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的興起,帶動了“微X”結構的新詞的產生。本文對“微X”詞的興起、產生、構詞方式、語義等方面進行了考察分析。
關鍵詞:微X 構詞 語義 影響
近幾年,隨著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許多報紙、雜志、新聞、網絡語言中出現了大量以“微”字開頭的“微X”類詞語,如“微淘、微光”等?,F代漢語中“微”字的使用頻率驟然增多,據《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3》統計,“微”字成為2012年使用頻率激增的年度熱門漢字之一。本文以國家語委發布的2012、2013年度新詞語為語料,窮盡性地統計了以“微”字開頭的新詞語共56個。它們的出現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對“微X”的研究還不成熟,相關的期刊文獻也寥寥無幾。
一、何為新詞語的詞群現象
歐陽駿鵬(1998)指出:“詞群是由某一相同的語素構成的一群合成詞。”[1]王紅梅(2011)對詞群的解釋是:“又叫語群,詞族,是伴隨漢語新詞語出現的一個異?;钴S的現象。”[2]劉吉艷(2008)對新詞語的詞群現象解釋得比較詳細:“漢語新詞語詞群是以共同詞素(詞)為外在形式標志,且共同詞素(詞)的意義相同或相關,形式統一、結構整齊的詞或短語的聚合。”[3]近年來,在網絡語言中出現的大量以“微”字開頭的一類詞,是漢語新詞語中的詞群現象。如:
(1)傳播青春正能量 ,微電影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為群眾的娛樂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歡樂。特別是生活節奏不斷提速的今天,片長精練的微電影更適合觀眾的口味。(《中國文化報》2014-3-19)
(2)為實現“住上好房子,養成好習慣,過上好日子”的目標,去年峨邊在4個村寨啟動“微田園”建設試點,帶動農戶合理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發展庭院經濟,綠化、美化家園。(《四川日報》2014-4-10)
(3)堅持“微捐”資助多名大學生 2009年初冬的一個晚上,王志江在圖書館文科閱覽區巡視時,注意到一位女學生一邊學習,一邊低頭干啃著涼饅頭,桌上放著一杯白開水。(《城市晚報》2014-5-16)
(4)作為一種新的交易方式,“微商”在朋友圈里悄然興起,專做“熟人生意”,一級代理發展下線、分支,層層做大生意,看似都是真實生活中知根知底的朋友,但朋友圈變身生意場,也充滿了諸多不安全因素。(《東南快報》2014-3-16)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微電影”“微田園”“微捐”“微商”這四個詞有共同點,它們都有共同的詞素“微”,且他們的形式統一、結構整齊。與之相同的新詞還有“微留學”“微音樂”等等,這樣的一類詞我們稱之為“微族詞”。微族詞所涉及的領域還是比較廣泛的,有經濟、娛樂、生活、教育、網絡、社會等等。
二、“微X”的構成
在現代漢語中,“微”是一個自由語素,詞性可以為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與其他語素之間的組合也是比較自由的,如“細微、相差甚微、人微言輕、面色微紅”等等。在詞群現象中,“微”字一般作為詞語的前綴出現。劉甜甜(2012)提出:“在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同時,漢語從國外的語言,特別是英語中吸入了一大批類前綴,如‘pre-‘zero-‘super-等等。”[4]其中,“微X”的產生也是通過這樣的途徑,它的起源一定程度上與英語“micro”有關。張佳(2011)描述到,“它是仿照英語中的前綴micro–的形式而產生的,如micro–computer(微機)、micro–organism(微生物)等等。”[5]由此,可以看出,“微X”在新詞語的詞群現象中,屬類前綴的一類詞。
本文以已出現的56個“微X”詞為對象,從語言特征和造詞方面對其分析,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
1.從音節來看
“微X”中的“X”多以雙音節語素占優勢,加上類前綴“微”后,形成三音節的詞。例如:
(5)微護照所做的就是讓這個身份驗證過程更加便捷和安全。微護照利用動態二維碼的驗證方式,在商家不需要聯網的情況下,直接掃描手機上的動態二維碼,完成從線上到線下的交易。(《南方都市報》2013-7-1)
(6)在多種構想的百舸爭流中,“微都市”以全新模式突圍而出,它將城市的居住、商業、運動、自然、藝術串聯一起,打破城市的功能邊界,凝聚整座城的精華,打造立體式多功能現代生活模式,引領新時代的生活潮流。(《深圳特區報》2013-5-31)
其次,“X”是單音節語素,加上類前綴“微”后,形成雙音節的詞。例如:
(7)我所想要的,只是一絲微光啊!我知道它不能驅除黑暗,但卻能留住希望!碎石慢慢滾落,酸累了臂膀; 塵埃緩緩彌漫,哀傷了心房。(《常德晚報》2014-2-9)
(8)眾多產品信息充斥朋友圈在微信朋友圈發布產品信息做買賣,既是朋友又是商人,福州的陳小姐就是這個“微商”群體中的一員。(《東南快報》2014-3-16)
還有少量的“X”是三音節語素和多音節語素,如“微發言人、微博運維、微博專員、微博錢包、微博主攻、微信銀行、微信反腐、微信小說、微信朋友圈、微博廉政觀察員”,等等。
在古代漢語中,以單音節詞為主;在現代漢語中,以雙音節詞為主要趨勢。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近年新詞語在雙音節為主流的基礎上,正朝著多音節詞的趨勢發展,尤其以三音節詞為主。
2.從詞性來看
在56個“微X”的詞條中,經研究發現,絕大多數“X”語素是名詞性的,有少量是動詞性的,還有個別形容詞性的。例如:
(9)隨著財政、金融、稅費等惠企政策的完善落實,夏邑縣以小微經濟模式經營的手工業得到穩健發展。(《商丘日報》2014-11-9)
