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林
內蒙古貧困旗縣農牧民現狀調查
張永林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近年來,內蒙古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集中力量打好扶貧攻堅戰,推進精準扶貧,采取針對性強的“滴灌式”扶貧措施,扶真貧,真扶貧。據國家統計局內蒙古調查總隊對全區57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2014年度監測調查資料顯示,內蒙古扶貧開發工作扎實有效,貧困旗縣農牧民生活狀況明顯改善,扶貧開發取得可喜成績。

(一)貧困人口持續減少,貧困發生率明顯下降
2014年,內蒙古貧困線下(年人均純收入農民2600元、牧民3100元)貧困人口約117萬人,較2013年減少約40萬人左右,下降25.4%;貧困發生率為8.7%,較2013年降低2.9個百分點。貧困發生率降低,貧困深度明顯趨緩,貧困強度不斷減弱。
(二)貧困旗縣農牧民收入增長快于全區平均水平
2014年,全區57個貧困旗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867元,同比增加968元,增長12.3%,高于全區農牧民11.0%的平均增幅。其中,貧困地區農村牧區轉移性純收入(以政府無償扶貧或補貼為主)增幅達21.3%,居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等四項收入增幅之首,對57個貧困地區農牧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29.3%,僅次于經營性凈收入51.2%的貢獻率,成為拉動貧困地區農牧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第二大因素。
(三)貧困旗縣農牧民生活消費水平穩步提高
2014年內蒙古貧困地區農牧民生活消費支出8387元,同比增加775元,增長10.3 %,生活消費支出呈現穩步上升態勢。貧困旗縣農牧民生活費支出增速比全區農牧民平均水平高出0.5個百分點。從消費支出分類來看,增長較快的主要是衣著類(17.0%)和交通通訊類(13.1%),說明貧困地區農牧民在滿足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礎上,用于滿足發展和享受需求的消費增長明顯加快。
(四)貧困地區農牧民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隨著“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全面展開,農村牧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使貧困地區農牧民生活品質大大提高。2014年,貧困地區農牧戶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不斷上升,計算機、冰箱、彩色電視機、摩托車、移動電話平均每百戶擁有量分別為15.70臺、80.72臺、103.03臺、81.27臺和200.99部,直追全體農牧民,信息化步伐正在加快。
全區57個貧困地區農牧民居住條件也明顯改善。人均居住面積達25.2平方米;居住在鋼筋混凝土和磚木結構住戶的比重達76.6%;有自來水或深井水等安全飲用水源的農牧戶比重達到80.9%。
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居住環境進一步改善。特別是國貧旗縣,2014年全區31個國貧地區自然村通公路的比重為87.8%,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通電的比重為99.7%;通電話的比重為87.6%,提高0.7個百分點;便利乘坐公共汽車的比重達63.1%,提高5.8個百分點;通有線電視信號的比重達90.9%,提高8.2個百分點;飲用水經過集中凈化處理的比重達27.8%,也提高5.2個百分點。
(五) 醫療衛生保障水平顯著提高
近年來,內蒙古加大投入,加快推進農牧區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建設步伐,尤其在貧困地區重點加大了投入,在提高農牧民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據對57個貧困旗縣的監測調查顯示,在所調查的村(嘎查)中,有衛生室的村占到83.5%;有合格鄉村醫生(衛生員)的占79.7%。其中,31個國貧縣因扶貧項目建設力度更大,已分別達到89.2%和91%。
(六)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近年來自治區將改善農村基礎教育設施條件、充實基礎教育力量、加強農牧區勞動力技能培訓等作為扶貧工作的重點來抓,貧困地區教育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一是學齡兒童在校率達96.8%。隨著農村牧區義務教育階段免費政策的貫徹落實,貧困地區的學齡兒童在校率穩步提高,社會教育救助顯著增加,因困失學兒童數量繼續下降。2014年內蒙古貧困農村牧區學齡兒童平均在校率達96.8%,其中7-12歲兒童為95.9%,13-15歲少年為98.4%。村內有小學且上學便利的占19.4%,村內無小學但上學便利的占44.9%,上學不便利的占35.7%,均比上年有所改善。二是勞動力文化程度穩步提高。內蒙古貧困地區農村牧區勞動力文化程度與全區平均水平相比,雖然存在一定差距,但隨著對農村牧區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和經費投入的增加,勞動力的文化水平也在穩步提高。2014年,國貧地區勞動力高中及以上學歷占12.2% ,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初中占53.5% ,下降0.7個百分點;小學及以下占34.3%,下降0.5個百分點。三是勞動力接受專業培訓比例有所提高。2014年內蒙古貧困地區勞動力接受專業培訓人數比例進一步提升,國貧地區由上年的20.1%提高到23.6%。其中接受農業技術培訓的由12.8%提高到13.8%:接受非農業技術培訓的由7.3%提高到9.8%。貧困農牧戶勞動力主要依靠政府和企業組織培訓,參加培訓的意愿比較強烈。
