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關鍵詞】 幼兒園;廢舊材料;區角活動;開發;運用;巧設計;巧實踐;巧發現
【中圖分類號】 G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9—0033—01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教”是一個讓所有事兒都變得事半功倍的好方法。而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我發現即使是不引人注目的區角活動,也可以讓我們管中窺豹般看到廢舊材料的充分運用。
區角活動是幼兒教育中最為直觀和可觀的一方面,它不僅打破了以知識為核心的傳統學習方法,而且還為幼兒獲得更多的實踐經驗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其實我們在區角實踐活動中挖掘到的本土資源和廢舊材料就有很多,如玉米桿、玉米皮、麥桿、草辮、核桃殼……多數用來投放到區角作為制作材料,經過幼兒的加工裝飾,會變成一件件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在群山環抱的小縣城中,也有很多我們可以利用的資源。那么,如何利用廢舊材料并變廢為寶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一、奇思妙想巧設計
本土環境的創設營造了濃厚的家鄉氛圍,對激發幼兒愛園、愛家、愛國的情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以我園創建特色園所為例,談談分享本土資源、廢舊材料在環境創設中的運用。
我園的一樓樓道重點以民間藝術為主體布置。運用了麥稈、草編、草帽、馬尾荷包、鞋墊、剪紙等手工制作的作品,合理巧妙搭配,再經過老師、家長、幼兒合力精心裝扮,便呈現出了集民間藝術于一體的風景,漫步在樓閣中真令人感嘆折服。
二樓樓道重點以本土特產為主體布置。我們將當地最為本土的產品實物或利用廢舊材料做成的模型懸掛,加以巧妙點綴,比如將實物南瓜雕刻成小型圖案,然后涂染廣告顏料,最后刷上亮漆,整個南瓜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藝術品。又如,用廢舊材料絲襪制作成土豆,用玉米皮加工成大蒜、編織成辮子,既可當草繩串東西用,又可當女娃娃的裝飾辮;另把玉米線編織成辮子,也可用來裝飾。如南瓜實物的造詣、絲襪做的土豆、玉米皮做的大蒜、實物粉條,等等,經過家長配合,師幼們能工巧匠般的雕琢,呈現在眼前的又是一道獨特的家鄉風景。最讓人嘆服的是用我們校園雪松上的松果,做成了活靈活現的可愛小鳥,真是奇思妙想的點綴。
二、“物”無巨細巧實踐
1.玉米桿、玉米皮、玉米粒的運用。將玉米桿稍硬但很柔軟的外皮分成細條剝落備用,將玉米桿芯分成小段,用桿皮串連桿芯,可制作成眼鏡、手鏈、項圈、飛機、火箭,等等;玉米皮可制作大蒜,也可以編織成好多種工藝品,如熱水瓶墊、草繩等;玉米??梢哉迟N成好多種圖案、字等。
2.豆類的運用。收集各種蠶豆、大米、玉米,按照種類、顏色、形狀的不同相互搭配,分別粘貼各種圖案,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紅豆、綠豆、黃豆、黑豆可以拼粘成各種花、花籃、雨傘、蘿卜、帆船、熊貓等。
3.干果的運用。收集黑白瓜子、各類干果殼(核頭、開心果、葵花籽),搭配上橡皮泥,經過幼兒能干的小手,可以做成蝴蝶、蜻蜓、小鳥、烏龜、花朵等多種作品。
三、潛心研究巧發現
幼兒園一切活動的開展都是在教師的組織和呼吁下進行的,只要教師能夠潛心挖掘,精心組織,當地的本土資源和身邊的廢舊材料就會源源不斷地滲透到幼兒園的活動環節中。這樣既能讓廢舊的一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又豐富了幼兒園的一日活動,改變了以往“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一般只局限于省編教材的內容選擇,造成孩子對本土情感缺乏的局面。我園就是這樣充分利用了幼兒生活中最為熟悉、最容易誘發幼兒感興趣的資源,更進一步地實踐《綱要》中所倡導的“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理念,使我園所有活動的開展都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過一次次的實踐,我們發現不僅幼兒的潛力會得到激發,而且教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日益增長,我們深刻地意識到蘊藏在大自然中的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的價值。本土資源和廢舊材料的充分挖掘,有利于游戲活動中各種資源材料的收集,更有利于幼兒的學習和探索。當然,不僅區角活動中這些資源值得利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離不開對身邊美好事物的發現。愿你擁有一雙慧眼,一對巧手,你便會覺得樂趣無處不在。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基礎教育課題《農村幼兒園區角活動中廢舊材料的利用和開發》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4]GHB0699)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