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
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明確要求我軍后勤要“努力建設保障打贏現代化戰爭的后勤、服務部隊現代化建設的后勤和向信息化轉型的后勤”。習主席還強調指出,信息化是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是能打勝仗的時代內涵。習主席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闡明了“三大建設任務”的聚焦點、發力點和突破口,為加快推進我軍后勤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進入新世紀以來,以微電子和光電子技術為代表的信息基礎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代表的信息對抗技術發展呈現更加強勁的發展勢頭。因此,把握“信息型”后勤建設的新特點新趨勢,及時制定有效對策,是實現后勤“三大建設任務”不可回避的重大時代課題。
認清其前沿性、系統性、集成性和轉型性特征
“信息型”后勤建設有這樣幾個顯著特點。一是前瞻性。“信息型”后勤是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前瞻性特征,這一特征反映的是“信息型”后勤建設大量運用了新科學、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就中外后勤領域來說,比如:“尋的”技術,包括準確了解保障需求、自動統計處理、確定緊急等級技術;后勤C4ISR技術,包括對后勤儲備、力量部署狀況、國家可用保障資源和地方可動員保障力量的適時監控技術以及指揮控制技術;保障平臺技術,包括信息化投送設備、多功能維修方艙、空中加油、海上補給、野戰醫院、倉庫自動化技術等等。二是系統性。“信息型”后勤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項目或突擊任務,必須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重點與一般的關系,盲目上項目投經費,追風式建設發展,只能造成人、財、物的巨大浪費。三是集成性。由于高度發達的后勤信息網絡系統的強力支撐,使后勤保障諸要素無論是體系結構還是綜合效能呈現高度一體化特征,也就是通過綜合集成,實現保障要素、保障系統之間的高度一體化。四是轉型性。“信息型”后勤建設,是整個后勤大系統的整體躍升,最終目標就是由機械化后勤向著信息化后勤的轉型,這一轉型,既包括后勤指揮控制系統、后勤裝備系統,還包括了后勤體制編制、后勤人才培養、后勤法規建設等多方面內容的根本性轉變。
著眼特征,需要從五個方面著力、突破
“信息型”后勤是一個龐大的多功能系統,其構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從其內涵和特征來看,主要應當把握好以下五點:
一是建設“信息型”后勤要在“智慧”上著力。要打造信息主導的“智慧”后勤。時代呼喚“信息型”后勤具有“智慧”,要著眼“可知可視可控”和“實時決策、科學決策”,建設全時感知、全域可視、全程調控、全維量評的“智慧”后勤。搭建信息平臺,加快便攜式、模塊式、組合式小型后勤裝備信息化的研發,全力展開“信息型”后勤 “最后一公里”攻堅戰建設,通過構建后勤保障物流網絡、光纖網絡全覆蓋保障末端和作戰地域,實現后勤保障“科學決策、依網施控、遠程監督、在線協調”,提高后勤保障數字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能力。要結合新一輪后勤信息系統建設,依托軍人保障卡系統,將財務審計、軍需物油、醫療衛生、軍交運輸、基建營房等業務管理系統數據及其接口,進行統一規范并有機融合到后勤一體化網絡信息系統中,實現縱向戰略、戰役及戰術貫通、橫向諸專業勤務聯通。同時,要重組再造管理模式,通過并網共享資源,依托后勤業務通用處理平臺統籌配置保障資源;通過整合業務流程,實現保障、管理、服務等各項業務功能對接與共用;通過優化保障功能,打破部門、地域、專業邊界壁壘,充分發揮“智慧”服務的優質高效。
二是建設“信息型”后勤要在“網絡”上著力。搞好后勤信息網絡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通信與信息網絡,提高信道的覆蓋率,依托作戰指揮網、軍事綜合信息網和戰術互聯網建設后勤信息網絡;積極發展衛星通信和無線通信網絡,妥善解決好機動和野戰條件下的后勤信息傳輸問題;加快后勤大數據中心建設,重點實施后勤信息資源開發工程,建設總部、軍兵種后勤部、軍區聯勤部、聯勤分部的后勤數據中心,使其具備較強的數據存儲處理和備份能力。
三是建設“信息型”后勤要在“標準”上著力。“信息型”后勤建設,一個常常被人們忽視的就是標準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直接影響“信息型”后勤建設的系統性、可持續性等問題。因此,要深化標準體系集成,取消過時的、歸并重復的、補充缺項的、細化模糊的,比如,將量化標準滲透到二代后勤裝備訓練、存放及維護,后勤物資采購、供應及消耗,計價食譜制度管理,工程建設、設施維修及官兵醫療保障等后勤各個領域等,以此構建集平戰一體、軍地一體,供應、消耗、管理于一體的后勤標準制度體系。進一步統技術體制和數據格式標準,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和軟件接口,為后勤信息系統與全軍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的融合,為后勤信息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和共享,為實現平時管理和戰時指揮的一體化奠定可靠的技術基礎;研究創新后勤業務信息流程,規范后勤業務流程;進一步強化標準服務意識,提高后勤信息標準規范工作的時效性;建立以后勤信息化應用建設、深化信息資源利用核心的后勤信息標準體系,增強信息標準規范的實用性,為“信息型”后勤建設提供基礎支撐。