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福祥
【關鍵詞】 課堂教學;學生;體驗情感;激發情感;放飛情感;感悟情感;釋放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9—0071—01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能力,形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系著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最佳時間。如果忽視課堂上的有效吸收,就等于放棄了寶貴而有效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學習就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關注學生,努力創建高效課堂。
一、因勢利導,體驗情感
課堂教學需要情感的投入,沒有情感的教學,是僵硬的、機械的、沒有活力的、枯燥的,這樣的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要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體驗,情感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激活自己的情感態度、性情狀態,特別是對教材文本的體驗,去引導學生,打開情感的閘門,盡情地、自由地訴說和表達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 如,《養花》一課中“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一個“愛”字就為整篇文章定下了感情基調。只有在教學中緊緊把握住“愛”,才能引領學生深刻領略養花的樂趣。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在教學中創設有效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借助于跳動的色彩、真實的影像、形象夸張的表演、激情的音樂、優美的文字,可以營造出美輪美奐的藝術情境,身處其中,學生自然被感染,被激發出內心深處的情感,能真切感受到課文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促使學生能積極投入到課文的情感體驗中。 如,《再見了,親人》一課描寫了三個動人心弦的告別場面。要使學生感受到當時志愿軍與朝鮮人民難舍難分的心情,就要把學生引入50多年前朝鮮戰場戰火紛飛的境界中。在介紹完時代背景的第二節課,剛一上課我就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中國志愿軍赴朝作戰的課件。看到列車長嘯駛入朝鮮戰場,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借機我又設計了生動的導語:“抗美援朝八年中,中朝兩國人民不僅并肩打敗了兇惡的敵人,而且還譜寫了一曲曲最真誠的友誼贊歌,今天即將分別,兩國人民的熱淚流了一遍又一遍,惜別的人群送了一程又一程”。此時,隨著教師感情的投入,學生已處于情景中,產生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誦讀課文,放飛情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材選編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美文,可讀性強,瑯瑯上口,篇篇寄予深深的情和意: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豪邁,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灑脫,有“生死考驗”的悲壯……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采用不同形式朗讀,在讀中融真情,在品讀中悟人生。如,《船長》一文,記述了哈爾威船長,不顧個人安危“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保護乘客,讓乘客安全轉移到小艇上,而自己卻犧牲了的感人事跡。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與主人公換位,親身體驗:如果你就是哈爾威,面臨“諾曼底”號輪船隨時沉沒的危險,你會怎么做?學生在換位中,對哈爾威油然而升一種崇敬的心情,此時再朗讀課文,學生就能帶著崇敬的心情朗讀,就能字字入情,句句含意。
四、思想對撞,感悟情感
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了打開學生的話匣子,我給學生提供了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媽媽用‘精彩極了來評價兒子寫的第一首詩,而爸爸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糟糕透了。(出示問題)設想:(1)如果小巴迪寫第一首詩時只有媽媽的贊揚鼓勵,幾年后結果會怎樣?(2)如果小巴迪寫第一首詩時只有父親的嚴厲批評,幾年后結果又會怎樣?”問題剛一提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在課文里找相關的依據,來驗證自己的設想是合情合理的。開始教室里鴉雀無聲,學生用筆在書上畫著、思索著。不一會兒,小組中開始了討論。其實,論辯的過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帶有個性的獨特體驗。激烈討論后,學生都懂得要把握自己的命運,同時也感受到父母在孩子成長道路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在辯論中,學生的智慧火花被點燃,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也享受到了學習語文的樂趣。
五、筆下生情,釋放情感
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寫點什么,不僅能夠達到深刻理解課文之功,而且能夠取得練筆之效。如,學完《再見了,親人》一文,學生語感很豐富,借此良機讓學生換個角度:作為小金花的同齡人,你能不能以小金花的口吻,給志愿軍叔叔寫一段道別詞。經過仿寫,學生對中朝兩國人民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又有了進一步的深入理解。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