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大的威脅是什么?來自外太空的小行星?未知的外星人?其實,有時更加微小甚至用眼睛根本看不到的東西,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危機。在大量的科幻電影、故事中,都描寫過“末日瘟疫”爆發的恐怖場景。想想看,作為高等文明生物的人類,卻無法戰勝肉眼看不到的“小東西”——病毒,還有比這更糟糕的世界末日嗎?
病毒哪里來?
不作不會死。這類故事的設定我們已經耳熟能詳:英勇的科學家或超級英雄一直在與一場由病毒引起的可怕浩劫奮戰,最后才發現,原來是人類自己不小心制造出了這種病毒……而且,這些病毒一般都是軍方開發出的生物武器。像《迷霧》、《末日毒變》、《生化危機》等一系列科幻電影都使用了這個套路。
環保危機。德國導演沃爾夫岡·彼德森的電影《極度恐慌》講述了通過一種白臉猴傳播的、本應絕跡的病毒再次“起死復生”。而美國導演索德伯格的《傳染病》干脆設想了一種帶病的蝙蝠咬過的香蕉,被養豬場的豬吞下,然后豬又成了澳門某飯店廚師的食材……這些病毒一般來自野生動物。由于人類破壞了自然的平衡,招致了這種大自然的“報復”。
外星入侵。人類會造生化武器,外星人當然也會!如果一些邪惡的外星人想要進攻地球,很可能使用一些地球上沒有的陌生病毒來“打頭陣”。等把地球人都消滅之后,再占領地球就很容易了。
謠言更加可怕
在電影和小說里,政府高層總是在瘟疫剛剛出現征兆時就獲得了情報,然后卻選擇封鎖消息。最后,隨著真相逐步被揭開,主人公往往一邊與病毒作戰,一邊還要譴責或抨擊這種不顧普通人死活的做法。
然而,封鎖消息真的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嗎?其實在大部分情況下,政府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因為一旦這種消息散布開,很容易讓大批民眾陷入恐懼和慌亂,最后導致整個社會秩序的崩潰。但在網絡發達、人人都在用手機發微信的今天,想要徹底杜絕這些“小道消息”的傳播,幾乎是不可能的。
無數的事實證明,恐慌只能造成破壞,加速“世界末日”的到來。因此即使真的發生了突發事件,我們也必須“不傳謠,不信謠”。在沒有權威、科學的消息發布之前,不要輕易相信各種謠言,更不要隨意轉發、傳播。
隔離和恐懼
當一場傳染病飛速地流行開來,人類會被一分為二:帶病者和不帶病者。在有效的醫治和拯救方案出現之前,指揮者所能采取的最簡單方法就是隔離,將這兩類人分離開來。雖然這種做法情有可原,但結果往往對當事人造成心理傷害。畢竟,很少有人能承受住被其他人當成異類的壓力。何況這些人很可能是過去的朋友、同事甚至家人。
在電影《戰栗城市》中,病毒是通過空氣中的灰燼傳播的。一個女子不小心來到室外,沾染了病毒。這時她的丈夫在家中聽到了廣播,為了自保,他決定將整個房子封閉起來。于是,夫妻倆被內外相隔。離得最近的時候,他們能隔著窗子上的一張塑料紙碰到對方的手,但卻無法接觸。展現了愛情和親情都無法戰勝病毒帶來的恐懼和人的生存本能。
暴力叢林
長期的封鎖和隔離如果不能控制局面,同時疫苗和治療方法都暫時無法找到的時候,人類的耐心會被逐漸消耗殆盡。接下來就很可能出現可怕的暴力狀態。一部分人在恐懼的驅使下,開始攻擊和消滅已經感染了疾病的人。還有一些人會趁著混亂掠奪、搶劫財物,而無力反抗的婦女、老人、兒童往往成為受害者。到這時,真正的“世界末日”才會降臨!
不過,多數科幻作品對人類的未來還是持樂觀態度,相信人類身上的善良、勇敢和正義感最終將戰勝邪惡,讓我們堅持到疫苗終于被發現或是病毒自行消退的那一天。也有科幻小說認為,人類在經過瘟疫的毀滅后,幸存者將回歸原始社會的狀態,重新開始新一輪的文明進化。對地球和自然來說,這未嘗不是一種“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