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偉
重慶涪陵高級中學
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審美教育
陳 偉
重慶涪陵高級中學
語文教學中,常會聽到部分教師感嘆學生對語文沒有足夠的興趣,學生也越來越感覺到語文課很單調。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認為:一方面是迫于高考的壓力;另一方面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得不到很好的激發。針對這種現象,我想談一下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問題。
通俗來說,審美教育就是“美育”,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提高個人和民族素質的重要渠道。審美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在對學生實施德育和智育的教育過程中,要適時地引入美育因素,借助美育堅定人們的道德信念,培養人們的道德情操,通過審美價值喚起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更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協調發展。
(1)演示與再現審美教育既是一種美的形象教育,又是一種美的情感教育。它不同于知識灌輸、道德說教、行政命令、法律制裁,它不需要從外面強加于人,它的特點是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將美的形象、高尚的情感呈現于人們面前。因此,在進行審美教育時,教師應該首先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審美情感,作為審美活動的內驅力。要想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立足教學內容,用生動、感人的語言,描述趣味橫生的事件或情境,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和教學細節密切相關的動作,創造出審美意境。氣氛的營造,可以使審美主體的情緒受到強烈感染,從而產生審美的欲望。
(2)誦讀與品味對詩詞和散文作品的賞析,經常會涉及到“意境”這個詞。作為中國傳統的一個美學范疇,“意境”一詞概括了中國古代從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審美規律。從黃鉞對意境的評價“意居筆先,妙在畫外”中可以看出,“意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有限的形象中暗示不可窮盡的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由于高中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也比較膚淺,因此在指導學生感悟作品的意境時,要注意避免使用那些專業化的術語,而應從最簡單的誦讀入手,使學生在吟誦和品味中漸入佳境。
(3)想像與創造清末詞人況周頤曾經說過:“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靈與相浹而俱化,乃真實為吾有而外物不能奪。”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不能只是停留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上,而應該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像、聯想,使文學作品的形象豐富、充實起來。
如果學生不善于進行積極的聯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么再美的文學形象對他們來講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因此教師應該注意啟發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把課本上的符號變成立體的畫面,以培養他們對美的感知能力。如在學習《風景談》中“高原歸耕”圖時,可以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有代表性的意象:碧藍的天空,柔和的月亮,山是黑的,谷子“叢密挺立”,忽然山脊上“長出”兩只牛角,然后是“牛的全身”,還有掮著犁的“人形”,他們“蹣跚而下”,伴隨著“粗樸的短歌”。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像,將其中所描繪的人、事、景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人是畫面的中心,他們崇高而質樸,藍黑的主色調、銀白的月光,增加了畫面的圣潔之美,而“愉快的旋律”和“粗樸的短歌”,則突出表現了延安人以勞動創造為樂的崇高精神。在高中課本或課外讀物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膾炙人口、極富表現力的詩句,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些都是培養學生想像力的好材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此為例,有意識地對他們進行審美訓練。
除去把握好高中語文課本知識中的各種審美元素,教師還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過程中,充分地考察學生的實際特點,有針對性開展審美教學。高中生是具備一定審美基礎的學生群體(高中生經過三年的初中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尺度,
許多的名人作品高中生已經開始涉獵,其也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價值觀)。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就要充分地利用好高中生求知欲強、想象力豐富的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故意留下一些知識不進行講解,那些好奇心強的學生就會在課下主動地查詢這些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語文教學應該有審美教育的實施,這和應試教育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在缺乏了審美教育,語文教學就會讓學生產生一種枯燥無味的感覺。無論是在閱讀教學,還是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從審美的角度理解文意,會更容易些,學生也覺得會更有趣,同樣也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審美教育的實施,讓學生學會抓住教材中的美,讓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陶冶情操,練就性情,凈化心靈,用美好的心靈去感受美,用純潔的眼睛去發現美,用積極的行動去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