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理智
近年來,民間收藏熱使得當前民間各類鑒定機構和鑒定專家多如牛毛,且魚龍混雜。他們大多以營利為目的,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與規范。很多鑒定機構、專家在巨大利益面前指鹿為馬,賣鑒定證書;一些收藏者急功近利,心存幻想,出于各種目的,想盡一切辦法要給自己手里的贗品“正名”。因此,“解決當前鑒定亂象的源頭在于使用法律的手段來進行規范?!边@一觀點已經成為了當前業界的普遍看法。
鑒定行為必須負法律責任
許勇翔(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文博專家):
當前的文物藝術品市場,問題最大的還是在流通領域環節,而鑒定就是其中之一。
造成文物鑒定的亂象,終歸還是逃脫不了一個“利”字。而在一些帶有官方背景的鑒定機構中,往往會存在這樣的情況:牽涉到刑事的當然管,但牽涉到民事的,則抱著“能不管則不管”的態度。
因此我建議在此次《文物保護法》的修訂中,應明確社會文物鑒定機構的設立必須具備嚴格的資質條件,其組成人員必須達到規定要求,由主管部門批準。任何個人的鑒定行為和結果必須負法律責任。對于鑒定的刑事與民事責任給予職能上的規定,民事案件可以參照刑事案件的鑒定順序辦理。
不能用行政手段斷定真假
趙榆(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資深文物藝術品市場專家):
提到鑒定,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拍賣公司的“免責”條款。事實上,我認為對于文物藝術品的鑒定是一個學術問題,不能用行政的手段去斷定真假。
例如科技鑒定,中華文明有7000多年的歷史,有的可以采用科技鑒定的手段,有的達不到。比如碳14的鑒定,結果會有約500年的差值,這是不是意味著一件明代的文物也有可能被斷定成近現代的?所以歸根結底,鑒定還是一個學術范疇的事物。
當然,我們也極力反對拍賣企業知假賣假,把瑕疵事先講清楚,這是拍賣企業的責任。因此,如何在法律條款的文字上將這些規定得更加符合實際,形成系統的規劃,是此次修訂應當注重的一個方面。
需要各方合力打造平臺
吳少華(上海市收藏協會會長):
當下的鑒定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不只是辨別真偽和市場價格那么簡單。權威可信的文物鑒定機構是建立在社會規范的框架下,要讓其走上正軌,國家必須從源頭抓起,使用法律的手段來規范。比如什么樣的人才具備鑒定資質(文博機構的研究人員并不等于鑒定專家)?具備了鑒定資質是不是就可以隨意給人進行鑒定?這些專家是否應該對他們所說的話負有最基本的法律責任?基于經驗的傳統鑒定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或者沒有誤判,但是對于獲得了鑒定資質的專家應該有一系列的鑒定規范和鑒定要求,對其鑒定誤判率也要給出范圍,一旦知假作假,指鹿為馬,必須讓其承擔法律后果。
所以,建議應該從鑒定機構的設立、流程以及日常監管等方面制定一整套的實施細則,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對違反規定的機構進行堅決打擊,對符合相關要求的機構大力支持、重點培養。國家可以借助官方力量出面來打造文物鑒定的交流平臺,讓藏家、鑒定機構、學者、博物館互通有無,這樣假專家和假機構必將無處遁形。只有這樣,才能正本清源,凈化鑒定市場的環境,提高鑒定市場的整體素質,我們的民間收藏才能走上正軌。
制假售假要從重處罰
劉文杰(著名書畫收藏家):
我認為在《文物保護法》的修訂中必須加入對于從業者和從業機構的相關處罰條款,通過這些條款來規范文物藝術品市場。事實上,這些方面我們可以向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學習,他們的法律比我們完善,可供借鑒。
比如在美國,書畫的造假是一項嚴重的罪名,涉及著作權、名譽權,還可能因破壞了金融市場秩序而涉嫌金融詐騙,一旦被抓就是數罪合一,處罰非常嚴厲。但是在我們國家,現在的法律還是一片空白。舉個例子,我騙了你10萬元,這肯定是屬于詐騙罪了;但是如果我賣給你一張假畫,法律上并沒有相關的認定。所以在我看來,對于造假者、賣假者、偽專家等,都必須按照他們涉案的程度在法律條文上予以明確的規定。
比如對于拍賣公司的知假拍假、造假,應將其列為一種金融詐騙,從嚴從重處罰。據我了解,內地拍賣公司中有一些是知假拍假的。而且他們有一批所謂的“著名專家”,這些人頂著各種職稱和機構的光環,為虎作倀,隨意鑒定和開證書……對此就應該有相關的法律來處罰。
第一打擊造假者,第二打擊賣假者,第三規范拍賣市場。只有這樣,中國文物藝術品才能在國際上有地位。如果還像現在這樣不及時修正調整相關法律的話,那么中國文物藝術品的市場行情將很可能會受很大的影響,也無法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站穩腳跟,無法形成強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