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孔平
四川省瀘縣城北小學校
讓小學品德課堂活起來
梁孔平
四川省瀘縣城北小學校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以態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為主要目標。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小學品德課堂的活就是調動學生的情緒,使之精神振奮起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再將這種積極性遷移到整個教學工程中。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是教師組織活動的主要依據。由于該課程是一門開放的、強調兒童個性、學校和地方特色的課程,因此,與典型學科課程的教科書明顯不同的是,教材為教師因地制宜地創造和開發富有特色的本地區、學校和班級的課程留有一定的空間;同時,教科書的內容呈現方式的變化使它不在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而是成為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因此,在使用教材時,一定要改變以往“教材為中心”的教材觀,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對教材進行細致的研究和計劃,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發展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或看圖講解。在保證實現基本目標的前提下,教師可對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使兒童在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教育活動中各個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教師要創造性地開發適宜當地的課程內容,本課程的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兒童生活周圍的人和物、家庭、學校、社區、自然、環境設施、人文景觀以及兒童生活中的體驗、經驗、發現等等,各種節目、文化活動、重大事件、民俗活動等等均可視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也就是說從兒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發掘出課程的寶貴資源。
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才能創設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使教學資源活起來,充當教與學的中介,引導學生先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情境可以傳遞情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課堂情節,適當創設一定的道德情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在想象性的情感體驗中,經歷動機的沖突,情感的激蕩,認識的升華。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法必須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發揮高度有效的功能。我在教學《我在慢慢長大》這一課時,課前,我讓學生準備自己從小到現在的生活照片。課堂上通過互相展示照片(同桌展示、小組展示、上臺給全班展示等),讓學生感受體驗到自己在長大。當有一個同學展示出這么一張照片時:一位年輕婦女抱著一個小姑娘(明顯看出是一對母女),小姑娘手里拿著蛋糕在吃,媽媽在微笑。我就問:“這是你和你的媽媽嗎?”小姑娘點點頭。于是我接著說:“媽媽抱著小時候的你,有時候胳膊都累酸了。從小到現在,媽媽疼你、愛你,有好東西自己舍不得吃,總是留著給你吃,為了你的健康成長、幸福快樂,付出了很多艱辛,你應該對媽媽說句什么話呢?”通過我對她道德情感的引導,小姑娘很快感悟,接著說:“我應該對媽媽說聲:‘媽媽!謝謝您,您辛苦了!’”。因此,教師要善于挽起和誘發學生對道德現象的情感體驗,逐步培養學生善感的心靈,讓學生真正地感動,以自覺的行動克服不良的行為。
單一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只能讓課堂變得枯燥無味,教師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如:議一議,說一說,想一想,猜一猜,表演,搶答,競賽,講故事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不會感到厭倦,學生的知識記憶得牢固,教學效果會大大提高.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臺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
要想真正教好《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教師就應該多想方法,不斷創新,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體化和個性化的“怎樣做人”的教育,作為教育者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方法,實施教育創新,適時構建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