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執法者不守法,會極大損害法律尊嚴
文_本刊記者

杜培武

佘祥林

趙作海

念斌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如果連執法者本人都不能依法行事,這無疑是法治建設現狀產生一大硬傷。一些執法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同時,也出現了執法者違法現象。
透過一個個因知法、執法卻違法的執法者敗類或事件,人們無形中會對法治建設的現狀產生困惑。因此,對那些以執法權之便利大行違法勾當的行為,應當大力肅清;對那些執法者有意無意打法律擦邊球的執法“細節”,也應在法律框架內矯正。否則,必將嚴重敗壞人們對法治的信仰。
一些辦案人員心里甚至根本就沒有對法律的畏懼,刑訊逼供之下,冤假錯案由此產生。
昆明杜培武案、河南趙作海案、福建念斌案、湖北佘祥林案以及聶樹斌案等舉國關注的冤假錯案中,無一不有執法人員對受害者進行刑訊逼供的陰影。此類冤假錯案的一再發生,也讓法學界人士和社會民眾對依法治國的呼聲日高。刑訊逼供不除,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稍微具有法律知識的人都知道,刑訊逼供是違法行為;作為執法者的辦案人員來說,就更不可能不深知刑訊逼供的違法后果了。記者翻閱法律條文發現,刑法第247條已經規定了“刑訊逼供罪”,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條、232條的規定定罪,應從重處罰。有法學專家指出,這里的“司法工作人員”含公檢法、紀檢、監察及一切國家公職人員,這里的“司法權”是“泛司法權”。
既然對刑訊逼供罪有詳細的法律條款和司法解釋,為什么一些執法者還對刑訊逼供“青睞有加”呢?答案是,一些執法人員為求快速結案或立功心切,將刑法方面的條文棄置一旁而違法辦案;還有一些辦案人員心里甚至根本就沒有對法律的畏懼,動輒野蠻執法。于是,刑訊逼供之下,冤假錯案往往由此產生。
刑訊逼供之下,很少有人扛得住,一般人都不得不違心“供認”。四川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郭彥分析了冤假錯案的產生原因后,將冤假錯案的產生歸結為四個方面的原因:“打出來的、做出來的、調出來的、鬧出來的”。其中的“打出來”,即造成這些冤假錯案基本上都有刑訊逼供、暴力取證的問題,有誘供、騙供問題。因此,執法機關要從披露的冤假錯案中吸取教訓,引以為戒。
比如廣受法學界關注的“念斌投毒案”,是指2006年7月27日發生在福州平潭縣的一起投毒案,當時念斌被警方認定是投毒者。該投毒案歷時8年,9次開庭審判,念斌4次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2010年10月,最高法院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發出不核準死刑的裁定書,并撤銷原判發回福建省高院重審。2014年8月22日,福建高院做出終審判決——念斌無罪。
然而,由此案引發的余震并沒到此結束,入獄期間念斌是否遭受過刑訊逼供,成為公眾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果然,2014年12月26日上午,念斌向福建省檢察院提交控告書。念斌在控告書中要求對平潭縣公安局當年的辦案民警翁其鋒、游經飛在此案中涉嫌刑訊逼供罪,徇私枉法罪,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的犯罪行為,以及福州市公安局5名理化檢驗室鑒定人員的玩忽職守等行為立案調查,并追究刑責。在控告書中,念斌自述了其遭受刑訊逼供的細節。
再如在同樣廣受關注的呼格吉勒圖案中,刑訊逼供也成了被社會廣為關注的焦點。1996年6月10日,呼格吉勒圖被執行槍決,距離案發僅62天。當時,該案件被列為內蒙古嚴打期間的成功案例,媒體廣泛報道,相關辦案人也得到相應的表彰和獎勵。然而,此案顯然經不起檢驗,2005年,真兇落網。2014年12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高院宣告原審被告人呼格吉勒圖無罪。僅僅3天之后,當年承辦呼格吉勒圖案且因此案立功的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副局長馮志明被批捕,主要原因就是其涉嫌刑訊逼供等罪狀。
有的執法者知法犯法,甚至與黑社會勾搭,民眾權利怎能得到保障呢?
如果說冤假錯案是因執法者不守法而導致的極端惡性案件的話,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更多看似“不起眼”的執法違法事例,如一些執法部門對拆遷戶的野蠻拆遷,一些城管、交警不嚴格按法律辦事的“隨性而為”等。