(一)“造血功能”略顯不足
2014年,盡管全區貧困地區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了12.3%,但進一步分析發現,其可支配收入四大項構成——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增長、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增長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7.6%、51.2%、1.8%和29.3%。也就是說,貧困地區農牧民收入增長部分的近三成來自轉移性收入。可見,隨著自治區各項扶貧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和扶貧資金投入的加大,貧困地區農村牧區轉移性純收入大大增加,貧困地區增收主要來自各級政府的扶貧開發投入和各項惠農惠牧政策補貼等“輸血功能”,相比之下,“造血功能”略顯不足,尤其是工資性和財產性收入更顯不足,而貧困地區相對薄弱的自然條件,使其經營性收入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將出現很大波動,對貧困地區農牧民增收會造成極大影響。
(二)農村牧區真正務農務牧的勞動力匱乏
內蒙古農牧民生產經營性收入仍然在整體可支配收入中占大頭,尤其是貧困地區生產經營性收入占農牧民可支配收入的六成以上。而目前留在農牧區務農務牧的勞動力大都在50歲以上,40歲以下年輕人或者外出打工,或者不愿意務農務牧,甚至根本不會干農牧活,農村牧區真正務農務牧的勞動力出現斷檔或青黃不接的狀況。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一些農村牧區,特別是是氣候、土地條件較差的地區已被“掏空”。如何培育“職業”農牧民已成為當前和今后的重大問題。
(三)諸多因素導致農牧民“返貧”
多年來的扶貧開發努力,使很多農牧民擺脫了貧困的困擾。但由于貧困地區較為薄弱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社會保障體系,仍有不少因素導致部分已脫貧的農牧民再度返貧。一是較惡劣的自然災害。一場較為嚴重的旱災、澇災、凍災、風災、冰雹等自然災害,都能使農牧民再度返貧。二是家庭成員生病或遇難。雖然農村牧區有了新農合,但一些醫藥費并不在報銷之列,家庭成員中有生大病或遇難的,也會使其返貧。三是教育支出增加。農牧區的撤學并校,使很多農牧區孩子進城住校上學,有的家長甚至進城陪讀,既減少了勞動力,又增加了開支。教育費用過高已日漸成為低收入農牧民返貧的重要因素。四是超生導致返貧。由于農村牧區一些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導致一家多個孩子現象屢見不鮮。孩子多了,各項開支迅速增加。此外,偷懶耍滑、賭博吸毒等惡習造成“返貧”,也不應忽視。
(四)思想觀念落后,科技興農意識不強
貧困地區由于交通和信息制約的影響,長期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加之文化意識跟不上形勢,許多農牧民存在著封閉、保守的小農意識,認為農牧民就應該以種植業為生,而且“種在人,收在天”,生產方式還停留在傳統的種植方法上,以原始的勞動力種植方式為主,收成好壞由老天決定。調查顯示,大部分貧困地區村民以種植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由于思想觀念落后,貧困地區生產經營方式還停留在較為原始的簡單勞動上,沒有想到如何用現代科學的種植技術和先進機械來提高產量和生產效率,科技興農意識相對較差。
總之,近年來內蒙古貧困旗縣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但也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各級政府在大力扶貧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貧困地區生產經營的“造血功能”,防止貧困農牧民產生“等、靠、要”的惰性陋習。同時加大“職業”農牧民培育力度,鼓勵引導外出青年立足農村返鄉創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增強貧困地區農牧民抗風險能力。拓寬增收途徑,多措并舉扶持項目。按照生產發展、產業先行的總體思路,幫助貧困地區挖掘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發展主導產業。因地制宜,分類研究適合不同地區的產業項目,不可照搬照仿,一哄而上。加大科技示范區的建設和宣傳,引導貧困地區農牧民擺脫落后的傳統觀念。積極倡導土地流轉,使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和務工方式,增加收入,脫貧致富。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內蒙古調查總隊)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