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光啟
“70后”作家評論專欄
“70后”詩人:“一個時代的詩歌演義”
榮光啟
當代中國文壇,“70后”作家漸漸成為作家隊伍的主體,在各個文學類型中,“70后”作家的寫作實績,漸漸為人側目。其實想想,“70后”的作家,今天已四十有余,四十而立,這正是人生大出成績的時候。英語文學中,在T.S.艾略特看來,一個人超過了25歲,其寫作所背負的使命將會不再相同。何況四十歲呢!而在上世紀之交,“70后”作家的寫作,最早被人關注,主要來自于詩歌領域。原于此,南方的批評家如謝有順等,曾經認為當代中國文學,最有活力的部分在于詩歌這一塊。
“70后”這一概念最早可能來源于南京的一批作家的民刊《黑藍》。1996年初,南京寫作者的陳衛(1973年生),在民間傳播他們的自印刊物《黑藍》,該刊封皮上赫然有“70后——1970年以后出生的中國寫作人聚集地”字樣,發刊詞中有一句話:“太多的標準,使我們更情愿把對自身的認可還給自身。”受《黑藍》啟發,深圳的一批詩人如安石榴、潘漠子在其主編的“純文學詩歌研究月刊”《外遇》(深圳)第四期(1999年5月20日出版)上推出了“70后”詩人專號。這份中國南方只出了四期即遭停刊的民間詩報,為人們保留了詩歌界的“70后”正式以群體集結的方式面世的初期情景:這一期報紙有12版的容量,專號名為“一九九九·中國’70后詩歌版圖”,第一版收有安石榴關于’70詩歌寫作的那篇著名的“宣言”——《七十年代:詩人身份地退隱和詩歌的出場》以及詩人嚴力的詩論《從自救的角度出發》,其它11個版面依次收有39位“70后”詩人的詩作。
榮光啟,男,1974年1月生于安徽省樅陽縣。文學博士。現任教于武漢大學文學院。2009年,北美華人基督教學會(波士頓)訪問學者;2010-2011學年,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弗里曼項目學者。2008年曾獲“中國十大新銳詩評家”提名。著有詩集《噢恰當》(上海三聯書店,2014)。
《黑藍》創刊號
由于生計的原因,或者說更重要的是性情的原因,安石榴等人并沒有將“70后”的“歷史”繼續書寫下去,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從2000開始),關于“70后”詩人的“位置”設定和“歷史”演繹,其中主要的工作是由另一位1970年代出生的南方詩人——黃禮孩來完成的。
在廣州謀生的詩人黃禮孩,除了自己那在當代詩壇別具一格的詩歌寫作之外,還以一種奉獻的精神和遼遠的眼光來對待“70后”詩人,將推舉“70后”的詩人、詩作當作了一項長期的義務和責任。在2000年和2001年《詩歌與人》分別推出兩期“中國七十年代出生的詩人詩歌展”之后,2001年6月,由黃禮孩主編的中國第一部70年代出生的詩人詩歌集《’70后詩人詩選》(福州:海風出版社)終于面世。2004年5月,又有展示“70后”文本實力的一部大容量的《70后詩集》(分上、下冊,康城、黃禮孩、朱佳發、老皮編,福州:海風出版社)面世。
在2001年出版的《’70后詩人詩選》中,編著黃禮孩在介紹“70后詩歌狀況始末”時以一種激動的心情將“70后”詩人的出場到一系列的詩集出版、國內民刊及正式刊物對“70后”的隆重推出等等現象、過程稱之為“一個時代的詩歌演義”,并且,這句話也印在這本詩選的勒口和封底。并且,在勒口上,很醒目地有這樣一段話:“……’70后詩人從一個相對晦暗不明的狀態到頭角顯露,從獨立的個體寫作到現在形成的龐大詩群,從民間自覺的發起到在公開詩刊上的波瀾起伏,已真正凸現出這一代人的詩歌寫作,真正成為現代漢語詩歌繼‘朦朧詩’、‘第三代’之后的一個新興的寫作群體。”
筆者也認為,在當代中國詩壇,目前活躍的大約有這樣幾種詩人層次:首先值得關注的是以北島和多多為代表的“朦朧詩”時代的詩人,他們在近幾年或以新的寫作方式或以經典文本的再度流傳重新贏得了人們的尊敬;接下來應該是一些被稱之為“第三代”的詩人,以肖開愚、歐陽江河、王家新、西川、于堅、王小妮等優秀的漢語寫作者為代表;再次是一批像黃燦然、臧棣、余怒、伊沙等1960年代出生的詩人,這一批詩人,在“第三代”之后的中國詩壇,或以詩藝的成熟或以激烈的反叛姿態已成為人們難以忽略的人物。而在這些前輩、導師或兄長之后,當代中國詩壇最為活躍的、人數最為眾多的恐怕就是“70后”的詩歌寫作者。
“70后”詩人的寫作目前雖然在思想、經驗上還不夠深切,在詩藝上還欠成熟,但其從事詩歌寫作的熱情、對現存文學秩序的反抗意識、對新的詩歌方式的探索,借助于新的傳播媒介(尤其是網絡論壇和民刊),廣泛而頻繁地刺激閱讀者的眼球,使人們在關注當代中國詩歌時不得不承認他們是關乎漢語詩歌未來的巨大存在。對“70后”的歷史和當下寫作狀況的考察,似乎也充滿必要。
本期我們擬從沈浩波、尹麗川、朵漁、宇向等四位詩人開始,來考察他們的寫作狀況及其對當代中國詩壇的意義。選擇這幾位,主要原因是他們作為“70后”詩人的代表性,在“70后”詩人最初的出場中,沈浩波、尹麗川和朵漁等,以其大膽、叛逆的文學主張和新鮮文本刺激著即存的文學秩序。其實如今他們的寫作風格,可能早已迥異于前,但“70后”詩人,有今天的文學江山,離不開他們當初的赤膊上陣、搏底式的對抗。1999年之后中國詩壇分裂成兩大基本陣營:一邊是宣告“在藝術上,我們秉承真正的永恒的民間立場”的詩人群體,另一邊是被認為屬于“知識分子寫作”的一批詩人。而沈浩波、尹麗川、朵漁、宇向等,明顯屬于前面這個陣營。
除了詩歌,將來我們也有意考察小說、散文等領域中“70后”作家的貢獻。
《’70后詩人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