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宏
近年來,我國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年發病增長率為4.2%,遠遠超過了西方國家的2%。
早發現、早治療是防治大腸癌的重要措施。大量研究結果顯示,Ⅰ期大腸癌患者5年存活率高達95%以上,Ⅱ期為80%,Ⅲ期僅有50%~60%。現已查明,有家族腸癌遺傳病史的人群、家族中有腫瘤遺傳基因的人群、結腸息肉患者、50歲以上的高齡人群、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來自日本血吸蟲病流行地區和大城市居民及曾得過惡性腫瘤者,是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對于這些人群,可以通過人群篩查的手段來早期發現大腸癌。
一般人群普查
1.70%~75%的大腸癌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其中75%可通過直腸指檢發現腫塊。尤其是出現便血、便頻、大便中有黏液以及里急后重等排便習慣異常者,均應做直腸指檢。一般能了解距肛門8厘米范圍內的病變,如做屏氣等增加腹壓的動作則可能查到更高部位。4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要檢查一次。
2.大便隱血試驗簡便易行,費用低廉,5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檢查一次,可作為大腸癌大規模普查的初篩方法。如陽性,則進一步做纖維結腸鏡檢查。大便隱血試驗還可檢出大腸息肉等疾患,特別是大腸腺瘤的癌變率可達10%~20%。
3.有條件者,從50歲開始連續三年,每年做乙狀結腸鏡檢查;如陰性,以后每四年檢查一次。有便血或大便習慣改變,經直腸指檢無異常者,應常規進行乙狀結腸鏡檢查。75%~80%的直腸、乙狀結腸癌可借助乙狀結腸鏡予以確診,同時還能采集活體組織標本,通過電灼摘除腺瘤等癌前期病變。
高危人群的篩檢
1.如直系親屬中有一人患大腸癌,則本人患該病的危險增加,應于40歲時開始行乙狀結腸鏡檢查、糞便潛血或二者兼施的標準篩檢。
2.曾行大腸癌根治術者,發生復發性癌或新癌的危險增加。術后要動態觀察癌胚抗原(CEA),若CEA持續不降或短期下降又復升高者,要考慮切除不完全或復發的可能,及時進行結腸鏡檢查。行大腸癌切除術者,如果術前未進行徹底檢查,則推薦術后1年內行結腸鏡檢查。如果本次或術前結腸鏡檢查顯示正常,則下一次結腸鏡檢查可在3年后進行,以后每5年檢查一次。
3.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結腸腺瘤性息肉?。ˋPC)基因的先天或獲得性缺陷所致。40歲以后,攜此基因者發生癌變的幾率接近100%。這些家系成員應接受遺傳學咨詢,并從青少年時期即進行定期的結腸鏡檢查。
4.腺瘤性息肉的癌變率與息肉大小相關,息肉愈大,癌變機會愈多。初次檢查發現腺瘤應做電切活檢,證實為腺瘤者,3年后應隨訪進行結腸鏡檢查。如第一次隨訪檢查顯示正?;虬l現單個小型管型腺瘤,則下次隨訪檢查可延至5年之后。但如果息肉體積大,數目多,則檢查的間隔時間應縮短。
5.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是一種家族性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凡疑及該病的患者,應從20歲~30歲開始每1~2年,40歲以后每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
6.潰瘍性結腸炎患病8年后,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增加,病史越長,危險性越大。因此,全結腸炎患者患病8年后,左結腸炎患者患病15年后,每1~2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
7.過去一直認為黑斑息肉病不會癌變,但近年來發現黑斑息肉病人患癌的幾率大大高于正常人。一項調查顯示,黑斑息肉病人癌變率為20%~23%。因此,黑斑息肉病患者應進行積極的隨診和檢查治療。對10歲以上患者,常規每兩年行全消化道造影檢查;20歲以上患者每兩年還應接受纖維結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