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晶
【摘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培養師生主體地位的主陣地,是實施學校教育培養人才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學案導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學策略》的重點課題,即以學案為載體,課堂教學為中心,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試圖研究基于學案,構建“依學定案,依案導學,以學促教”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創新精神,真正達到“以生為本”、“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學案 導學 課堂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全國教育教學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要求,即把“課堂”還給學生。新課標中強調了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等教學理念。但是,目前我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仍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1.教師觀念落后,教學內容枯燥,教學形式單一。教師對教材缺乏理解,只是一味地將教材生搬硬套。他們對學生學習情況不了解,因此教學目標不明確,重點和難點不突出,教學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
2.學生學習被動,學習方法陳舊,學習能力不強。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機械地記憶。因此,很多學生往往出現了“前學后忘”、“短暫記憶”的現象。這會直接導致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無效勞動時間過多、有效產出過少、學習能力得不到提高。
3.師生互動缺乏,課堂氛圍壓抑,課堂效果低下。在目前的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注意學生的需求和反饋,沒有進行必要的互動,教師成了標準答案的權威,學生成了背誦答案的機器。課堂上沒有了濃厚的學術氛圍,沒有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因此教學效果低下。
二、依學定案依案導學以學促教的課堂教學模式
基于學案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本,基于“學案”,發揮 “導學”的功能,解決的是“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使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因此,我們構建了高中英語“依學定案,依案導學,以學促教”的課堂教學模式。
1.依學定案,依案自學。布魯姆說:“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地知道希望到達的目標是什么。”
課前,教師要認真備課。教師要熟習教材內容,充分利用課本、教案、習題等教學材料,整合教學資源,開發文本教材。整個英語備課組要群策群力、共同討論學案目標、學案要求、學案內容以及教學策略等方面的問題,要準確把握教和學的重點和難點。其次,教師又要詳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水平,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編寫學案。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就能明確學習目標、重點、難點,通過認真閱讀教材、完成學案中的“自學檢測”部分,獲取基本知識,提高預習效率。在學案的指引下,學生先進行自學,并帶著問題走進課堂,真正做到了“先行一步”。
2.依案導學,互動交流
(1)倡導精講多練,優化教學環節。“精講”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做精辟地講解,使學生能從豐富多采、紛繁復雜的教學內容中理出頭緒,抓住中心,并騰出一定的時間,加強基本訓練,加強能力的培養。“多練”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給學生練習的機會,并加以指導,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練”,達到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案的基礎上,教師通過精講多練,使整個教學環節環環緊扣,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此外,教師在為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舞臺、空間、機會的同時,不僅幫助學生解決了先學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和困惑,又讓學生在表現的過程中體會了學習的成功。
(2)生成動態情境,豐富課堂活動。在新課標中提倡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Learning from doing),從任務出發,來完成一定的語言活動。語言活動的形式多樣,內容多變。例如:師生間的問答形式、同桌的討論形式、小組的合作形式等。只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就能讓學生的思維總處于活躍狀態,從而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同時,教師要用變化、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課堂留出足夠的空間,讓師生有充分的對話、交流、評價的機會,寬容學生的突發性思維,鼓勵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促成課堂教學的多樣性、靈活性和創造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把課堂看作具有特定生成功能的動態環境,根據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學生和學案互動的情況,及時發現、過濾和調整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因勢利導地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建構教學活動,不斷地動態生成新問題,產生新認識,獲得新體驗,在動態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的火花。
(3)分層訓練,拓展提升。Peter Skehan認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認知方面是存在個體差異的:包括語言學能、動機、語言學習策略、認知與情感因素等。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發展存在的差異性為前提,分層教學,以調動每一位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讓每一位學生都沿著支架攀升到屬于自己的高度。練習的測重點也應有所不同,習題設計應注重由易到難的原則,要有梯度,并當堂檢測。
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進行分層教學,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通過分層教學,教師要提供給學生不同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促使全體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同時,教師要鼓勵全體學生勇于探索,設置疑問引導其積極探究,輔之以適當的協助,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知識遷移,注重課內外知識的銜接,實現知識向能力轉化的目的。
3.以學促教,教學相長。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雙方利用相應的教學反饋信息,不斷調整各自的行為及其方式,以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有效課堂并不僅僅只在課前的準備與課堂的實施,還包括課后的評價與反思。從學習者的交流、作業和反應可以較為準確地了解課堂的效率與預定目標的達成與否。
教師依據課堂反饋的信息對自己的整個教學活動狀態做出分析與判斷以及必要的修正和調整,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達到“以學促教”的目的。對于學生來講他們也要從教師那里獲得和自己有關學習行為及其效果的反饋,并根據教師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學習活動形成反思總結,并及時修正與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及方式,使自己在課堂中處于一種正常而積極的狀態。
三、結語
“依學定案,依案導學,以學促教”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教材和教學的有機整合;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主導地位的有機結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立足于學生,著眼于未來,為我們的課堂教學開辟了一條新途徑,拓寬了一種新思維。因此,它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Merrill,M.D.(1994).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M].Englewood Cliffs.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2]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陳曦.國外分層教學案例研究[J].廣西教育.2009.(20).
[4]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
[5]何克抗.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