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源
陳女士在一家大型公司上班,公司所在樓層比較高,上下樓需要乘電梯。按說在現代社會,電梯是生活工作中經常乘坐的工具,但陳女士有輕微的幽閉綜合征,每次乘電梯都是閉著眼睛。前段時間報紙上報道“電梯吃人”事件后,陳女士對電梯的恐懼更是劇增,每次邁進電梯門,心里都止不住發憷,腦子里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各種可怕場景。甚至在工作時或者在家里,也不時地會想到那些“可怕的事情”,然后瞬間變得“整個人都不好了”。陳女士的同事們剛開始還安慰她,但時間長了就顯得不耐煩了,她也覺得自己有點太矯情。無奈之下,陳女士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診斷她患上了“電梯恐懼癥”,需要進行系統治療。
前段時間頻發的電梯安全事故引起了公眾對電梯安全的高度關注,也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心理沖擊,從而誘發了公眾對公共安全的廣泛性焦慮。由于這種安全事故發生的幾率畢竟是非常小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和事件的淡出,絕大多數人都會從這種焦慮狀態中走出來。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會像陳女士一樣產生較為嚴重的焦慮,并且這種焦慮長時間持續,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形成“電梯恐懼癥”。
一般來講,在各種公共安全事件發生時,事件本身的恐怖色彩以及不可控性,會給人們帶來強烈的心理刺激,產生“這種事也有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聯想,再加上媒體及網絡的渲染、助推、評論作用,就相當于反復的心理暗示,很容易使人們出現“急性應激障礙”。比如很多網友都說,在看“電梯吃人”事件的視頻時,感到惡心、胸悶、喘不上氣,對乘坐電梯產生了種種顧慮。從心理學角度講,當我們受到某種刺激,出現類似的戒備心理是一種預防性反應,是屬于正常范疇的,但即便如此,也應該及時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首先是要及時終止刺激,比如可以關閉視頻,有意識地不看有關事件的報道,也不要和朋友、家人談論此事,以免形成反復心理暗示;其次是轉移注意力,可以看場電影,或者看看書、聽聽音樂,淡化恐懼的記憶。跑步等高強度耐力運動可以對大腦產生生物化學作用,釋放一種叫作內啡呔的化學物質。內啡肽是大腦天然產生的鎮靜劑,被科學家稱為“快樂因子”。也就是說,運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心理調適方法,當不良情緒比較嚴重時,不妨一試。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由于外界刺激而產生的不良情緒,可以通過自我調適而緩解乃至消失。但是一些心理耐受能力本來就比較弱的人,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心理敏感脆弱的人,往往很難通過自我調節走出不良情緒的陰影,發展成“恐懼癥”。
區分“急性應激障礙”和“恐懼癥”, 在臨床上有一個標準,即一般以一個月為限,如果焦慮、不適等不良情緒持續超過一個月,就得及時看心理醫生,進行系統治療了。
說到“恐懼癥”,還是應該先說說“恐懼”這種情緒。人們對某些事物的恐懼,屬于一種防御心理,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只要不引起嚴重焦慮,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不屬于疾病。但是,如果明知引起自己焦慮的某種傷害發生的幾率是很低的,卻仍然無法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并且持續長時間出現煩躁情緒,甚至處于崩潰的狀態,那就是發展成“恐懼癥”了,需要接受系統的心理治療。
對于恐懼癥的治療,最常用的是“暴露療法”,這也是目前治療恐懼癥最安全有效的方法。簡單點說,所謂“暴露療法”就是由心理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設定階梯性的恐懼值,并讓患者逐步暴露于引起恐懼的事物中,循序漸進地接受刺激,從而逐漸降低恐懼的程度,直至癥狀完全消失。如治療“電梯恐懼癥”,就是越害怕電梯就越是要主動地接觸電梯,先從乘坐一層電梯開始,逐漸增加乘坐電梯的層數,逐步消除對電梯的恐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