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倫芳 謝沛豐
重慶市綦江區打通中學;重慶市綦江區打通第一小學
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設疑”初探
瞿倫芳 謝沛豐
重慶市綦江區打通中學;重慶市綦江區打通第一小學
教育在現代社會的帶動下“課改”是進行得如火如荼,可謂是“百家爭鳴”,目的只有一: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多形式的、多能力的、多類型的人才。但是,在目前的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填鴨子”式的教學比比皆是,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學過程成了只是教師的“講”,學生的“聽”,語文課的教學成了一個個知識點的簡單歸納和總結,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死讀硬背成了學生掌握知識的唯一方法。結果往往是,教師講得起勁,學生學得賣力,教學效果還不好。農村孩子本身的閱讀面窄就已經制約了語文學習,加之缺乏應有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很少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更不用說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因而,語文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限制,思維個性被抹殺,這不能不使人對農村語文教育堪憂。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教師首先要改掉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那么,課堂設疑就尤顯重要,設置疑問,創設問題情景,既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學習思考的能力。那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采取合理的方式設置疑問來啟發和引導學生呢?
初中學生對課文本身來說是有一定的興趣的,但在設疑時候如果不注意就會把學生的興趣打消掉。這時候的初中學生在觀察事物時,已帶有一定的明確的目的性,適當引導能較全面地觀察事物。同時他們的思維能力也有很大的發展,已能初步運用概念,判斷進行邏輯思維,初步具備接受系統理論的能力,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而這些心理特征體現在學科上就表現為對語文等學科有一種“潛在”的興趣。因此,教師在設疑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心理發展的這些特點,通過設疑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另外,作為農村孩子,他們的眼界具有局限性,教師在設疑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超越了他們能力所及的范圍。比如,我們在教學“說不盡的橋”這個專題活動時,就不能讓他們去調查浙江的橋了。
語文是豐富多彩的,語文又是復雜的。語文學習從內容上說包括了生物地理,科技歷史,人文古跡……從形式上說包括了聽說讀寫,因此,教師要鼓勵和啟發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觀察語文現象,從而更全面地認識和把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如在講到《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時,就可以通過觀看昔日圓明園的圖片資料介紹后設疑:“作者是如何稱頌這萬園之園的?”進而引導學生讀課文思考問題。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教師設疑,學生思疑,釋疑的過程,能極大地啟發學生,開寬其視野,激活其思維,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主義精神。
《語文課標》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也應提倡人文主義精神、科學態度等,這都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質,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應有時代精神。如在講到“世界何時鑄劍為犁”這個綜合實踐活動時,我們不但要從歷史、文學作品中去搜集有關戰爭的資料,更應該聯系當今世界局勢,從當前形勢去認識世界,認識戰爭,比如提問:“當今世界戰爭時有發生,那你將怎樣看待呢?”(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利比亞事件等等)“未來有可能發生什么樣的戰爭?”讓學生都參加到交流、討論當中。這樣學生也會被很快地調動起來,展開積極思維,從而很快自然地得出“和平與發展”的立場上,并且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激起學生學習上的共鳴,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師在設疑的過程中必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由簡到繁地設計問題,使各個問題層層推進,環環相扣,然后,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積極思考。這樣可啟迪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有助于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比如在初學句子賞析的時候,我們不能把一個句子直接拋給學生:“這個句子有什么表達效果?”那么很多學生都會無所適從。如果我們從一個詞語入手,設疑:“我們把這個詞換一換,哪個更好?”、“這個句子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這樣把問題細化,學生更容易掌握。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提問練習,當學生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即便是大問題拋給他,他們也能應付自如了。
當然,關于語文課改當中的“設置疑問”這一環節要求教師在語文基礎知識與語文思維能力的互相促進上多下功夫;同時,設疑必須建立在對教材的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必須有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當然設疑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和拓寬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尤其作為農村初中語文教師,更要善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具體的語文學習要求設置疑問,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