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閆群力
謹防移送案件辦成變形走樣案
文_閆群力

高質量查辦案件,是嚴懲腐敗的直接手段,是反腐敗斗爭的中心環節,是從嚴治黨的重要舉措。嚴格依紀依法辦案,既是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具體體現,也是提高辦案能力和質量、增強辦案效果的必然途徑。紀檢監察系統查辦違反黨紀政紀案件,把立案依據查清楚,把證據搞扎實,一旦發現其有違法行為性質案件,達到移送司法的標準后,就要及時依法移送檢察司法系統查辦。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違法違紀案件由紀檢監察機關移送到司法機關這個過程中,一定要保證順利交接、有序銜接和平穩過渡,進而深入偵破,擴大線索,一查到底。堅決防止移送案件辦成“夾生案”“禿嚕案”和“擱淺案”,尤其要防止“變味”“走樣”“扭曲”“打折扣”,導致大案變小,小案變了,不了了之,最后把案子辦沒了。
實踐表明,紀檢監察機關查辦違紀案件時,大都會涉及違法情節,在依照紀律處理之后,往往還要移送司法機關。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則很容易出問題。
我們在辦案時要懂得根據現實情況靈活變通,但如果太過“變通”,太過“靈活”,則必然與法律的嚴肅性發生沖突,產生矛盾,久而久之,嚴肅的法律和鐵的紀律也會變成“軟面條”“橡皮筋”“捏人泥”。尤其是在法制不健全、法治不嚴謹、司法不公開、人情大于法紀的情況之下,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司法不公,重罪輕判,以罰代法,權大于法,立功減刑,監外執行,保外就醫”等種種亂象就不足為奇了。而在“移送司法”這個過程中,如果不注意防范,“夾生案”“禿嚕案”“擱淺案”以及“人情案”“關系案”“利益案”就有可能發生,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要謹防移送案件辦成“夾生案”。做飯的時候如果火候不夠,就會將飯做成一鍋“夾生飯”,半生不熟,吃也不好,不吃也不好;移送案件的過程中,如果不夠嚴肅認真,也容易導致“夾生”。有一些檢察人員認為,反正案件移交過來了,紀檢監察機關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再過問、再介入、再參與,至于案子辦不辦、辦成什么樣,一切就由我來定,我做主,我拍板。因此,這些人對某些案子并不上心,既不立即調查,也不急于取證,于是,一些移送來的案件辦著辦著就“夾生”了,到最后辦也不是,不辦也不是。一部分“夾生案”是無意中形成的,但有一部分卻是有意識甚至故意辦成“夾生案”的,這部分我們更要注意。
要謹防移送案件辦成“禿嚕案”。本來移送過來的案件是“大案要案”,或已清晰明確案,卻由于所謂的“種種原因”辦來辦去,越辦越成了“小案”“輕案”,最后是“小事一樁”,不值得一辦。或者越辦越“禿嚕”,辦著辦著將案子辦沒了,辦了了,認為沒啥可辦的了。甚至接手后把已有的案情、已證明違紀違法行為也辦沒了,大案變小,小案變了,瞞天過海,暗度陳倉。
要謹防移送案件辦成“擱淺案”。有些檢察人員對移送過來的案件采取的態度是,如果不是有“來頭”“批示”“指令”或者是沒有人督辦、查辦和過問、追問的案件,就覺得沒有壓力,也沒有動力,不著急辦,不急著結案,特別對那些有“爭議”、有“疑慮”、有“難度”的“疑案、窩案、串案、案中案”及不好辦、不能辦和不敢辦的棘手案件,推三阻四,拖泥帶水,久拖不辦,久議不決,久爭不下,長期“擱淺、擱置”,最后不管不問。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謹防移送案件辦成“人情案”“關系案”“利益案”和“選擇案”等。
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怎么樣才能使移送案件辦得“釘是釘、鉚是鉚”?而不是越辦越“變味”,越辦越“走樣”呢?答案其實并不復雜,在移送案件過程中,辦案人員必須先“小人”后“君子”,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正如中央領導同志強調指出的那樣,“信任不能代替監督”。首先來個“安民告示”,提前做好“約法三章”,或“君子協議”。理順紀檢監察與司法機關的關系,加強銜接配合,嚴格依法依紀按組織程序辦事、辦案,決不能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更不能看領導眼色行事。這樣做并不是否認檢察司法系統,但為了辦成鐵案,必須嚴防死守,不得不防,也不能不防,不能讓移送案件出現任何紕漏或絲毫差錯和誤判。
