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河南省洛陽市,捻饌、面粉、食用油,這些人們眼中最“土”的農產品和最“洋”的電子商務之間有了神奇的關聯:捻饌風靡朋友圈、面粉廠跨界變“電商”……在“互聯網+”時代,輕觸手機“點活”農田的新模式正悄然改變著傳統農業。
掃描二維碼,捻饌“轉”出新財路
捻饌是河南省名小吃,又叫碾饌或攆饌,是在民間傳承了上千年的一種時令鮮物?!笆ツ眇偅鷳B的綠色食品,嘗一口,追憶童年的味道!”前些日子,這條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頗為流行,不少“吃貨”競相嘗鮮,還在朋友圈中曬出圖文并茂的好評。
洛陽市新安縣五頭鎮村民仝潤霞就是做捻饌的賣家,今年已經是她賣捻饌的第五個年頭。每年麥黃時節,她和家人需要把剛剛灌完漿、將熟未熟的青麥割下來,經過清洗、蒸制、脫皮、輾制等工序,最后用石磨將炒熟陰干的青麥粒碾壓成嫩嫩的、長長的細條,這透著麥香的細條便是捻饌。
今年是仝潤霞做捻饌最忙的一年,也是賺錢最多的一年,原因在于她21歲的兒子高毅是個手機達人。高毅經常在朋友圈里看到各種產品信息,他便試著將捻饌的制作流程、食用方法以及營養成分發到微信朋友圈里,還推出了掃描二維碼享受會員價的優惠活動,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電話、微信響個不停,每天前來購買的客人排起長隊,捻饌供不應求。
短短半個月時間,仝潤霞在縣城銷售捻饌的攤點從1個增至4個,不僅自家種的十幾畝小麥銷售一空,還要緊急對外收購。顧客對捻饌的反響特別好,仝潤霞平均每天能賣掉150公斤的捻饌。每畝小麥可制作400公斤捻饌,相比把小麥作為糧食銷售,變成商品的捻饌每畝能增收4000余元,通過微信營銷,半個月就賣光了往年一個月的量,“農產品加工+微信營銷”的模式,收益十分可觀。捻饌季節性很強,仝潤霞母子準備明年跨區域收購,延長銷售期,同時他們還打算開發其他石磨農產品。
研發App,“糧油送”到您餐桌
如果說仝潤霞母子的微信營銷是一次成功的試水,那么一些地方的電商模式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洛陽建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家面粉廠,從2010年起,公司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開始經營。公司以高于市場價收購小麥越發受到農戶歡迎,平均每年簽訂的小麥訂單5000畝。每年6月初開始,公司大門口總是車水馬龍。農民開著拖拉機、電動三輪車趕來交糧,高峰期時交糧的車輛甚至排起了上百米的長龍。
移動互聯的快速發展讓公司總經理位西瑞產生了思考:“人們用手機就能買衣服、買家電,糧油產品也應該上網銷售?!?014年8月,位西瑞的公司和互聯網公司合作開發的手機App“糧油送”正式上線,在此之前,他建立了8000平方米的物流中心,配置10輛送貨車,自建了物流系統。
打開“糧油送”軟件,米、面、油、綠豆等20多個品種分類一目了然,每個品種又含有不同品牌、不同系列、不同規格的產品,目前共有農副產品百余種。目前,從原糧種植到面粉加工,從線上銷售到線下配送,公司已經形成了一條“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針對飯店、面包店等商戶批量配送,線上銷售為他快速打開了市場,面粉銷量與日俱增,訂單農業再升值。
借助網絡,供銷信息更“對稱”
地,還是一樣的地,但在“誰來種、種什么、怎樣種、如何銷”的問題上,不同的答案組合會產出不一樣的效益。農產品收獲后,直接在地頭賣掉,售價低;若加工再出售,利潤就會高出許多;如果再有一個品牌和健全的銷售網絡,身價更會大大提高。
捻饌的暢銷是借助微信平臺找到目標客戶;“糧油送”則是搭建平臺,解決產品銷路。“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一旦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必將成為推動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引擎。傳統的農業產業鏈條長,信息嚴重不對稱,糧食、蔬菜、水果由于渠道不暢等因素爛在地里的事件屢見不鮮?;ヂ摼W就是一個數據庫,把供給和需求無縫對接,可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揚長避短挖掘優勢。移動互聯時代,只需一部智能手機,農民就能當電商。
訂單農業之所以能提高傳統農業的附加值,就是因為提前掌握了供給和需求信息,農民也可以利用互聯網提前做營銷?;ヂ摼W思維的關鍵就是“打時間差”?;ヂ摼W應用能跨越區域甚至跨越國界實現供銷對接,從而根據銷售來組織生產,相當于產業鏈全要素的重組,從根本上避免生產過剩,這是其他技術都無法做到的。
(河南 ? 李冰 ?侯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