執法車輛代表法律的尊嚴,也代表政府的形象,交警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才是。但不是每一位交警都能嚴于自律。記者就曾看到過一位交警駕駛著沒掛牌照的車輛在街上執法,卻堂而皇之地對著街邊路人以執法者的口吻喊話。到底是交通法對這位交警不起作用,還是他根本就不將交通法放在心上?這類事件,看似“細枝末節”,卻暴露出個別交警在執法中不嚴格遵守交通法的缺陷。
再如城管的暴力執法、野蠻執法、參與違法拆遷的行為也屬打法律擦邊球或公然違法。部分城管隊員野蠻執法,兇狠地對待被執法對象,并由此引發流血傷亡事件,這在新聞中并不鮮見。這種執法行為之所以廣遭詬病,一方面是相關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另一方面也是城管人員等執法者的法律意識淡薄。
廣州市民陳志康就向記者求助過,起因是城管等部門強拆了他的住房。陳志康是廣州琶洲村的一名村民,因覺得補償不合理而成為“釘子戶”。但是在幾年前,陳志康家已遭遇過強拆。多名強拆人員闖入陳家,來者卻不是法院人員,而是國土局人員和城管隊員。而家被強拆時,陳志康甚至都不在家里。后來,海珠區法院一審判決,廣州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海珠分局拆除琶洲村陳志康三兄弟房屋的行為違法。這說明,在此事件中,強拆陳志康家的相關部門和執法人員確實是違法“執法”的。而類似的強拆事件,記者還采訪過多起。
更嚴重的是,還有個別執法者與黑社會沆瀣一氣,這就不僅嚴重威脅廣大群眾的安全和合法利益,而且極大損害了執法隊伍自身的形象,從而進一步影響法律的公信力。
在重慶市司法局原局長、市公安局原副局長文強被捕之前,身為重慶執法隊伍中的“臺柱子”,文強一度是重慶警界的“功臣”。誰也想不到的是,文強竟然是重慶黑勢力中的標志性人物,與重慶目前已經審判的多個涉黑團伙有關聯,由此也揭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公安人員涉黑案。視法律為玩偶的文強,以及類似于文強的大大小小的執法隊伍中的敗類,他們能做到執法為民嗎?
一些執法者手握執法權卻尋租自肥,猖狂踐踏法律,叫民眾怎不心寒?
就在人們對重慶市司法局原局長、公安局原副局長文強的譴責聲尚未消停的時候,又有不少“重量級”執法人員以身試法而轉瞬成為被法律制裁的對象。比如說,在反腐強風中,山西省太原市就有三任公安局長連續被免。2014年8月,柳遂記被調查,成為繼蘇浩、李亞力之后第三個出問題的太原市公安局長。柳遂記當上公安局長僅一個多月后,網上就出現針對柳遂記的舉報帖,涉及內容包括包養情婦、貪腐包庇、插手房地產、借用子女留學向國外轉移資金等問題。手握執法權卻如此“財色雙收”,猖狂踐踏法律,叫民眾怎不心寒?
甚至在一些關系到國際形象的執法崗位上,也照樣會時不時曝出執法人員監守自盜的丑聞。比如說海關作為國家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是保護國家經濟安全、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生態平衡的重要執法部門,然而,“守門人”卻也常會蛻變為“放水人”。2014年以來,深圳海關進入多事之秋。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深圳海關至少有23人“落馬”。在一場對沙頭角海關旅檢四科突擊行動中,辦案人員在該科辦公室當場查獲108萬元贓款,多個信封注明分賬“清單”,走私車輛按次收費:小轎車1200元/次、商務車1500元/次,海關關員每人每月受賄至少幾萬元。如此明目張膽的集體違法犯罪行為,實不多見。
至于更多執法崗位上的違法犯罪行為,更是難以一一窮盡,此類利用執法之便進行權力尋租、“貓鼠”攜手共惠的案例可謂比比皆是。如果不對這些執法隊伍中的“毒瘤”加以大力清理,勢必會延緩甚至阻礙依法治國的進程。而要根治執法隊伍中存在的種種對他人違法執法、對自己放任欲望違法犯罪的亂象,除了要加強制度建設、強化權力監督外,提升執法人員自身敬畏法律的素養也是不可或缺的。
行文至此,記者不由得想起了“世界上最誠實的警察”的故事。英國有一名叫尼格爾?柏加的警察,被國際退役警務人員協會譽為“世界上最誠實的警察”。有一次,他發現自己在限速30公里的區域內以時速33公里駕車之后,便給自己開了一張違例駕駛傳票,并把這件事馬上報告交通當局。主管違例駕車案件的法官從未遇到這樣的案件。結果,他判罰尼格爾25英鎊。尼格爾另一件為人樂道的往事,是他的父母在公園里散步時擅自摘取花朵作為帽飾,他發現后,毫不留情地把母親拘控。不過,罰款定了以后,他立刻替父母交付那筆罰款。他解釋說:“她是我母親,我愛她,但她犯了法,我有責任像拘控任何犯法的人一樣拘控她?!?/p>
尼格爾的可貴之處,正在于他具有嚴于自我約束的道德自律意識,更是緣于他時刻保持著對法律的高度敬畏之心。如果我國各個領域的執法人員都能具有尼格爾一樣的自覺守法意識,那么,約束執法人員權力的法律制度也就不可能成為一紙空文,“為民執法”也勢必不再只是某些執法人員隨便喊喊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