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棟華
人體雖然找不到幾何學意義上嚴格的角,但通過一些假想的線段和近似法觀察,便可以發現許許多多的角。醫學上,尤其是骨科,常利用這些角度來判斷運動系統的功能,幫助診斷并治療疾病。
將雙上肢放下伸直,掌心向前,上臂縱軸延長線與前臂縱軸線相交,形成一個5~15度的角,醫學上稱之為“提攜角”。它是人類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樣,兩手提東西時不易碰到下肢,便于直立行走。孕婦在臨近分娩時,骨盆相應寬大,提攜角也相應略大。發育中的兒童也較成人偏大。先天遺傳或后天疾病,尤其是兒少時期肘部骨折,可能引起提攜角的改變。小于正常值稱為肘內翻,大于正常值稱為肘外翻。這兩種畸形不但影響外觀,還會導致肘關節上下的肌肉不能正常用力,活動不利,容易疲勞。時間久了可能引起創傷性關節炎,出現肘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肘內側有很重要的尺神經通過,肘外翻嚴重時會受到牽拉、壓迫和摩擦,引起遲發性神經炎,產生手部活動障礙、皮膚感覺遲鈍等癥狀。
與肘關節相似,下肢伸直時,大腿和小腿的縱軸線也形成約10度的外翻角,女性較大。幼兒學步時則有輕度內翻,于發育中自行矯正。如果兩膝外翻超過正常范圍,站立時兩腿呈X形,稱為X形腿;如果兩膝內翻,站立時雙膝無法靠攏,大致為O形,稱為O形腿。這兩種畸形常是小兒佝僂病的后遺癥。
正常人的拇趾向外有8~10度的偏歪。超過這個角度叫拇外翻,是中老年婦女的常見病;小于這個角度叫拇內翻。女性喜穿高跟鞋,鞋頭尖而窄,大致為方形的前半足被擠壓變形,高高的后跟更使身體重心前移,使雙足更向前塞緊。久而久之,肌肉、肌腱及韌帶失去平衡,發生攣縮,拇趾形成固定外翻畸形。其根部的跖趾關節受到鞋幫擠壓、摩擦,又引起跖骨頭增生、關節半脫位和拇囊炎,局部紅腫、疼痛,不敢走路。嚴重的拇外翻必須手術。
檢查腰椎活動時,醫生常請病人站正,向前彎腰,再向后伸,然后向左、右側彎,并且固定骨盆,使腰椎旋轉。正常人向前彎腰可達90度,向后30度,向左、右均為30度,向兩側旋轉各30度。如果角度減少,說明腰部可能有病變。經過治療后,檢查這些角度的變化,可以了解治療效果。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均有各自正常活動范圍,如果角度減小或加大,都是不正常的。
駝背或脊柱側彎患者要認真測定畸形角度。如特發性脊柱側凸,角度小于10度時,一般不必治療,定期照X光片,測量側彎角度即可。8~12歲的兒童身體發育旺盛,側彎畸形發展較快,每月可加重1~2度。一旦發現側彎角度大于10度,就要采用體療等綜合措施進行治療。如測得側凸角度在45度以上,即可確定為重型病人,以手術治療為好。
正常人仰面平臥床上,下肢伸直抬高,與床面可呈80~90度角,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病人這個角度則會大大減小,下肢抬高到一定程度后疼痛加劇。此檢查叫直腿抬高試驗,醫生常用來協助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
中老年人由于韌帶、肌腱退化,易患肩腱袖病,可出現“疼痛弧”。兩手下垂站立,患肢慢慢伸直外展,在60~120度時發生疼痛,小于60度或大于120度時癥狀消失。借助此點可以和其他肩周疾病相鑒別。
骨折傷員的X光照片上,斷端除了發生重疊、分離、錯位等變化外,常常有各種成角。測量角度可以幫助制訂治療方案,判定預后。比如,與骨骼生理弧度一致的10度以內的成角不須復位。股骨頸骨折病人,骨折線與股骨干縱軸垂線所成的角稱為 Pauwels氏角。這個角度越小,骨折越穩定,也容易愈合。
骨科醫生幾乎每天都在考慮角度,利用角度。病人關節的活動度大小要用角度來衡量;手術的效果需要角度來判定;手術中血管移植吻合,要計算好角度,否則可能引起血流不通;肌腱移位也要講究角度,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肌肉的力量;用鋼釘、鋼針等固定骨折時,要選擇最佳角度,才能保證位置準確、力量足夠。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角度在醫學中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