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巖 張宇佳 趙劍峰
2015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這表明我國經濟逐步進入新常態之際,“互聯網+”成為創新驅動新引擎,這為互聯網新技術下的各行各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各個部門、各個領域的應用方式。互聯網技術在不同產業之間快速擴散、應用并與其他技術相融合,對原有的產業體系進行滲透重組,但“互聯網+”并非對傳統產業進行顛覆,而是轉型、換代與升級,是思維、理念與模式上的“+”。互聯網技術所具有的高度倍增性、廣泛滲透性和深度產業關聯性決定了與其關聯發展起來的新型業態必定為該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影響力。
全球最成功的風險投資企業之一、硅谷最知名的風投公司凱鵬華盈(KPCB)合伙人,有“互聯網女皇”之稱的瑪麗·米克爾近期發布了《2015年互聯網趨勢報告》。報告指出全球(1995年到2014年)的互聯網用戶數在全球人口中的滲透率從不到1﹪上升至39﹪,中國在這個比例中更是占到五分之一。另外,截至2015年5月,全球互聯網上市公司按市值的排名中中國排在前15名的企業有4家,阿里巴巴在美國的蘋果和谷歌之后排在第三位。這些數據對比前十年該領域的發展簡直堪稱奇跡。
互聯網的大開放、大融合時代決定了此背景下的產業環境變化趨勢,催生了“互聯網+”新型業態的高效率發展,也必然帶來產業變革的新時代。
2015年7月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11項重點行動計劃,這也充分體現出“互聯網+”作為一個不可避免的技術革命方向,可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在“互聯網 +”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風口下,互聯網企業和傳統產業都需要進行變革,都必須采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與傳統產業進行融合創新。然而怎樣實現這樣的創新并不是一兩個拍腦袋的方案就能解決的,要結合各產業、行業、企業的實際,綜合判斷和考察。
眾多媒體、學者甚至企業家都對如何運用互聯網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在互聯網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目前針對此問題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從方針政策著手,結合本省產業環境與發展實際,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張兆安(2015)就從實施“互聯網+”戰略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給出了若干建議。一些科研機構發表了一系列的研究,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的吳偉萍(2015)則從轉型升級路徑入手,認為廣東省要結合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重點,強化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滲透融合,突出抓好“兩化”與“兩業”深度融合,并給出了各個領域發展路徑的具體實施方法;研究員張拴虎(2015)認為廣東省要加速產業及創新生態系統重構,加快公共云平臺建設,加快構建基于互聯網的產業集群,培養融通互聯網思維的企業家和復合型人才等幾個方面給出了政策建議。何軍(2015)在闡述當前互聯網化的形勢基礎上,從用戶、組織、數據和產業跨界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并提出若干具體實施策略。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站在企業家的角度,用數據詳細分析了當前互聯網產業的巨大規模,總結出互聯網信息對稱、用戶切換成本低和高效率、快速成長的三個特點,建議把握移動互聯網的巨大機遇,將互聯網納入國家戰略以更快推動中國各個行業的轉型發展。
另外一類研究則是基于某個具體的行業或產業,分析運用互聯網思維與技術助推此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具體路徑和方法。高榮偉(2015)分析了某具體企業的商業模式,認為“房地產+互聯網+金融”正在創造著新的可能,中國房地產市場進入了用互聯網金融再造的階段,而地產金融也迎來了“互聯網+”時代。除此之外還有對農業、能源、傳媒、汽車等各類產業的互聯網轉型研究。
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技術的應用像神經血脈一樣改變了企業、行業、產業。未來各個產業的產品研發、客戶與市場調研等諸多方面都可以通過對相關數據的整合實現。這種虛擬經濟和物理經濟的高度融合,就是互聯網和實體經濟的融合。
內蒙古的支柱產業以能源、畜牧業為主,工業和高新技術領域并不具有突出優勢。如今的關鍵在于思考如何利用現有資源,根據不同類型產業特征以及面臨的瓶頸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路徑和重點突破口。
畜牧業在內蒙古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居于戰略地位,提高互聯網背景下的畜牧業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增強內蒙古綜合經濟實力。
傳統的畜牧業存在問題較多,內部結構比例失衡、產業鏈條短、自然環境局限了技術水平、加工技術落后等等,這些問題必須得到改進。此外,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人們對畜產品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就對畜產品加工技術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在保證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若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則必定會占據整個市場。例如,內蒙古的乳品行業在全國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是某些方面與國內其它先進企業和國外乳品行業對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而這樣的差距形成的原因在于我們的產品沒有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
互聯網的出現告訴我們要發現、培育、選擇符合現代畜牧業發展要求的生產經營模式,要使原有的價值鏈條和產業格局向有利方向解構,在分工協作方式、產業鏈關系和消費與生產關系上產生出與傳統工業時代不同的經濟模式。
首先要整合本地區資源。要善于運用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通過它們形成一個平臺,這個平臺要達到兩個作用:一是對自身資源的高效管理,也就是畜牧業本身飼養、生產、加工的各個環節都要全程可追溯、可控制;二是對消費者數據的分析,可以使得產品的廣告宣傳、定價及促銷更為精準而有效。
其次要以互聯網帶動組織模式創新。傳統畜牧業的生產組織模式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現在要由自給自足的封閉組織模式轉向滿足外部市場需求的開放組織模式,由小規模、分散的生產組織形式向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市場化之路轉變。
在大力推行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如何使能源的使用和生產更富有效率是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在“互聯網+”剛剛提出或更早些時候,就有人提出“智慧能源”的概念。智慧能源的一系列創新服務需要借助互聯網來實現,這個互聯網就是能源互聯網。能源互聯網應用智慧能源標準,將電、水、氣等能源數據化,利用IPv6、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將能源產業互聯網化,動態管理能源生產、傳輸和消費,達到提高效率、節能減排等作用。
內蒙古的能源多與電力相關,“互聯網+”在發展理念、服務模式、技術應用等方面為電力能源工業轉型升級帶來全新的視角。當“互聯網+”特征融入能源共享網絡,它將進一步引領智能電網發展。例如以廣泛部署的智能電表、智能家居以及移動作業終端等為入口,通過先進的互聯網及云計算技術,實現對電力能源的海量數據采集與存儲,并利用大數據技術完成海量數據的篩選、分析及挖掘,促進極具價值的能源數據全面流動,為精準電能供給、優質電能服務提供可靠依據。
在過去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互聯網行業一直處于邊緣地帶,當代大數據背景下互聯網本身的產業規模已十分龐大,加之其對中國經濟的突出帶動作用,將互聯網納入國家戰略層面,才能更好地推進地區產業在互聯網環境下的轉型升級。內蒙古要緊緊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突破傳統產業發展瓶頸,使之與互聯網協同創新迸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