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忠新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鶴子初中
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觀
賴忠新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鶴子初中
環境惡化、資源短缺、人口膨脹、生產方式落后等正日益阻礙著人類社會前進的步伐,從而引起人們的注意,牽動著所有地球人的神經。作為一門專門研究人類社會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地理所研究和探討的對象是大地表面的現象和事物。它承擔著向學生進行正確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發展觀的教育,使學生步入社會后成為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和領頭人。因而在地理教學中樹立和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和意識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和目標之一。
初中地理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教學內容,所以教師在備課時對教材中蘊藏的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教學素材要充分理解,深入發掘。這樣才能找準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教學結合點和切入點:
1.環境觀和資源觀教育內容。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星球,它為我們人類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品:水、土地、空氣、礦產、動物、植物……離開它們中的任何一樣,人類都將無法存續。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逐步加快,人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環境的壓力卻明顯加大。教材中大量的篇幅、圖片顯示著土地荒漠化、過度放牧、無計劃開采、濫砍亂伐、水源污染等環境遭破壞的信息,為教師提供了詳盡的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教學素材。
2.人口觀教育內容。
人口是社會發展的最寶貴的資源,但人口的數量與增長必須同社會經濟水平和自然環境條件相適應。我國的現有人口數量和增長速度對社會發展的制約,在教材中多次敘述。這就為教師提供了可圈可點的社會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教學素材。
3.生產生活觀教育內容。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環境、氣候存在明顯差異。農業生產方式、工業生產類型不盡相同,經濟發展的水平也相距懸殊。教材中展示的農業陡坡墾植、草地過度放牧、大水漫灌、工業高耗能高排放、生活浪費嚴重等內容,均是教師向學生進行經濟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教學素材。
學校教育的系統性、計劃性和全面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主陣地,但它并不是學生受教育的全部。現代社會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理念正深入人心。地理教學中學生可持續發展觀的培養也不例外,多年的地理教學實踐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向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教學應通過下列途徑。
1.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
研究過中學地理教材的教師都知道,舊教材也好,新地理課程標準也罷,無不把可持續發展這1當代社會和地理學研究主題作為貫穿全教材的主題思想,并以大量的篇幅和圖片描述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緊緊圍繞這1主題開展教學,提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人口、經濟、生產生活方式的緊密關系,認識到離開環境、資源、人口、經濟、生產生活方式等談可持續發展是毫無根據和意義的空談,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笑談,從而樹立學生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生產生活觀,在此基礎上連點成線,逐步建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和意識。如我在教學西雙版納的旅游與經濟時與學生談到以下問題:西雙版蓬勃發展的旅游業是憑借什么而發展起來的?(位置優勢和動植物資源優勢)因此在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什么問題?(保護動植物資源)如果在產業發展中不注意保護環境、任意砍伐,其結果會怎樣?(山變光、水土流失、動物遷徒或死亡,無景可觀、游客銳減、旅游業成無米之炊)旅游業的衰退,會影響到當地人的就業機會和人均收入嗎?(那是肯定的)就業機會和人均收入的減少會在當地產生什么后果?(生活水平降低、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通過上述的簡短談話,學生就逐漸建立了環境的保護與當地人民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密切關系。
2.在研討活動中鞏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
勿慵置疑,新課程中的活動內容給課堂教學之余增加了生生互動的平臺和話題,這將有利于解放學生的嘴、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首先應該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研討交流;其次,鑒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視野,教師應根據學生研討的內容主題,選擇學生熟悉的本地具體事例進行展開。這樣能保證學生有話可說,且指向性明確,才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科學,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既容易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強烈愿望;又針對了中學生感性認識強于理性認識的特征,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地理知識;同時也能在實踐中增強和發展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增強和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觀應注意的問題 可持續發展觀畢竟是一個牽扯面寬廣的高深課題,教師在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觀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把握教材中所涉及問題的難度,盡可能地結合學生熟知的當地具體事例,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分析、思考;不苛求學生在研討這問題時面面俱到,積沙成塔,積腋成裘,均需假以時日;遵循由小及大、由近到遠、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原則;不要輕意否定學生對某1問題的觀點和看法;對可持續發展觀中所涉及的幾個要素之間的橫向關系不可簡單定義和概括;社會實踐活動中,要特別注意學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生命永遠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