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蓮,邱志娟,程洪波,張水生
(1.江西省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室,南昌330006;2.峽江縣中醫院檢驗科,江西峽江331400)
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1例報告
劉秋蓮1,邱志娟2,程洪波1,張水生1
(1.江西省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室,南昌330006;2.峽江縣中醫院檢驗科,江西峽江331400)
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血常規;病例分析
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chronie neu uophilie leukemia,CNL)是一種少見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1],臨床特征為外周血成熟的中性粒細胞持續性增加,常伴脾臟腫大,老年人多見。1920年Tuohy首先對該病進行了描述,到2010年止,國內外病例報道約150例[2],內容均為臨床資料、治療及其他方向研究,無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血常規動態觀察報道。江西省人民醫院2014年4月17日收治1例CNL患者,筆者現對其臨床資料及6個月的血常規動態觀察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患者,男,82歲,2013年11月13日因單位體檢發現白細胞增高,無明顯癥狀。之后動態監測血常規發現白細胞進行性增高且血小板輕度下降,于2014年4月17日出現頭昏皮膚紫癜遂入院。患者長期居住本地,無傳染病疫水接觸史,無工業毒物、粉塵及放射性物質接觸史。生活規律,無煙酒及其他不良嗜好。
體格檢查:T 37.4℃,P 86次·min-1,R 20次· min-1,BP 93/52 mm Hg(1 mm Hg=0.133 k Pa)。發育正常,神志清楚,輕度貧血外貌。全身皮膚于雙下肢可見密集瘀點,左手靜脈穿刺部位可見皮膚青紫,淺表淋巴結于右腹股溝觸及1.0 cm左右淋巴結,質地中等,無觸痛。心、肺未聞及異常。脾肋下可觸及,雙下肢輕度浮腫。
入院前后血常規動態觀察,結果見表1、圖1。
入院后生化全套:ALB 32.3 g·L-1、GLO 43.6 g·L-1、A/G 0.7、GGT 76 U·L-1、ALP 450 U·L-1、CHE 1908 U·L-1、CREA 195μmol· L-1、BUN 15.06 mmol·L-1、UA 456μmol·L-1、K 3.2 mmol·L-1、CREA 163μmol·L-1、GLU 6.3 mmol·L-1、GSP 3.06 mmol·L-1、Ca 1.85 mmol·L-1、CO2 20.0 mmol·L-1,其他項目均正常。凝血檢查:FiB-C 1.95 g·L-1。血型:B型Rh陽性。
尿常規:尿蛋白0.3 g·L-1、尿膽原33 mmol· L-1、維生素C 2.8 mmol·L-1。
免疫學檢查:HBSAg>225.000 mg·L-1、HBe-Ab>3.975 PEIU·m L-1、HBc Ab>2.025 PEIU· mL-1、HBV DNA 1.151×108。
細菌培養:生長大量念珠菌。
核醫學檢查:FERR 991.10 mg·L-1、CA199 147.30 U·m L-1、CG 7.59 nmol·m L-1、β2-m 8.72μg·d L-1、CA-50 70.31 U·m L-1。
結核桿菌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檢測:陰性。
染色體檢查:46,XY[20],均為正常男性核型;融合基因檢查:BCR/ABL1(P210)、BCR/ABL1(P230)及JAK-2均陰性。
胸部X線檢查:兩肺紋理增多,右中下肺野見點片狀高密度影,邊界模糊,右側肋膈角變鈍,左側肺野未見明顯異常。X線診斷:右下肺感染。胸部CT檢查:1)雙側胸腔積液并兩肺節段性膨脹不全;2)左肺數個小結節影;3)淋巴結增大并部分鈣化;4)肝臟多發低密度影,考慮囊腫;5)脾腫大。
骨髓檢查示:骨髓增生極度活躍,粒系占84.00%,紅系占11.50%,粒紅比7.3∶1。粒系增生異常,原粒(Ⅰ型+Ⅱ型)占7.25%,早幼粒及以下各階段比例均有不同程度比例升高。粒系細胞可見核漿發育不平衡現象。中性粒細胞胞漿中中毒顆粒不明顯,嗜酸性粒細胞偶見,嗜堿性粒細胞缺乏。紅系增生相對不良,中、晚幼紅細胞比例下降,晚幼紅細胞可見核固縮現象,偶見巨晚幼紅細胞。成熟RBC大小較一致。全片約檢見176個巨核細胞,分類無異常,血小板常見。血片特征:血片有核細胞明顯增多,可見各階段幼稚粒細胞。免疫組織化學染色:NAP:86%(+),積分336分。
結論和建議:1)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2)類白血病反應待排。
影響白細胞的藥物使用情況如下:2014年3月20日開始服用:羥基脲片500 mg qd至3月25日停用羥基脲片,4月5日又改用羥基脲片250 mg qd;250 mg qd至4月8日羥基脲500 mg qd,拜福樂注射液0.4 qd×7 d;4月14日停羥基脲。4月28日再次服用羥基脲片500 mg qd,5月1日停羥基脲。
