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
新常態下推進內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路徑研究
張春燕
(一)總體進展情況
1.小康指數逐年提高,小康進程加快推進。2013年,內蒙古小康指數為79.69%,比上年提高2.88個百分點,比2000年提高31.64個百分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穩步提升。
2.五大方面顯著提高,發展格局日趨協調。2000-2013年,從內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大領域看,經濟發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設、人民生活和資源環境指數均有較大幅度提高(見表1)。
五大領域的監測結果顯示,2013年內蒙古的人民生活方面指數相對較高,為84.05%,“十二五”期間年均提高2.50個百分點;資源環境方面指數最低,為71.98%。
3.多數指標進展順利,個別指標亟待加強。從35項監測指標看,2013年8項指標評價值已達到100%;7項指標評價值在90%-100%之間;4項指標評價值在80%-90%之間;6項指標評價值在70%-80%之間;4項指標評價值在60%-70%之間;6項指標評價值在60%以下。
(二)總體呈現的特點
1.經濟發展水平跨上新臺階。據監測,2013年經濟發展指數為82.92%,比上年提高2.65個百分點。
2.民主法治建設邁出新步伐。據監測,2013年民主法治指數為83.56%,比上年提高6.50個百分點。
3.文化建設事業不斷加強。據監測,2013年文化建設指數為74.44%,比上年提高2.77個百分點。
4.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據監測,2013年人民生活指數為84.05%,比上年提高2.11個百分點。
5.資源環境建設進一步改善。據監測,2013年資源環境指數為71.98%,比上年提高2.32個百分點。
(三)各盟市總體進展比對情況
截至2013年,達到80%以上的盟市有4個;達到70%以上的有7個;僅有1個盟市在70%以下。

表1 2000-2013年內蒙古小康指數及五大方面分指數 單位:%
(一)地區發展不平衡,差距明顯
截至2013年,東部五盟市小康指數均低于80%,其中小康指數最高的通遼市,為78.02%,最低的興安盟為68.47%;西部沿黃沿線經濟帶7個盟市,其中有4個盟市小康指數高于80%,且均高于全區小康指數。最高的鄂爾多斯市為89.59%,比全區小康指數高9.9個百分點。
(二)產業結構有待調整,科技創新能力薄弱
目前,內蒙古的產業結構提升緩慢,產業發展水平總體較低,還有待于進一步優化。2013年,內蒙古三次產業結構為9.5:54.0:36.5,而同期全國三次產業結構為10∶43.9∶46.1,內蒙古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9.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在第三產業內部傳統服務業一直以來所占比重較高,而現代服務業比重偏低。科技創新能力不足。2013年,內蒙古R&D 經費支出占 GDP 的比重為0.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39個百分點。
(三)文化建設事業發展緩慢,投入相對不足
2013年,內蒙古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59%,距離目標值5%的差距很大,評價值僅為31.8%。文化產業投入不足,投資主體渠道單一,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文化企業生產規模化程度不高,高端人才匱乏,傳統文化產業比重過大,新興的文化產業比重偏小,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文化消費市場欠活躍,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較低,民生和社會建設較為滯后
2013年,內蒙古城鄉居民人均收入(2010年不變價)為16471元,評價值為67.03 %,離目標值還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各盟市之間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還較大。2013年,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評價值都已率先達到100%;而興安盟評價值僅為37.97%。同時,內蒙古在民生和社會保障方面也面臨著水平低、發展慢的問題。
(五)節能降耗形勢嚴峻,生態環境保護尚需加強
隨著內蒙古工業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耗總量也逐漸增加,空氣、水資源、土地等污染日趨嚴重,環境和資源保護的壓力明顯加大。2013年,內蒙古資源環境指數為73.40%,較2012年提高了3.73個百分點。其中,單位GDP能耗(2010年不變價)為1.27噸標準煤/萬元,評價值為47.2%,離目標值還有很大的差距,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仍然薄弱。
(一)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1.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加快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鞏固提高第一產業,優化提升第二產業,發展壯大第三產業,以“五大基地”建設為牽引,以投資和項目建設為抓手,以重點園區建設為載體,實現三次產業協同發展。
2.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是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強重點產業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與科技成果轉化。二是通過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形成創新的重要基礎和科技競爭力的主要源泉。三是加強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支持和鼓勵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運用,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四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創業風險投資,增強稅收制度對創新的激勵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層次創新領軍人才,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供強大的動力來源。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切實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扎實推進文化事業建設,繁榮民族文化
1.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促進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讓各族群眾廣泛享受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建設。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學藝術作品創作的支持力度。加強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和保護,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培育一批非物質文化生產性保護企業和示范基地。
2.推動民族文化繁榮。要充分發揮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把文化產業作為推動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引擎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大力扶持培育壯大文化骨干企業。提升文化創新能力,大力培育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改造提升文藝演出、節慶活動、特色文化活動、民族音像業等傳統產業。要充分發揮內蒙古現有的優勢,整理文化資源,精心打造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市場需求量大、產業關聯度大的文化品牌產品。
(四)充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
1.全面支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落實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水平,推進現代遠程教育,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2.充分保證就業。要努力擴大就業規模、優化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指導,完善創業就業服務體系,落實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聯動機制,為城鄉群眾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3.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進收入來源多樣化、增收穩定化、分配公平化,務必使農牧民收入水平不徘徊,逐步縮小與城鎮居民收入的差距,切實保證社會的公平正義。
4.社會保障要全民覆蓋。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要確保社會保障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要健全社會保障經辦管理體制。
(五)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亮麗內蒙古
1.加大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力度。圍繞重大項目,有重點地推動生態保護和建設,同時積極爭取國家的各項支持,加強工程質量的監督檢查,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加大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和水資源保護力度,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狠抓節能減排工作,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和規模,科學搞好布局規劃,堅持集中集約發展,把好市場準入關,確保完成國家下達我區的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任務。
2.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一是加強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制度建設。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增加生態文明在考核評價中的權重,建立獎懲機制。二是建立市場化機制。依靠市場機制用市場化辦法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三是健全責任追究和賠償制度。要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統計科研所)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