(10)如今,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拜年方式也正在變化,由原先的電話拜年到短信拜年,逐漸到了“微拜年”。(《燕趙都市報》2013-2-16)
(11)你只聽說微胖很奇怪,卻沒看到微胖的可愛;你有你的排骨,我有我的肉肉;你嘲笑我永遠在減肥卻瘦不下去,我可憐你,不懂真愛;你可以輕視我們的現在,我們會證明微胖是最好的身材。(《東南快報》2013-12-13)
3.從造詞方式來看
(1)縮略
趙國(2007)對縮略語的解釋是“人類在自己的語言實踐過程中,為了適應日常社會交際需要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簡便的語言形式?!盵6]縮略是當代漢語新詞重要的構成方式。如“微信號”是登陸微信時使用的賬號的縮略,“微公交”是微型公交的縮略,“微信圈”是微信朋友圈的縮略,“微博運維”是微博運營和維護的縮略等等,這樣的構詞方式,使復雜的語言單位簡單化,便于人們溝通。
(2)仿詞
仿詞在造詞法中是比較廣泛普遍的方法,葛本儀在《漢語詞匯學》指出:“一些詞的結構受到廣泛認可,人們保留原有的部分詞素和原有詞的結構,仿制出大量結構相同、詞根相同的新詞。”[7]在“微X”中,如微博運維、微博專員、微博錢包等,它們都與微博有關,保留了原有詞“微博”而仿造出來的新詞。又如微信號、微信反腐、微信小說等,它們都是由“微信”這個原有詞而仿造出來的新詞。這樣的造詞方式,不僅在視覺上讓人給人一種形式整齊的感覺,也使得人們對詞語的理解明確化,不容易產生歧義。
三、“微X”的語用價值
1.從語義的角度
作為類前綴詞的“微”,其語義內容有三點:一是表示微型、微小、微弱,時間上相對來說比較短,程度上相對來說比較輕,比如“微光”“微電影”“微小說”等,這是最常見也是使用頻率比較高的語義;二是由“微博”一詞引申出來的意思,習艷霞(2013)提出:“‘微即‘微博的縮寫,‘微XX表示與微博直接相關的人或事物”“‘微含義中‘微博義與‘微小義無法分開?!盵8]鄒曉玲(2012)指出:“‘微X利用微博的特點所從事的與微博相關的事情?!盵9]由此總括一下,“微X”中有些詞兼有“微博”與“微型”的雙重含義,2012年,微博這一新興媒介帶給人們的是爆炸性的影響,在信息化發展極為迅速的時代,它不僅給人帶來極大的便捷,同時也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交友平臺,使人們的交流跨出了國界,連接了世界人民之間關系。人們也根據利用微博這一服務平臺發布消息、宣傳活動、分享生活等,由此產生了一大批新詞語,如微光:通過微博傳遞正能量;微吧:新浪微博上基于主題的討論交流社區;微發言人:負責政府官方微博、對外發布信息的人;微房間:嘉賓參與節目候場時,把在后臺的“秘密”畫面以及參與節目的感受,通過微博與網民互動;微音樂:新浪音樂和新浪微博聯合推出的歌曲發布平臺等等。三是由“微信”引申出來的。之前學者對“微X”語義的研究只提到受到“微博”的影響,卻未提及同樣也受到“微信”的影響。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臺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同時,也可以使用通過共享流媒體內容的資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公眾平臺”“語音記事本”等服務插件。近兩年,微信的使用人數激增,成為又一具有影響力的新興媒介。由此,產生了一批與“微信”有關的新詞語,如微信托:直接對接企業與投資者,規模較小、靈活便捷的融資信息服務平臺;微信銀行:各銀行推出的微信服務平臺,微信用戶只需要通過微信平臺關注相關銀行的公眾賬號,就能足不出戶地辦理部分銀行業務;微信反腐:通過微信平臺對腐敗星期進行監督、批評和揭發等等。由這些新詞語可以看出,微信除了帶給我們巨大的娛樂功能,也為人們的工作、交流、監督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服務平臺,使人們的社會生活更便捷化與透明化。
2.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
“微X”的廣泛流行,除了可以滿足人們追求新穎、超常的表達效果的需要,顯然還同人們的追求簡便、時尚的心理傾向有關。絕大多數“微X”的“X”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詞,“光、田園、留學、房間、音樂、課程、錢包、小說、漫畫”等,在詞語前加上“微”字,給人一種別樣、與眾不同的感覺。在已出現的56個有關“微X”的新詞語中,涉及領域更多的是社會生活,“微X”結構最初在自然科學領域使用頻繁與廣泛,隨著“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的影響,逐漸向社會領域發展,由此可以得出透過新詞語所看到的社會文化是方方面面的。
注釋:
[1]歐陽俊鵬:《新詞語中的詞群現象》,語文建設,1998年,第9期。
[2]王紅梅:《新詞語詞群現象考察》,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
[3]劉吉艷:《漢語新詞語詞群現象研究》,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劉甜甜:《“微”族詞意義生成的概念整合研究》,海外英語,2012年,第8期。
[5]張佳:《從“微X”淺析“微”的類詞綴化現象》,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第11期。
[6]趙國:《新詞語中的縮略語》,現代語文,2007年,第7期。
[7]葛本儀:《漢語詞匯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8]習艷霞:《“微”族詞使用現狀探析》,中國市場,2013年,第17期。
[9]鄒曉玲:《異彩紛呈的網絡“微”族詞》,語文建設,2012年,第1期。
(葛麗媛 南通大學文學院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