如何防止移送案件辦成“懸案”“夾生案”“禿嚕案”“擱淺案”,或將大案要案辦成小案小犯,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要“交叉”進行,互相滲透,起到互相監督、互相制約作用。比如說,紀檢監察機關辦案時可以請公檢法審計等有關部門人員參加,提前介入,了解案情,參與辦案,案件移送到檢察機關后,前期紀檢監察機關參加辦理此案人員也可以“隨案而行”,直接參與檢察機關“續辦”過程,全程參與也是為了全程跟蹤,尤其定案前雙方一定要會審、協商和通氣,達成一致意見。
要在移交案件過程中做到手續完備,程序合法,密切銜接,平穩過渡,順利進行。防止互相推諉、扯皮,甚至互相指責、埋怨、拆臺。紀檢監察機關與檢察司法部門要經常溝通,密切聯系,協作配合,避免自成體系,各自為政,互相封鎖,老死不相往來。
要移交案件案情清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不能含糊不清,模棱兩可,不清不白,云山霧罩,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所措,不知該怎么辦。
要質疑,對原由紀檢監察系統查辦并移送過來的案件可以也應該提出“疑問、疑慮和疑惑”,比如說“相信不相信”“算數不算數”“合適不合適”“有沒有法律依據”,或該不該“另起爐灶”,重打鼓,另開張,重新核對,重新核查,從零查起,從新開始,等等。彼此、雙方都要有問題意識、問題導向、問題擔當,發現問題,直面問題,正視問題,都是為了真正解決問題。
要避免僅將移送來的案件案情簡簡單單核實一下就算交差、完事、結案。因為此案是紀檢監察部門前期所辦、所交,反正有什么問題或出了什么問題有紀委擔著、頂著和扛著,就萬事大吉。要杜絕這種心態,一方面要對漏報、瞞報或干脆不報的,工作不力、敷衍塞責的,要追究相關責任人和領導干部的責任,確保案件線索不“跑”,不“漏”,不“掉”,防止違紀違法人員逃脫懲處。另一方面,檢察司法系統在移送案件案情基礎上要擴大戰果,舉一反三,順藤摸瓜,注重發現新線索、新問題和新案情,要“續辦、續查、深辦、深究”,不論涉及什么人,都要一查到底,嚴懲嚴辦,決不姑息。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也給查辦案件工作帶來了新挑戰,迫切需要加強反腐敗組織協調,引導更多的組織和部門共同參與、協同作戰,建立健全以案件為中心、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揮各方面職能、凝聚各方面力量、整合各方面資源的辦案工作協同機制,不斷提升查辦案件工作水平,使紀檢監察案件查辦工作更加順應群眾期盼,符合上級要求和適應新形勢新挑戰。
而一套完善的移送制度的建立,則勢必有助于反腐敗組織協調工作的順利展開,形成堅強有力的領導體制、工作機制,為做好查辦案件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我認為因從以下方面發力:
健全組織協調領導體系。發揮好反腐敗協調領導小組作用,形成查辦案件的領導核心和指揮中樞,完善議事規則,嚴格落實違紀違法案件移送處理和協作配合、反腐敗工作協調聯席會議、疑難重大復雜案件會商等各項制度,變單兵作戰為“集團”作戰,握緊“拳頭”,形成反腐敗合力。加強部門橫向協同,形成資源共享的聯動機制。不斷加強與執紀執法機關、金融機構等部門的協作,形成辦案手段優勢互補、辦案資源互用、案件處理相互協調的良性互動機制,擴大移送范圍,固化移送程序,嚴明移送紀律,切實發揮整體效力。
完善組織協調工作模式。積極履行黨章賦予紀委的工作職責,堅持真協調、善協調,做到牽頭組織、主動作為,大力協調,加大在查辦大要案件和處理復雜疑難問題過程中的組織協調力度,堅持圍繞全局性工作定期召開例會,圍繞事務性工作召開聯席會議,圍繞專題性工作組織個案協調。同時機關內部密切聯系,相互配合。系統上下聯動、左右互動。橫向之間加強協調,互相合作。
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按照兩個責任要求,嚴格落實“一案雙查”,督促各級黨委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對下級紀委對管轄范圍內的案件線索隱瞞不報、壓案不查致使腐敗案件得不到有效查處的,嚴肅追究直接責任人和紀委主要負責人的責任。對應當移送的線索瞞報、漏報或在移送中故意提供虛假信息的;無正當理由不按要求和規定時限移送,影響辦案進度和效果的;利用工作之便篡改案件材料、有意袒護包庇違紀違法人員的;違反保密紀律,跑風漏氣,泄露案件進展情況的,嚴格依紀依法追究主管領導和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特別對重大案件線索進行跟蹤督查,確保案件線索移送工作依紀依法進行,有力有序展開調查。
(作者系中紀委宣傳部正局級監察專員)