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雨晴 余 丹
“中國制造2025”與軍工集團自主可控體系建設
蘭雨晴 余 丹
軍工集團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承接單位,在軍工集團開展國產化替代,建立自主可控體系是實現中國制造強國目標的基礎環節。圍繞該體系的建設問題,從戰略規劃層面提出了建立產品技術體系、重大工程體系與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的建議,并討論了操作系統在體系建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規劃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已由國務院于今年5月8日公布。在規劃中,明確提出要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10大領域。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位居重點發展領域前列,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與軍工高端裝備制造緊密相關。由此國防軍工成為了中國制造的最強音,將領銜中國制造2025,而作為國防軍工任務的承載主體,11大軍工集團將成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角色。
面向中國制造2025,軍工集團應該如何面對,使更多的“中國制造”包含更多的“中國制造”?開展國產化替代,建立自主可控體系無疑是其中的基礎環節,也是規劃中提出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制造業強國的基本要求。
所謂“自主可控”是圍繞著計算機關鍵軟、硬件國產化進程的階段性目標,含義有兩層:一是國產化的實現在計算機領域內,二是在計算機及其關鍵軟硬件中,軟件強調自主知識產權國產化、硬件及整體系統要求“可控制”。
可以這樣總結:自主可控不一定安全,但沒有自主可控一定不安全,沒有自主可控就相當于沒有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
國產化替代和自主可控建設需要上升到企業戰略規劃層面,有體系地對信息化整體架構、核心應用、關鍵技術等方面的國產化和自主可控進行整體規劃,并建立國產化和自主可控的保障措施和長效機制。
隨著軍工行業的快速發展,軍工集團迎來了黃金發展期,同時在短周期內高質量完成軍品任務成為軍工集團面臨的重大挑戰,對其設計制造能力也提出了高要求。航空、航天、兵器、核工業、船舶等各大軍工集團研發的各類軍品幾乎都是復雜苛刻型產品,信息化是軍工制造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重要支撐與關鍵途徑。
目前,軍工集團在制造信息化上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在設計、生產制造、管理、裝備、集成上采購了許多軟硬件技術產品,包括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PP(計算機輔助工業規劃)、CAE(計算機輔助工程)、CAM(計算機輔助制造)、MES(制造執行系統)、PDM(產品數據管理)、PLM(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MES(制造執行系統)、OA(辦公自動化)、ERP(企業資源計劃)、SCM(供應鏈管理)等,主要目的就是將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與制造技術這四大技術相結合,實現設計制造的數字化、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制造裝備的數字化、咨詢服務的網絡化和企業管理的信息化。
但是,現在軍工集團在信息化實現方面主要還是采用的國外體系和標準,從底層基礎軟件件到上層專業設計制造軟件大部分采用的還是國外的軟硬件產品(見表1所示),從本質上來說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受制于人,安全不可控。中國制造2025的目的是要改變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的局面,因此需要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建立軍工集團的國產化自主可控的體系。

表1 制造信息化主要軟硬件產品列表
對于軍工集團的國產化替代自主可控體系的建設,我們認為至少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產品技術體系、重大工程體系和服務保障體系,三個體系都會圍繞安全可控、自主創新為中心開展工作。
產品技術體系是自主可控體系建立的前提環節。它的目標是實現基礎軟硬件(主機、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存儲、辦公軟件、專業軟件、其他常用軟件)的關鍵技術和產品國產化,進行整體適配、集成優化、試驗應用等工作,解決國產化產品技術兼容性差的問題,打造和建立國產化自主可控基礎生態環境。
目前我國計算機關鍵軟、硬件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國產整機、操作系統、數據庫有了大幅提升,形成了“芯片-整機-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基本達到“自主可控”的信息化裝備能力,為國產化系列裝備奠定了產業基礎。但是,國產產品的兼容性問題,對現有系統的可替換等問題都是現實存在的。筆者曾經對某軍工企業進行過調研,發現企業國產化的意愿非常強,也想擺脫對于國外產品的依賴,但是對現有國產化產品不太熟悉,對替換后的效果持懷疑態度,所以遲遲沒有行動。因此,軍工集團有必要首先梳理自身的產品技術體系,對目前企業信息化的概況進行調研,有針對性的制定一個國產化產品技術選型目錄,并保持常態的更新。
重大工程體系是自主可控體系建立的關鍵環節。它的目標是分階段推進電子公文及辦公系統、管理信息化、工程信息化、裝備信息化的國產化重大應用工程,試點示范,逐步推廣。實現國產化替代自主可控的關鍵是在應用。有了國產化的產品技術后,將其應用到實際的項目和型號中是國產化目標實現的具體表現。軍工集團的工程和型號多涉及國民經濟的關鍵環節,需要分階段分步驟來實現國產化自主可控。
目前,航天科工集團在重大工程應用上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今年7月1日,國內第一個涉及上萬臺計算機的自主可控安全網絡和信息系統已經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投入試運行,系統采用了全國產自主可控的產品設備,其上運行了該集團的18個辦公應用,近千名集團內部用戶通過該自主可控信息系統進入辦公平臺開展日常工作。該應用示范的成功說明了自主可控信息系統工程建設是可行和有效的。
服務保障體系是自主可控體系建立的支撐環節。它的目標是提供咨詢、培訓、測評、運維管控等完善服務保障能力,提供可依賴的服務,建立國產化推進保障措施和長效運行機制。缺少服務保障體系,整個國產化自主可控體系的建立就是無本之源,無法持續進行,只是曇花一現的效果。如果說產品技術體系更多強調“物”的基礎,重大工程體系更多強調“事”的運作,那么服務保障體系就更多強調“人”的培養。它更重視的是整個體系中的軟實力建設,因此也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考慮。
三大體系的建設互為依賴,其中操作系統產品承擔著重要的角色。操作系統處于整個信息系統中“承上啟下”的位置,“上”支撐應用,“下”管理硬件,屬于整個系統的核心環節,以它作為牽引,將體系建設中的某些環節打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產品技術體系中,操作系統是基礎產品,其他的產品都需要與其兼容才能正常使用,而其本身也可針對特殊場景開展定按需制工作,所以在產品化名錄中需要首先將其確定,然后圍繞它選擇與其適配的產品才可保證整個信息系統的兼容性與可用性。
在重大工程體系中,最重要是如何使自主可控信息系統通過不斷的測試驗證和適配優化,使應用平臺的性能與以原系統(大部分基于微軟與英特爾模式)趨于接近,涉及應用系統遷移和移植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就是將原有的Windows應用遷移到國產操作系統應用。因此,操作系統提供的應用遷移移植培訓與指導、重大工程的應用遷移移植技術攻關和實施服務、操作系統協助提供的應用開發規范就十分必要。
在服務保障體系中,面向操作系統的培訓認證普通用戶和專業人員都是需要的,它有利于培養系統操作維護、應用開發等各類國產化技術人才。
中國制造的方向已經指明,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論語中曾子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意指有抱負、有作為的人因為承擔的使命重大,所以路途艱辛。我們相信在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制造的春天一定會到來!
蘭雨晴1,2余 丹2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計算機學院2.中標軟件有限公司
10.3969/j.issn.1001-8972.2015.18.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