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欣
遼寧省大連市旅順第三高級中學語文組
語文教學中閱讀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促進
宋 欣
遼寧省大連市旅順第三高級中學語文組
中學生的閱讀往往憑興趣,隨意瀏覽,遇到什么看什么,沒有一定的閱讀目的。閱讀起來缺乏方向性和系統性,特別是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市場“魚龍混雜”,有些書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閱讀中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引導,幫學生推薦一些合適的書目,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閱讀興趣;培養
閱讀是一個學習理解語言,掌握閱讀方法,汲取知識,提高認識,發展思維,豐富思想感情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學生的成長進步奠定良好的基礎。
語文學習活動與其他課程的學習不同,大量的學習活動是在課外進行的,要學好語文,僅僅靠課堂中學到的一點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而課外閱讀,又是鞏固課內所學知識,豐富、積累語文知識的一個相當重要的途徑。
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究竟該怎樣引導?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此,我們想盡各種辦法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1)以讀導讀。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把名著閱讀內容引入課內。在教學中,我們會不失時機地將名著引入課堂之中,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指導學生閱讀名著。
(2)以寫引讀。例如學習《楊修之死》,引出對曹操這一人物的鑒賞。課后讓學生結合對《三國演義》的了解,寫一篇《我心目中的曹操》,學生主動參與,熱情高漲,加深了對名著內容的理解。我們還可以先結合授課內容布置題目,諸如“我看楊修的死”、“從《朝花夕拾》中你看到了魯迅怎樣的童年”、“讀了陶淵明的詩文,你對他的生活態度有何看法?”等。要解答這些問題,勢必需要學生去閱讀整部文學作品,這樣就提高了閱讀熱情。
(3)以動誘讀。我們經常舉行知識競賽等活動,平時在語文知識檢測中有意識地增加一些文學名著方面的題目。在講授《隆中對》時,精通《三國演義》的同學談有關諸葛亮的經歷,他以自己廣博的知識贏得了全體同學的熱烈掌聲和無比羨慕,這樣也激發了其他同學閱讀的積極性。
(4)以效促讀。以展示閱讀成果來強化閱讀興趣。在平時的隨筆寫作中,我們要求學生多寫些閱讀心得、評論文章。我們把一些寫得深刻的文章進行講評展覽,學生在展示作品時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樣強化了他們的閱讀興趣,也推動了整個班級的閱讀熱情。
(5)巧設疑問。即根據教學目標,通過設疑、設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將學生的興趣直接引入教學活動中。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懸念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設置懸念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案例:在教學《家鄉的橋》一課時,可以這樣導入:?有這樣一位作家,他離開他的故鄉江南,一別就是幾十年。每逢與朋友談起故鄉,家鄉的人,家鄉的景,就浮現在他眼前。尤其令他難忘的是家鄉的橋,于是,他提筆寫下了這篇《家鄉的橋》。作者為什么如此留戀家鄉的橋,家鄉的橋到底給作者留下了哪些抹不去的記憶呢??這樣引出課題,也引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激發了他們閱讀文章的迫切心情。
通過對不同類型課文的閱讀方法的分析,拋磚引玉,教會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特別是一些傳誦已久的作品,我們就不惜時間指導學生如何精讀作品,體味作品的文化意蘊,引導學生著眼于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的品味。
(1)品味作品的語言美。語文課堂只有通過對語言的品味,才能獲得美的渲染和語感的培養。“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形象的比喻來表達綿綿無期的“愁緒”;“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用歷史典故巧妙表達人生志向……透過語言文字,我們體會到祖國語言的精妙博大,領略到字里行間產生的意境美。
(2)領悟作品的形象美。語文教材聚集了眾多的藝術形象,在他們的身上可窺見民族優秀傳統美德,我們在教學中通過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真善美,正確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北朝民歌《木蘭詩》中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她的故事有著濃濃的中國情調。教師可以順著課文的脈絡,深入分析木蘭的人物性格,體會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
(3)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語文課程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精神,課文中閃耀著人文的光輝。《沁園春·雪》展示壯美河山,揮灑壯志豪情……這些或樸實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以一種感人肺腑的美,滌蕩著人的心靈。引導學生詮釋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情操的實踐。
(4)體驗閱讀的個性美。新課標中提到“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例如教學《羚羊木雕》,我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問題:“女兒既然把價值不菲的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她該不該要回來?”一石激起千尺浪,學生立刻就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派,課堂上立即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現象。
我們把這些賞析閱讀的角度和方法教給學生,他們在閱讀時就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方法分析,閱讀效果明顯提升。
(5)適時抓住教育契機,拓展閱讀空間。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也不失時機地關注學生感興趣、樂接受的生活熱點現象,以此為切入點,誘導學生自主地閱讀書籍。針對學生癡迷打游戲機的狀況,我們利用網絡游戲引導他們去解讀名著知識。我們讓班上的游戲機迷舉辦“網絡游戲《西游記》與《西游記》的異同”的活動。他們為找資料變成了書蟲,總往書店里鉆,有的從網上下載了豐富的資料。學生說起名著知識滔滔不絕,享受著讀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