要健全監督管控機制,針對標準動態發展的本質特性,落實保障指標經常管理、定期審查、適時修訂,提高法規標準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同時,要配套建立標準落實責任追究機制,尤其是要建立領導干部決策問責機制,對于因決策過失,造成重大損失的,實行問責制,并嘗試推行“終身責任追究制”。推進標準化供應保障。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任務部隊服務保障需求,建立完善集供應、消耗、管理于一體的后勤供應保障標準體系,擴大標準供應范圍,提高標準化保障水平。按照有效保障、高效運行要求,建立程序規范、權責明晰、監管有力的標準執行機制,提高標準制度嚴肅性和強制性,始終保持規范有序的供應保障秩序。建立后勤供應保障標準調整新常態機制,實時對保障需求、保障能力和標準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健全信息反饋機制,科學認證評估結果,以建立適應現代作戰的建設在科學“標準”之上的“信息型”后勤。
四是建設“信息型”后勤要在“高效”上著力。我軍后勤現代化建設已經處在關鍵期和攻堅期,后勤建設緊貼使命任務、緊貼實戰要求、緊貼部隊建設需要,堅持聚焦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標準,突出主要方向、主要任務、重點部隊,優先保障武器裝備發展、戰場基礎設施建設、戰備物資儲備等事關保障打贏的關鍵項目。“三大建設任務”中的“打仗型”、“服務型”、“信息型”,三者互為補充、互為條件,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建設指標就是“高效”二字。為此,我們提出“信息型”后勤建設,必須突出“高效”。“高效”的基本內涵主要體現:其一,快速轉化國家國防潛力。經濟是軍隊建設的物質基礎,但經濟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軍隊建設。獲得國家經濟對軍隊建設的支持,需要在經濟和軍事之間建立一種穩固而高效的轉化機制,并通過這一中介環節把經濟力量轉化為現實的軍隊建設資源,為軍隊建設服務。而實現經濟與軍事的聯系和轉化,正是后勤的根本職能所在。其二,高效優化配置資源。各種資源投入到軍隊建設領域后,“往哪投”、“投多少”直接影響著軍隊的建設效益。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后勤活動所具有的經濟屬性,科學預測戰時后勤保障需求,按照作戰需求配置后勤資源,按照軍隊建設的需求整合建設資源,使其為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力支撐。其三,確保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后勤的基本任務既包括配置資源,還包括監督和控制資源的科學使用,這是提高軍隊建設資源使用效益的重要方法。在軍費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必須強化隊建設資源的監督與控制,把有限的資源用到“刀刃上”。這是貫徹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標準的重要內容之一。
五是建設“信息型”后勤要在“集成”上著力。緊跟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新趨勢,建設“信息型”后勤。按照全軍信息化建設路線圖和綜合集成建設思路,堅持以“信息型”后勤骨干工程為抓手,以統一后勤數據、技術體制、系統軟件、工程建設為途徑,大力推進信息系統融合集成和信息資源綜合集成建設,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發展規律、體現我軍特色的“信息型”后勤建設路子。這里的“集成”建設要突出抓好“五個環節”:充分運用物聯網等技術,依托后勤一體化指揮平臺和人員、物流系統,實時采集處理戰場數據,自動收集匯總需求信息,實現需求實時感知;全流程、全要素掌握保障物資和后勤力量的數量、質量、狀態,實現資源可視掌控;依據戰場需求和保障可能,區分輕重緩急,優化生成保障方案,提高后勤指揮效率,實現決心及時正確;合理選用運輸方式手段,快速準確投送兵力物資,實現配送精確定向;根據信息化作戰戰場情況變化,隨時調整保障任務,有效指揮和控制保障活動,實現行動全程調控。切實轉變傳統“單獨抓建”、“單線推進”的思路,堅持把“綜合集成”作為切入點,按照路線圖的建設思路進行整體設計,研究細化各級各階段建設重點,有序有力地推進各項建設。摒棄“就信息化抓信息化”的單純建設理念,始終把提高戰斗力作為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發揮信息化建設在保障能力生成“驅動”作用。加快轉變訓練模式,適應后勤訓練課題要求,借鑒合成部隊組訓經驗,全面展開基地化、模擬化、網絡化訓練,進一步提高訓練的質量效益。同時,在各專業勤務信息系統方面,要依托已有成果,加快優化整合步伐,推進各業務部門的大型集成系統建設,繼續有計劃地開發和改進后勤物資管理可視化系統、全程運可視化系統、遠程醫療系統等后勤專用信息系統,不斷提高后勤業務管理和保障的信息化水平。
(作者單位系總后勤部政治部組織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