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色溫柔》看似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卻反映了關于沉淪和失敗的更大悲劇:迪克所努力追求的婚姻生活和看似誘人的上層社會如同泡沫般,一碰即破。他心中的烏托邦最終全部坍塌。這種看似得到卻最終失去的結果,無疑是迪克也是“鍍金一代”年輕人共同的悲劇命運。
【關鍵詞】夜色溫柔 精神崩潰 幻滅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以“美國夢”的幻滅為主題而聞名于世。《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夜色溫柔》又是其中的翹楚。表面看來《夜色溫柔》中的主人公精神病醫(yī)生迪克實現了自己的“美國夢”:和尼科爾結婚,進入上流社會。但卻從更深層次里揭示了更大的幻滅和痛苦。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紀最有天賦的小說家,鍍金一代,爵士時代最偉大的記錄者,極度繁榮和最大幻滅的最好代言人”。《夜色溫柔》常常被看作是作者的半自傳體小說,也使他去世前面世的最后一本小說。小說的名字取自濟慈非常有名的《夜鶯頌》。從表面看,這不過是一個以悲劇收場的,落俗套的三角戀的故事。來自美國中西部的精神病醫(yī)生迪克有著光明的前途,是個富有的紳士,在道德上近乎完美。愛上他的女病人尼科爾成為他生活的轉折點。上層社會的富家女尼科爾有著隱秘,不堪回首的少女時代的往事。她有嚴重的精神疾病。迪克愛上了她,并立志治好她的病。但是婚后她的病情反復發(fā)作,甚至還婚后出軌。地位的懸殊,心理的失落等各種壓力使迪克拋棄了原有的道德觀念,與女演員羅斯瑪麗陷入了情愛的糾葛。小說的結尾,尼科爾離開了她,羅斯瑪麗也注定無法和他再一起,他回到了家鄉(xiāng),開了一家小診所,孑然一生。
看似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卻反映了關于沉淪和失敗的更大悲劇:迪克所努力追求的婚姻生活和看似誘人的上層社會如同泡沫般,一碰即破。他心中的烏托邦最終全部坍塌。這種看似得到卻最終失去的結果,無疑是迪克也是“鍍金一代”年輕人共同的悲劇命運。
一、社會和家庭的雙重束縛
迪克是典型的早期美國移民的后代,他的性情,以及不斷追求成功的精神都有著那批拓荒者的影子。他堅信只要不斷的努力,就能獲得人生最大的成功和幸福。他也是一位浪漫的理想主義者。他認為那些早期的美國拓荒者的美德仍然留在美國人的骨子里。而且相信自己能夠超越甚至改變這個“喧囂的時代”。但是社會混亂,文化迷惘。社會財產的不配不均勻導致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戰(zhàn)后資本主義社會高度繁榮的表象里實際暗藏著極大的隱憂。
“after dark all that is most satisfactory in French life swims back into the picture --- the sprightly tarts,the men arguing with a hundred violas in the cafes,the couples drifting,head to head,are the satisfactory in expensiveness of nowhere” (68)
他高尚的道德觀在這個冷漠、世故、虛偽的社會是無法立足的。他一方面對這一切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又不可自拔地沉淪這種頹廢奢侈的生活。
“Dick loved his father again and again he referred judgments to what his father would probably have thought or done.He told Dick all he knew about life”(178)
他的父親是鎮(zhèn)上的牧師,迪克從他的父親那里奠定了他理想的道德觀。所以他對尼科爾的責任感也來源于此,而也正是這種所謂的責任感使他一步一步走向毀滅。迪克傾佩他“紳士般的父親”,但父親貧困卑微的生活使他心中充滿了對物質和金錢的渴望。
二、個人選擇的偏離
盡管他自己是醫(yī)生,非常清楚尼科爾的病是無法完全治愈的。但是他愛上了尼科爾,或者說他愛上了這個能讓他扮演英雄角色的女病人。作為醫(yī)生他幻想這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征服疾病,實現他的夢想“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醫(yī)生”。盡管他的朋友們勸他慎重考慮與尼科爾的婚事,他一意孤行。而婚后,當之前的一切夢想越來越飄渺,生活變得空虛時,他又陷入了與羅斯瑪麗的情感糾葛。迪克既想遵守理想的道德規(guī)范,充當羅斯瑪麗父親般的忘年交,擔當尼科爾的拯救者和完美丈夫。但是又復發(fā)放棄內心的欲望和真實情感,繼續(xù)利用沃倫家族的錢財,同時又與羅斯瑪麗保持情人關系。這種深處矛盾的狀態(tài)使迪克身心疲憊。天真的幻想和冷酷的現實使他迷惘。他曾務必堅信的東西在一點一點地坍塌。于是他不積極面對,而是消極避世。從一個前途光明的精神病醫(yī)生淪落為一個酒鬼和默默無聞的鄉(xiāng)村醫(yī)生。他的烏托邦從此無處可尋。
菲茨杰拉德對于迪克精神崩潰的描寫,實際上充分展示了在那個時代下男主人公微妙的遁世心理和自欺欺人的天真夢想,深刻諷刺了“爵士時代”的病態(tài),描繪了美國夢的幻滅,有著極強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Fitzgerald.Tender is the Night Ware,Hen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1995.
[2]楊金才.新編美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6.
[3]韓軍娥.夜色溫柔.中迪克的精神荒原[J].海外英語.2011.
作者簡介:李妍,女,(1984-),武漢東湖學院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