入院后給予輸注血小板,紅細胞懸液及冷沉淀等替代治療,止血敏及卡洛璜鈉止血對癥治療,頭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療,羥基脲控制白細胞數,人血小板生成素及白細胞介素-11促進血小板生長,丙氨酰-谷氨酰胺營養支持治療,參芪扶正改善一般情況,甘露聚糖肽提高自身免疫治療;給予呋塞米及螺內酯利尿治療。5月8日19:30患者出現寒戰、發熱等癥狀,給予地塞米松靜脈推注,并建立通道,喘定平喘治療。約20 min后感寒戰好轉,患者23:25開始出現血壓下降,為50/38 mm Hg,患者處于昏迷狀態,于23:45死亡出院。

表1 1例CNL血常規6個月動態觀察

圖1 1例CNL血常規6個月曲線圖
CNL是一種少見類型的慢性白血病,起病隱匿,病程進展緩慢。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學者[3]研究認為,本病是由于中性粒細胞減少了凋亡易感性,使粒細胞的壽命延長。Kwong等[4]研究認為,CNL具有克隆性造血的特征。WHO的診斷標準[5]為:1)外周血白細胞增多≥25×109L-1,其中桿狀和分葉核>80%,幼稚粒細胞<10%,原粒細胞<1%;2)骨髓檢查為增生性,中性粒細胞計數和百分比均增高,原粒細胞占有核細胞5%以下,中性粒細胞形態正常;3)肝脾腫大;4)無生理性中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無感染或炎癥存在,無其他腫瘤存在(如存在,應證明粒系的克隆性);5)無Ph染色體或bcr/abl融合基因;6)無其他CMPD存在依據(包括PV、ET、CME);7)無MDS或MDS/MPD存在依據,無粒系增生異常,其他髓系無增生異常改變,單核細胞<1×109L-1。
CNL應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及類白血病相鑒別[6-7]。CNL細胞數增高僅限于成熟細胞,幼稚細胞不易見到,在成熟的中性粒細胞漿中可見粗大的中毒顆粒,NAP升高。Ph染色體及bcr/abl融合基因陰性。而CML易見中性中、晚幼細胞,其成熟的中性粒細胞胞漿中顆粒稀疏,嗜酸、嗜堿性粒細胞增多,NAP減低;Ph染色體及bcr/abl融合基因陽性。類白血病反應引起的血象白細胞增高,在治療原發病后血象會在短期內恢復。而CNL長期持續,中性粒細胞升高,經一般治療血象不易恢復,且有明顯脾腫大。
該患者自2013年11月11日發現白細胞升高,近6個月共進行25次血常規動態觀察。結合其他檢查,該病例符合CNL診斷。從圖1和使用藥品情況可以看出CNL外周血WBC持續性升高,顯微鏡檢查均檢見幼稚粒細胞,原始粒細胞不見或<0.01。使用抗生素治療不會引起外周血WBC改變。在使用羥基脲片情況下,外周血WBC可一過性下降,羥基脲也具有藥物后效應3~5 d,但總體外周血WBC還是持續性升高。Hb持續性減少,與藥品使用無關。從骨髓報告可以看出骨髓增生極度活躍,粒系明顯增加,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增高,中性粒細胞形態正常。該病例說明羥基脲對骨髓抑制有一定的副作用,羥基脲針對克隆性增生的粒系需要長期較大劑量,但長期較大劑量對巨核系影響大,會導致血小板減少。而CNL多見老人,血管條件差,骨髓恢復能力低,長期較大劑量羥基脲易增加出血的風險,該患者使用小劑量羥基脲治療血小板持續性減少,最終死于出血。
綜上所述,CNL是長期持續中性粒細胞升高,經一般治療血象不易恢復,使用羥基脲化療可以控制中性粒細胞升高。建議在嚴密檢測血象的前提下,采用白細胞單采方法控制細胞數,再輔助極小計量羥基脲治療效果更佳。
[1] Vardman J W,Harris N L,Brunning R D.The World Heath Organization(WHO)classification of the myaloid neoplasms[J].Blood,2002,100(7):2292-2302.
[2] 王建寧,宋敏,張柳波,等.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2例并文獻復習[J].現代腫瘤醫學,2010,18(3):554-556.
[3] Hara K,Abe Y,Hirase N.et al.A poptosis resistance of mature neutrophils in a case of 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aemia[J].Eur J Haematol,2001,66(1):70-71.
[4] Kwong Y L,Cheng G.CLONAL nature of 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emia[J].Blood,1993,82(3):1035-1036.
[5] Elliott M A,Hanson C A,Dewald G W,et al.WHO-defined chronic neutro philic leukemia a long-term ana jvsis of 12 cases and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Leukemia,2005,19(2):313-317.
[6] 徐偉,嚴廣華.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2例附文獻復習[J].實用臨床醫學,2011,12(4):38-41.
[7] 郭永煉.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5例報告[J].西藏醫藥雜志,2001,22(2):15-16.
(責任編輯:況榮華)
R733.7
B
1009-8194(2015)11-0021-03
10.13764/j.cnki.lcsy.2015.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