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筱
如果你穿越回去,那個世界既沒有沙場,也沒有江湖,更無法和皇族扯上關系,那也不要輕易放棄自己,至少,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得體的普通人。
整日在林中喝酒縱歌、廟堂之上逼力士脫靴都是庶民中的才子才有的特權,如果沒有天賦異稟的才華,還是別向竹林七賢和李白之流學習了,選一個門檻低一點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講衛生、懂禮貌就行。事實上,在禮節繁多且科技不發達的中國古代,要做到這六個字并不容易。
講衛生:洗澡有規定,刷牙有妙招
幾乎一脫離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意識到了“講衛生”的重要性,最直接的實現方式就是“沐浴”。“沐”是洗發,“浴”是洗身,按照《周禮》的規定,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洗澡才算是有修養的文明人。
早在3600年前的商朝,商湯王就用青銅浴盆泡澡了。到了先秦時期,皇宮的浴室設備已經相當“現代化”,供水、供暖和排水系統一應俱全。
“洗發水”和“沐浴露”的發明也比你想象的早得多。《左傳》中就記載了人們用淘米水洗頭發的場景。魏晉時代還出現了一種“澡豆”,由豆粉合藥制成,既能去污又能護膚。不過,這東西在當時是皇家特供。
皇家如此講究,自然受不了群臣整天臟兮兮地往宮里跑。從漢朝起,官員們就有每工作五天回家洗一次澡的“休沐”假期;到了唐朝,“住宿制”改成了“走讀制”,五天一休沐的制度還保留著。但似乎沒人真的用這個假期來洗澡。看看白居易的這首《沐浴》詩吧——“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馀。”白老先生官至正五品,且是著名詩人、社會名流,都能幾年不洗澡,偶爾洗一次還沾沾自喜于搓掉幾層陳泥、“衰瘦”不少,可見歷史翻了2000多年,洗澡仍然是極少數人才有的奢侈享受。
同樣的例子還有刷牙——確切地說是“揩齒”或“剔牙”。三國時期的貴族墓葬中已經出現了金制小牙簽,想來是墓主人生前用以剔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所用。但直到幾百年后的隋唐時代,清潔口腔的習慣才逐漸開始在民間流行,工具也相當簡陋:濃茶、鹽水、酒漱口,然后用手指或咬軟的楊枝蘸上鹽當“牙刷”,或者干脆從樹上揪一片嫩樹葉塞進嘴里嚼一嚼,那就是天然的“口香糖”。
感謝聰明的宋朝人,用馬尾毛和動物骨頭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桑枝和生姜煎水熬制成今日牙膏的雛形,將人們從“手揩牙齒”的原始方法中解脫了出來。

重儀表:從衣服到頭發,處處都可做文章
不洗澡尚能見人,反正大家都沒這條件和習慣,但亂穿衣則萬萬不可。這可不僅關乎時不時尚、養不養眼,首要的問題是要穿符合你身份的衣服,別僭越。
在物資匱乏的商周時期,差別倒不是很大,大家都穿著上衣下裙的麻布“套裝”,貴族在裙子外面再多系一片革制或絲繡的斧形服飾,就是身份尊貴的標志了。春秋時代,取而代之的是像連衣裙一樣、下面垂到腳踝的“深衣”,而且下半身的裙子得用12片布來裁剪,象征著每年的12個月,以表達古人對天時的崇敬。但也只有諸侯、士大夫穿得起這種高級服飾,平民仍然是粗布褐衣。
秦朝以后,為了維持統治秩序,衣著等級制度日益完善。走在大街上,觀察衣服的式樣、用料、花紋,就能區分出官員和庶民。再看顏色,就知道此人官大還是官小。
盡管穿衣戴帽由不得自己,還可以從其他方面追求時尚,比如發型。
千萬別被古裝劇中那些長發飄飄的男俠女俠、公子小姐們誤導,事實上,當時在大庭廣眾之下披散頭發的大致只有五種人:少數民族人氏、道士、囚犯、乞丐或未成年人。也就是說,今日的離子燙、大波浪、波波頭在他們的腦袋上完全沒有施展空間。
不過,這也絲毫沒有減少古人對潮流的追求。一個發髻就貫穿了上下幾千年:漢代婦女常梳“倭墮髻”,北朝婦女則鐘情“十字髻”,唐朝人發明了“靈蛇髻”“飛天髻”,宋代又出現了“朝天髻”“同心髻”。時尚文化最發達的是隋唐時期,女人們為了盡可能多地在頭上插珠寶首飾,紛紛將發髻梳得又高又大,以至于偽裝濃密的假發成了社會暢銷品。
懂禮貌:你知道做個客有多累嗎
穿衣梳妝停當,終于可以去拜會朋友了,這才是真正考驗普通人個人風度的時候。
別急,登門之前先準備好禮物。這倒不費什么腦筋,《周禮》早就規定好了見什么樣的人帶什么樣的禮。如果你是初次登門,很有可能會吃閉門羹——別慌,主人不是要趕你走,正相反,這是在表達恭敬,類似于“哎呀怎么好意思讓您親自屈駕光臨寒舍呢,您還是請回吧,下次我去拜訪您”。
這時候你要做的就是站在門口一再懇請,直到主人接收到你的誠意迎出大門,賓主互行拜禮,然后主人三揖從右邊入門,你從左邊進去,在庭中遞上禮物,再經過“哎呀哎呀太客氣了拿回去吧”和“那怎么行你就收下吧”的三個來回,主人終于接過禮物,讓你進屋了。
進了屋也不能輕松。首先,進門請脫鞋,別踩臟了坐席。在唐宋之前的幾千年里,人們都是席地而坐,因此室內往往滿鋪筵席,脫鞋甚至脫襪入室就成了最基本的禮節,否則便是對主人不敬。
君子坐席也有許多講究,比如效仿孟母教子的“席不正不坐”(《論語·鄉黨》),是指席子的四邊要與墻壁平行。此外,《禮記》還規定“父子不同席”、“男女不同席”、“有喪者專席而坐”。
坐的姿勢也不能隨隨便便,兩膝著地、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這是一般姿勢,跟老友談天說地無妨;若要向對方表示尊敬,就得抬起臀部,挺直上身,擺出“跽”的恭敬姿態。好不容易坐定,又突然來了一位尊者,還要讓席以表謙卑——唉,做個客真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