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孩子捧回來一張獎狀,這可是孩子上學以來獲得的第一張獎狀。朋友樂滋滋地展開了獎狀,臉上的笑容卻慢慢凝固了。孩子得的是蝸牛獎。
朋友立即給老師打電話,不高興地詢問,給孩子這個獎是什么意思?朋友的孩子上學之后成績一直不大好,基本上是班級里墊底的那幾個孩子之一。孩子學習不好,作為家長,朋友覺得很沒面子,所以,對孩子的態度有點粗暴,也很少和老師聯系。
老師卻一點也不急不惱,對朋友說,孩子這學期的考試成績雖然還是不太理想,甚至有門課還不及格,但是,與上學期比較起來,還是有一點小小進步的。
聽老師說孩子有進步,朋友還是很開心。那為什么不干脆給他一個進步獎呢?
老師解釋說,孩子有進步,但不是特別明顯,與進步很快的孩子比起來差距還很大,所以,還夠不上進步獎。但是,哪怕只前進了一小步,對孩子來說也是進步,對他的進步,我們就應該鼓勵。事實上,這也是很多孩子的共同特征,總是有所進步,雖然步伐不快。
朋友嘟囔著說,我還是不喜歡“蝸牛”這個詞。
老師笑了,你聽過周杰倫的歌《蝸牛》嗎?他是這樣唱的:“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陽光靜靜看著他的臉,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我有屬于我的天。”
朋友也笑了,這個歌詞寫得倒還是蠻不錯的。
老師接著說,孩子的進步哪怕只是像蝸牛那樣,只是挪動了一點點,但只要是在進步,我們就應該鼓勵他,贊賞他,這也正是我們今年設“蝸牛獎”的初衷。
聽了老師的話,朋友緊繃的表情緩和了下來。
朋友放下電話,歉意地摸摸孩子的頭,然后拿出圖釘,將孩子的“蝸牛獎”獎狀鄭重地掛在了客廳的墻上。他在心里想好了,不但要肯定孩子身上的進步,還要像孩子一樣,每天也進步一點點,努力把父親這個角色做得更好,為自己拿一個沒有獎狀的“蝸牛獎”。
(若子摘自《泉州晚報》2015年4月24日,圖/孫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