堡子和洮州衛城保存較好。紅堡子位于村莊內,墻垣完整,局部坍塌,并有窯洞,部分院落依墻而建,登城臺階后期補砌有水泥等現代材料。劉貴住宅現仍在使用,部分建筑構件松動。洮州衛城現為鎮政府駐地,城墻及其附屬烽火臺等保存較完整,部分墻體因風蝕雨浸有所坍塌,個別城墻基烽火臺頂部及兩邊有耕地、住戶、臨建等。新城隍廟和城內民居保存相對較好,個別民居建筑構件松動、脫落。城內環境缺少整體規劃,垃圾無序堆放,道路、電線等亟待整治。
西道堂之尕路田大房子、拉卜楞寺和禪定寺三處文物保護單位保存一般。西道堂之尕路田大房子整體保存一般,結構穩定,部分地面木板松動、鼓起或被剔除,部分院墻改變原貌,廊柱油漆起甲。拉卜楞寺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部分建筑墻體開裂和歪閃,地面和樓梯木板及條石磨損和缺失,建筑構件存在不同程度的風化、糟朽、破碎、脫落。禪定寺保存一般,建筑群保存較好;寺院圍墻保存完整,但局部有后期修補,且有破損,周邊堆放有垃圾;寺院內外路面及排水有待整治。
東大寺和天堂寺保存較差。東大寺墻基下沉,墻體多處裂縫、傾斜,屋頂漏水,木結構腐朽、開裂,岌岌可危,瀕臨整體倒塌的危險;壁畫存在不同程度的龜裂、脫落、脫色。天堂寺僅存賽義囊,屋面漏雨,梁柱糟朽,墻體開裂。
第四類:石刻。李將軍碑保存較差,因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現僅存上部文字和下部少量文字,共計462字。碑亭歪閃,彩繪剝落。
第五類:近現代建筑及重要史跡。俄界會議舊址包括俄界會議舊址、臘子口戰役舊址和次日那毛澤東舊居。俄界會議舊址現無人居住,部分房屋存在險情。會址前路面已被硬化。臘子口戰役舊址保存較好,無險情。次日那毛澤東舊址現有住戶,屋頂局部漏雨,地板少量腐蝕,圍墻出現裂縫、坍塌。肋巴佛烈士紀念碑本體保存較好,碑亭瓦件殘破,彩繪剝落,院墻墻皮脫落,院內環境需要平整,烈士事跡陳列陳舊,館舍與環境不協調。
第六類:其他。多兒水磨群保存一般,仍在使用,木構件腐蝕,毗鄰山崖經常出現滑坡,對水磨安全構成威脅。
甘肅藏區文物具有明顯的民族特征和獨特優勢,是民族交流融合、發展繁榮的重要歷史見證。這些珍貴的民族文物和歷史文物,形成當地獨特的民族文化面貌,是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最生動、最感人、最直觀的教材。將這些珍貴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充分發揮文物的社會教育和服務功能,是甘肅藏區各族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和愿望。同時,也能夠幫助各族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力量,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激發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和革命精神,對提高甘肅藏區人民民族素質和文化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對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促進社會主義精神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建議進一步加大對藏區文物保護事業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加強對藏區文物保護事業的調研指導,加強對藏區的人才援助和培養力度,在繼續選派優秀人才入藏援助的同時,組織藏區干部到經濟發達地區去學習文物保護方面的先進理念、先進經驗和做法。
[1]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編撰委員會.甘南州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2] 洲塔,喬高才讓.甘肅藏族通史[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劉夏蓓.安多藏區族際關系與地域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 天祝藏族自治縣志編篡委員會.天祝藏族自治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