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任
(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7)
隨著近年來基礎建設工程的開展,回填土石方形成的填方邊坡開始變的越來越多,通常在對填方邊坡進行治理時,抗滑擋墻是比較常見的治理手段之一。但由于擋墻開挖基礎較深(需嵌入穩定地層),不僅土石方工作量較大,而且開挖的基礎容易引起失穩滑塌,容易對在基礎施工的工作人員、機械造成傷害。微型樁擋墻是由微型樁群和擋墻構成的一種新型抗滑支擋型式,它既避免了抗滑擋墻基礎埋深較深的缺點,又增加了擋墻的抗滑、抗傾覆能力,對于填方邊坡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微型樁系通過一定的方法在地基中先成孔,經清孔后,在孔中下入鋼筋籠和注漿管,或再在孔中投入一定規格的石料或細石砼,再進行壓力注漿所形成的直徑Φ70~300mm的同徑或異徑的樁。20世紀40年代,微型樁由意大利F.lizzi首創,美國于50年代開始使用微型樁,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使用,最早使用于房屋糾偏及地基加固工程,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廣泛應用于建筑物增層及改造,地基不均勻沉降事故中的基礎托換,岸(基坑)邊及地下洞室土方建筑物的基礎托換,輸電線路、隧道洞口、基坑支護,搶險工程以及一些邊坡工程。
近年來,用于加固工程中的常見微型樁類型如下:
1.3.1 承載力高,抗剪能力也比較突出
以Ф140mm×5m單根微型樁為例,有資料顯示:
地層為中砂,承載力可達到800kN
地層為土層,承載力可達到900kN
地層為巖層,承載力可達到2700kN
微型樁承受荷載的能力與地質情況以及微型樁結構有關。抗剪能力比較突出。
1.3.2 對原有基礎影響小,沉降量小,適用性強
施工時,不干擾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資料顯示經微型樁處理之后,基礎的一般沉降量為1-3mm。
1.3.3 施工場地需求小,開挖小,污染小
微型樁施工凈尺寸:平面1.5×2.5m、凈空高度2.5-3m
施工過程中產生廢棄物少,污染小。
1.3.4 施工工藝簡單、可控,布置靈活
工藝:放線——成孔——制安——注漿
工序比較簡單,工藝較成熟,做好關鍵質量點控制,質量可控。
1.3.5 施工速度快。
以微型樁設計參數為Ф150mm×9m為例,普通風動鉆機單日鉆進量約為150-200延米,施工速度快。
1.4.1 單樁承載力計算
Par=Up/K×∑qili
式中:Par——單樁容許承載力(kN);
Up——樁周長(m);
qi——第i層土層極限摩擦力(kPa);
li——第i層土層的樁長度(m);
K——安全系數,一般可取2,對沉降有特殊要求的托換工程,可適當增大。
1.4.2 復合地基承載力的計算
fsp=[Rk+β(A-Ap)fsk]/A
式中:fsp——復合地基承載力(kPa);
A——單樁所占的單元加固面積(m2);
Ap——單樁斷面積(m2);
fsk——樁間土的承載力,一般可取天然地基承載力的1.1~1.3倍,砂性土和雜填土取高值,軟弱土取低值;
β——樁間土承載力折減系數,樁端為軟土時,β取0.6~1.0,樁端為硬土層時,β取0.1~0.5,若不考慮樁間土的作用時(按剛性樁計算),β取 0。
1.4.3 抗剪能力
式中:C——單樁抗剪力(kN);
As——鋼筋橫截面積(m2);
τ——鋼筋抗剪屈服強度(kPa)。
tanξ=μ2ctg(θf+δ)
式中:RL——微型樁極限荷載(kN/m2);
N0——微型樁體抗拉屈服極限剪力(kN);
μ——微型樁在結構面的位移(m);
θ——微型樁與結構面法線的夾角;
δ——微型樁樁體位移與結構面的夾角;
R——位移引起的微型樁樁體內的反力(kN);
ξ——反力R與樁體之間的夾角。
(1)微型樁中鋼筋橫截面積;
(2)鋼材屈服極限;
(3)微型樁的傾角;
(4)結構面摩擦角;
(5)結構面剪脹角;
(6)巖土體強度等。
微型樁擋墻是由微型樁群與擋墻組合構成,是一種新型的抗滑支擋結構型式。
擋墻砌體一般由混凝土(片石)筑成,微型樁群豎向設置,上部與擋墻砌體聯結,下部通過鋼筋束(鋼管)和漿液錨固在穩定的地層中。
由于微型樁間距較密,之間有采用箍筋聯結,另外在高壓注漿的作用下與樁周巖土體形成一種復合加筋土體,既避免了一般抗滑擋墻截面較大、基礎埋置較深、不便施工的缺點,又增強了擋墻的抗滑、抗傾覆能力以及地基的承載能力,減少了基坑開挖及墻身工作量,加之施工中對滑坡擾動小,對于填方邊坡的治理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某廠區原為一塬峁荒地,地貌單元屬低山丘陵,因挖山填溝等場坪建設,在廠區一側形成了高陡人工填方邊坡,填方厚度8-10m。為確保項目建設安全及后續安全生產,對該填方邊坡進行加固治理。
原計劃在滑坡前緣設置抗滑擋墻支擋,擋墻以上部分設二級邊坡,坡高均為10m,兩級坡之間設置4m寬的卸荷平臺,坡面采取錨索(桿)框架梁、拱形骨架護坡進行加固治理。
由于抗滑擋墻截面尺寸大,基礎埋置深,開挖擋墻基礎降低了前緣土體的阻滑作用,如果施工隊伍對分段施工執行不力,滑體將整體向前滑動,并牽引滑坡向側緣及后緣發展。另外,潛在的滑動還對擋墻基礎施工人員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所以,原抗滑擋墻方案付諸實施困難大,隱患多,需要進行優化設計。
優化后采用微型樁擋墻支擋,擋墻高1.5m,墻背垂直,胸坡1:0.35,頂寬0.8m,墻身預設泄水孔,孔后設砂卵石反濾層;擋墻基礎采取微型樁群補強處理,擋土墻座落于微型樁承臺之上。
微型樁樁徑150mm,橫向間距1.0m,縱向間距0.6m,孔內插入Φ60鋼管,鋼管外圍均勻點焊3根Φ25螺紋鋼筋,灌注M30水泥砂漿。樁頂由鋼筋混凝土承臺連結,連結承臺15m為一段,其間設置伸縮縫,承臺截面尺寸為0.4m×2.0m,采用C25混凝土現澆。外側一排微型樁伸入樁頂承臺0.4m,內側兩排微型樁伸出承臺1.0m,澆筑于承臺頂C20混凝土擋墻內。
采用微型樁擋墻后,每延米土石方開挖量明顯減少,同時由于微型樁采用機械施工,施工工藝成熟,施工進度得到很大提高,優化后的方案施工工期較原設計方案工期提前近一個月。
2013年5月開始施工,6月施工完畢。施工過程中,滑坡體被迅速穩定,施工人員和機械的安全得到明顯保證。治理工程完成近2年,治理效果良好。
自微型樁開始其工程應用起,工程技術人員就把其工作目標確定為不斷的研究采用新技術、新方法,目前涌現出鋼花管微型樁、錨拉式微型樁等新的微型樁型式。此外,預加載技術與重復劈裂注漿技術的出現,為微型樁的實踐和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